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艺苑奇葩---越剧王子赵志刚

赵志刚
出生 1963年1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越剧演员
知名于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知名作品 何文秀、沙漠王子、血染深宫、疯人院之恋、家、红楼梦、赵氏孤儿

赵志刚,男,上海市嘉定人。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主席。

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

曾任上海市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副院长、艺术总监。

2010年在杭州成立赵氏工坊,任艺术总监。[1]

目录

艺术特色

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

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继承并发展了尹派唱腔和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并且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

他嗓音圆润厚实,韵味隽永,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被行家和观众公认为尹派传人的佼佼者。

主要作品

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越剧舞台上,艺术上不断创新,先后主演过《何文秀》、《浪荡子》、《沙漠王子》、《血染深宫》、《陆文龙》、《玉镯冤》、《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疯人院之恋》、《王子复仇记》、《曹植与甄洛》、《杨乃武》、新版《红楼梦》、《被隔离的春天》、新版《家》、《千古情怨》、《赵氏孤儿》、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立工坊后排演了《蝶海情僧》、《山水黄公望》、《倩女幽魂》等以及越剧电视剧《沙漠王子》、《两代怨梦》,所演角色个性均较丰满。

获得荣誉

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

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及"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

1986年获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名列榜首),同年又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8年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演员奖和"上海市青年十大精英"。

1990年在霞飞杯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被授予"越剧之星"称号。

1992年荣获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和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03年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华东杯)"最佳演员奖"(主演《被隔离的春天》)。

2004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

1996年,百家出版社出版了《赵志刚唱腔集 》。灌录过多张个人演唱CD、专辑及近十盒个人演唱音带专辑,在国内外拥有一个观众群及三个戏迷协会。

主要奖项

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

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艺术成就

赵志刚师承尹派,有"越剧王子"美誉。

领衔主演了《何文秀》、《浪荡子》、《沙漠王子》、《血染深宫》《双枪陆文龙》、《状元打更》、《疯人院之恋》、《王子复仇记》、《杨乃武》、新版《红楼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隔离的春天》、《家》、《千古情怨》、《赵氏孤儿》、《藜斋残梦》、《蝶海情僧》、《山水黄公望》、《倩女幽魂》、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越剧话剧混搭·惊艳版《暗恋桃花源》等三十余台舞台剧目和越剧电视连续剧《沙漠王子》、《两代怨梦》、《盘夫索夫》;出演了电影《变脸》、《游园惊梦》。

出版发行个人音像专辑三十余种;94年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赵志刚唱腔集》;出访过美、日、英、法、德、意、澳、埃及朝鲜,并多次赴美国德国日本港澳台地区演出、讲学。[3]

活动年表

舞台演出剧目一览表:

年份 剧目 饰演角色 流派 主要合作演员
1975年 李玉和
1978年 抲猪记 大牛 范派 孙智君
1979年 追鱼 张珍 徐派 孙智君
1981年 梁山伯祝英台-楼台会 梁山伯 范派 孙智君
1982年3月 何文秀 何文秀 尹派 连玉烨/应国英/胡敏华/宓丰/史济华/张国华
1983年1月 让婚记 周惠积 尹派 许杰/连玉烨/孙智君/胡敏华
1983年6月 玉镯记 严天民 尹派 许杰/孙智君/陈颖
1983年 红楼梦(越剧电视剧) 冯渊 尹派 吴国兰/竺菊香
1983年11月 花中君子 李凤鸣 尹派 吕瑞英/许杰/张秋萍
1984年8月 燕山棋缘 周国能 尹派 孙智君/胡敏华/张承好/范亚生
1985年9月11日 浪荡子 金育青 尹派 温沛/孙智君/许杰/史济华/张国华/胡敏华
1987年5月 陆文龙 陆文龙 尹派 孙智君/史济华/李璐/张承好
1987年7月 沙漠王子(越剧电视剧) 罗兰 尹派 周晓芬/许杰/史济华/宓丰/胡敏华/金美芳
1988年4月 状元打更 沈文素 尹派 孙智君/史济华/张国华/方云
1989年5月 血染深宫 赵构 尹派 许杰/孙智君/胡敏华/史济华/方云
1991年6月 疯人院之恋 魏复生 尹派 张国华/张秋萍/孙智君/胡敏华/华雯
1991年8月 庵堂认母(电视艺术片) 徐元宰 尹派 王文娟
1992年2月 天鹅宴 李世民 尹派 史济华/吕瑞英/孙智君
1993年9月 乔少爷造桥 乔少爷 尹派 孙智君/张国华/张承好/张秋萍/方云
1994年8月 王子复仇记 王子 尹派 许杰/史济华/张国华/孙智君/华怡青张承好
1996年 曹植与甄洛 曹植 尹派 许杰/单仰萍/张承好
1998年5月 杨乃武 杨乃武 尹派 孙智君/张咏梅/袁东/方云/张承好
1999年1月 两代怨梦 陆天浪/罗天梦 尹派/范派 孙智君/马莉莉/梁伟平/朱祝芬
1999年1月 沙漠王子 罗兰 尹派 孙智君/史济华/应国英/张国华
2000年2月 红楼梦 贾宝玉 尹派 方亚芬/陈颖/张秋萍/张咏梅/葛佩玉/应国英
2002年1月 状元打更 沈文素 尹派 王国阳/孙智君/张承好/杨婷娜/汤榴华
2002年9月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痞子蔡 尹派 陈湜/娄宇健/裘隆/金彩芳/王晓玲[4]
2003年6月 被隔离的春天 齐春辉 尹派 单仰萍/许杰/张承好/ 陈湜/邓华蔚/张明惠
2003年11月 高觉新 尹派 许杰/单仰萍/孙智君 /陈湜/胡佩娣/应国英
2004年5月 千古情怨 纳兰性德 尹派 方亚芬/许杰/邓华蔚/顾爱军/应国英
2005年2月 赵氏孤儿 程婴 尹派/老生 许杰/何英(/黄莺)/孙智君
2005年 藜斋残梦 沙耆 尹派 许杰/赵海英/陈萍/鄞县越剧团
2006年5月 镜像红楼 赵志刚/贾宝玉 尹派
2007年 红楼梦(全景舞台剧) 贾宝玉 尹派 斯琴高娃/黄豆豆/闫妮/雷恪生/盖丽丽/徐松子/史可/凯丽/李琦/王庆祥/方青卓/等
2007年 红楼梦(交响越剧电影) 贾宝玉 尹派 方亚芬/何英/陶慧敏/张咏梅
2008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明星版) 梁山伯 尹派 方亚芬/吴凤花/王君安/黄美菊/徐铭
2009年 盘夫索夫(明星版) 曾荣 尹派 黄美菊/谢群英/张明惠/樊婷婷/丁小蛙/等
2009年 穆桂英挂帅(明星版) 杨宗保 尹派 许杰/赵海英/张永梅/吴素英/陈辉玲/孙智君
2009年11月 永不消逝的电波(星·杂剧) 李侠 尹派 方亚芬/唐元才/崔光丽/华雯/张辉
2010年3月26日 红楼梦·焚稿 林黛玉 反串 钱惠丽
2010年6月 暗恋桃花源·惊艳版 老陶 话剧 谢群英/徐铭/黄磊/孙俪
2010年10月 盘夫索夫(越剧数字电影) 曾荣 尹派 张明惠/华渭强/李海明/廖琪瑛
2011年1月 蝶海情僧 真如 尹派 陈晓红/陈湜/杭州越剧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2011年6月 山水黄公望 黄公望 尹派 陈湜/富阳越剧团团员
2012年6月 倩女幽魂 宁采臣 尹派 陈湜/富阳越剧团团员
2013年6月 舞台姐妹情 邢素梅 老生 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史济华/许杰等
2013年9月 花好月圆(中秋演唱会) 越剧,沪剧,评弹 陈湜/萧雅/韩婷婷/黄慧/茅善玉/李军

媒体访谈

自己的命儿自己算--越剧王子赵志刚早期从艺录----1994年专访,摘自《艺苑奇葩》

喜讯从天降

1974年初,上海嘉定县孔庙。上海越剧院学馆在这里举行学馆招生复试。越剧在十年动乱中已被"四人帮"砸烂。各剧种开始招收学员时,别的剧种可以招50名,唯独越剧只准招40名。

为了"体现政策"摆摆样子,袁雪芬等一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不准登台演出,只让她们去为学馆招生,做做一般工作。

但袁雪芬和徐玉兰傅全香等还商议了招生初试、复试、办学习班等几个程序。

她们在北门外联二联二小学目测,发现有一名叫赵志刚的小学生生得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听曾任赵志刚数学、音乐、给画课的教师吴守鹤介绍说:"赵志刚这孩子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一天,造反派批判师道尊严,斗争老师。一位老师挂着牌子踏进教室,室内秩序哗然。志刚站起来喊道:'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愿上课的请出去!'他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他的语文、数学、绘画、写字、音乐成绩在全校始终是数一数二的。"

初试通过了,还需要到县城里复试。这一天,吴老师亲自用自行车送志刚到嘉定面试。志刚头戴一顶军帽,将准备好的歌曲《接过雷锋的枪》认真唱了一遍。他唱得那样从容不迫、轻松自如,袁雪芬、徐玉兰、傅全香都赞许地点了点头。她们觉得他嗓音不错,有乐感,对小志刚待人以诚和学习认真的品质也十分喜爱。

复试过后,志刚又集中到越剧院办了十天学习班。在学习班里,他认识了张承好许杰孙智君等许多小朋友,又学《龙江颂》的两个唱段。经过最后一轮考试,叫他回家等候通知。

不料,这一等就是半年,杳无音讯。志刚一想,这一次大概又像上次考舞蹈学校一样,吃了一只空心汤团。

在这之前,他参加过舞校的招考。初试、复试都通过了。最后一关总复试,说他膝关节太高……将他淘汰了。想到两次名落孙山,不免有些丧气。不过时间一长,他也将这件事淡忘了。他毕竟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嘛!

忽然有一天,父亲赵庆元从公社打电话回来,说是有一件好消息让他猜。志刚东猜西猜都猜错了。

父亲说:"好了,别瞎猜了。告诉你,越剧院学馆录取通知书来了。"志刚一听差一点要跳起来。

消息传开,家里的亲友纷纷来贺喜。母亲拿出珍藏的一张尹桂芳的剧照送给他。

父亲当过小学校长,后来是乡干部,他想得更远。他拉着儿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志刚,做人不容易啊。你考进学馆更不容易。给你起名志刚,就盼着你有志气,能刚强地度过人生。你喜欢文艺,如今考进学馆,就要学出名堂来。好好学艺,学习的起点是认真。"

艺不惊人誓不休

志刚兴高采烈地去市区报到了。

望着远去的儿子的背影,父亲赵庆元陷入了沉思。他和爱人既高兴又担忧。喜的是为国家输送了人才,担心的是孩子才11岁,能独立生活吗?在繁华的大上海他会变成什么样?他们决定勤给孩子写信、通电话、叮嘱他要刻苦学习,切莫荒废大好时光。

志刚进入越剧院,又遇到了那群在学习班生活过十天的小朋友,大家分外高兴。

一开始,不分行当,大家一起练功。然后分成两组,武功好一点的一个组,差一点的一个组。志刚人生得瘦小,体质较弱,分在差组,专门练小跟头,如"僵尸"、"爬虎"、"抢背"等等戏曲毯子功和一些基本的戏曲表演各式动作。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小志刚进越剧院学馆之前,与越剧很少接触。小时候看过一出越剧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也早已淡忘了。但他始终记住爸爸的话,认真练功。学戏练功又苦又累,他却练得很起劲。

粉碎"四人帮",越剧得解放。学馆的孩子也开始分行当练功了。志刚长相并不挺拔潇洒,唱也一般,使被分配在老生行当里。

在越剧界,一般人重视小生、花旦。学馆的学生也都喜欢学小生、花旦。有的学生分配学老生、花脸、小花脸、老旦这些角色,还要闹情绪。志刚记住爸爸的话,要服从老师的教导,学老生就学老生。

他各种流派都认真地学。袁雪芬老师(袁派)唱腔的柔婉细腻、朴实深刻,徐玉兰老师(徐派)唱腔的高亢流畅、奔放洒脱,范瑞娟老师(范派)唱腔的淳朴宽厚、稳健大方,都让他沐浴在美的海洋里。

他特别喜欢老生张桂凤(张派)老师的唱腔。她的唱腔刚劲挺拔,声情并茂,咬字有劲、清晰,他学得特别专注,越学越入迷,对他日后扮演小生,大有帮助。

戏曲科班训练演员,历来有用成品培养演员的传统。学馆老生组也准备结合越剧《江姐》的排练训练演员,志刚演反面角色沈养斋,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小志刚起早摸黑地练功,以备后用。

1978年夏,室外骄阳如火。志刚与同学们起先在室外活动,因为太热,不久都转移到室内练小跟头。

志刚练得浑身出汗,衣服湿得绞得出水。人觉得头重脚轻。已经中暑了,他也不言语,照样一个劲地练。毯子功"抢背"是武戏的基本扑跌技术。要求身体向前斜扑,就势翻滚,以左肩背着地。兴许人已经太累了,他几次做都没有做好。于是一个人在一旁反反复复地练。一个翻滚,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站不起来了。

同学赶紧把他扶起来。一检查,锁骨骨折,骨头都突出来了。天气太热,不宜上石膏,医生决定给他上绷带。为了让骨头复位,医生的脚蹬在板凳上,顶住他的背用力。志刚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可他一声不吭,硬挺了过来。

志刚家在郊区,他怕妈妈知道难过,坚持不让大家通知家里。他说:"我住在学馆里,休养几天,不碍事的。"

同学们知道志刚家人口多,经济也不宽裕,一面买了些水果麦乳精让他静心调养,一面帮他瞒着家里。上了绷带,不能练功了,志刚每天只能在宿舍的窗口里看同学们在草地上跌打翻滚。心急火燎,却又无可奈何。

不久,又传来了学馆学员的喜讯:聪慧好学的花旦孙智君,在1978年青年汇演中荣获了优秀演员奖。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班同学的脱颖而出,更激起了志刚思绪翻腾。好不容易盼到伤势痊愈,志刚像小鸟飞出鸟笼一样,急急奔回家中,探望双亲。

在父母面前,志刚忍不住倾吐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学戏太苦,太紧张。真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这个料。别人已经崭露头角了,可自己却折断了锁骨,以后能不能搞出名堂?

父亲听了小志刚的诉说,沉默片刻后说,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吃大苦,耐大劳。你学的是越剧,古代,越国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起先大败。

越王勾践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气馁,回国后,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最后终于打败吴国,使越国强盛起来。

你现在才吃了一点小苦,受了一点小挫折,就这样灰心丧气,怎么可能将来成大器?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志刚从四五岁时就听父亲讲过,今天这次,志刚听得特别动心,这次探亲离开家园转回学馆时,志刚站在小桥边,望着河两岸无边的芦苇,身着远处家中的四间平房又看了一眼,默默地说:"放心吧,爸爸妈妈,志刚我不但能坚持学到底,而且艺不惊人誓不休!"

甩掉冷板凳

赵志刚在成名前坐过多年"冷板凳"。眼看别人一个戏接一个戏演,业务水平一天天的提高,而他不但戏排得很少,连在台上开口的机会都不多,常常是看别人排戏。

自入学到1979年初,志刚只参加了一次清唱,学演了一个片段、一出小戏。第一次登台是在上海国棉九厂礼堂。原没他的演出任务。临开演时,该出场的同学不知跑到哪儿去了。紧急之中,老师慌忙把站在一旁的赵志刚推上去顶场。

不料,刚唱了两句就忘词,急得志刚在台上哭了起来,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这是志刚第一次登台,尽管失败了,但却让他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闲时备,急时用"。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怯场过。

1975年学演《红灯记》,志刚扮演李玉和。这是他第一次扮演角色,又是A组,学得特别认真,演出效果也不错,也是第一次尝到了舞台生涯的乐趣。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二年的冷板凳。

直到1978年,学馆排演现代小戏《柯猪记》,机会又来了。此剧剧中有一个叫大牛的角色,属小生行当。恰巧小生不够,老生却还有人空在那里,就决定从老生中挑一个。赵志刚给挑中了。这个角色的唱腔,是按范(瑞娟)派的唱腔设计的。由于未确定流派之前,志刚什么派都认真学,唱下来,反映不错。

《柯猪记》是一出并不起眼的小戏,但这次演出却让志刚感到自己可以胜任小生的角色。经过慎重思考,志刚主动要求改学小生,老师和领导通过《柯》剧发现志刚可以在小生方面发展,也就同意他改学小生。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次转折。

然而,改行当之后,在学员中志刚仍是排行老三。偶尔碰到一个角色,也只能摆在C角位置上,往往形同虚设,轮不到他登台亮相。

一次学馆排《追鱼》,分配角色时志刚是男主角张珍的C角。又是C角。俗话说:"A角不死,B角不上",更何况C角。自尊心、上进心极强的志刚又陷入了苦闷之中。

回家之后没精打采。父亲明白原委之后,帮助他正确认识A角、B角、C角之间的关系,要他听老师的话,服从组织的安排,告诉他:"争A角并不难,难的是要拿出拼劲。你条件成熟了,领导上自会让你挑起这副担子的。"

父亲一席话开了志刚的窍。从此,他更加自觉地刻苦钻研艺术。C组排戏机会少,A组排戏时,志刚就仔细看,用心记。课后认真揣摩,反复练习。这个戏的小生要唱徐(玉兰)派,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听徐玉兰老师的演唱录音,坚持天天吊嗓、练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机遇总是会频频出现。机遇又一次降临到志刚的面前。

一天,《追鱼》在交通大学礼堂彩排,A角小生突发急性阑尾炎,决定叫志刚顶上去。志刚一口答应。可是过后一想,又有些后怕:因为自开排以来,他还从未与乐队配过乐,上场会是什么样子,简直不敢想象。演出当天,赶着配了几个重场戏,仅一遍,晚上就上场了。

当时他心里一直在打鼓。幸亏平时是有心人,演下来效果尚好。唱腔、身段都获得老师好评。之后又接连演了几十场。这一年(1979年)赵志刚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追鱼》救场演出的成功,让赵志刚深深懂得了"闲时备,急时用"这一真理。然而,道路是曲折的。接下来,志刚又坐了将近两年"冷板凳"。

怎么办?如何在艺术上取得突破?新的难题又出现在志刚的面前。

一鸣惊人

一天学馆放假,志刚偶尔在家里的收音机中听到尹桂芳的演唱。尹老师的唱腔是那样的纯朴隽永、委婉缠绵,让他入迷。那档"1979年尹桂芳流派演唱会"节目重播时,志刚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买了一台录音机,将它录了下来。当晚,他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尹老师与袁雪芬老师对唱的《山河恋·传信》,久久回味,听着听着,他竟情不自禁开始手舞足蹈起来,进入角色。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委婉优雅的演唱,惊醒了已经入睡的母亲。母亲见儿子如此痴狂入迷,也兴冲冲地从樟木箱底层翻出了有尹桂芳签名、纸已泛黄的《信陵君》、《哪咤》等戏的剧照、说明书。

哈,原来妈妈是一个"尹迷"。妈妈点点头,笑着向志刚追忆起她当年迷恋尹派的种种往事:"1962年,我正怀着三个月的你,还和小姐妹们一起看过尹桂芳主演的《盘妻索妻》等好几出戏呢!"妈妈的一席话,使志刚突发奇想:原来"隔肚听音"是我与尹派结下的最早的缘!

从此,志刚更热衷于对尹派艺术的学习和追求。无论在家里,在学馆里,还是在往返嘉定与市区的长途汽车上,志刚都如醉如痴地在嘴上、心上念念不离《何文秀》、《盘妻索妻》、《浪荡子》这些尹派名剧的唱段和唱腔。

一天上午,傅全香兴冲冲地跑到越剧院院长办公室,告诉院长袁雪芬、副院长吴琛:"昨天,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群众演唱会上,赵志刚唱了越剧各个流派,大受欢迎,尤其是尹派唱段。剧场里掌声热烈极了,一遍又一遍地要他再来一个。

可惜他只学了这么几段。"袁雪芬和吴琛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男演员学习得到社会公认的流派,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且能够为继承越剧艺术的成果打好基础。再说,小赵的嗓音条件也适合唱尹派。于是,他们决定有意识地培养志刚向尹派发展。

机会终于降临。这年国庆,上海电视台举行"越剧中青年演员电视流派演唱会",越剧院领导决定让赵志刚参加。此时,尹派唱腔已成为志刚唱腔中的主攻目标。他反复听尹老师的录音,从一个小腔、一个咬字到每一个气口,都仔细琢磨,一本《尹派唱腔集》随身带,已经翻得破损了。

学会后,志刚就找琴师练,然后再把自己唱的录下来,与老师唱的作比较,逐字逐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地方。

在电视演唱会上,赵志刚一曲《何文秀·桑园访妻》令观众刮目相看获得广大电视观众交口称赞,也得到在荧屏前观赏的尹派创始人尹桂芳的赏识。从此,赵志刚这个名字开始在观众中流传了。

电视演唱会之后,上海电视台的赵慧娟将赵志刚介绍给尹桂芳。尹老师十分喜欢这位清秀而又有点腼腆的小伙子,高兴地收下这个徒弟。从此,志刚在各方面得到尹老师的悉心指导,尹家成了他第二个家,从那里获得了尹派真传。

上海越剧院将赵志刚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他所在的三团还特地决定为他排演全本《何文秀》。

1982年4月,《何文秀》上演了。这时赵志刚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上次是尹派一曲,这次是尹派代表作全剧,能成功吗?志刚真有些忐忑不安。

但领导的期望,袁老师、尹老师的鼓励,自己的进取心,都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志刚沉着上阵。原先有人担心新手上场没有票房。初演时确实上座平平,但后来越演越盛,欲罢不能。

赵志刚在《何文秀》中一出场,可谓满台生辉。初上场时,他活现出一介书生的春风得意、潇洒倜傥。乔装私访时的一甩袖、一抬步、一眼神、一拖腔,将人物的机警干练、温柔缱绻表现得栩栩如生。唱腔委婉深沉、做工牵情动怀,让人梦魂牵绕,难以忘怀。《何文秀》一剧,赵志刚越演越精,至今已演300余场,常演不衰。

赵志刚的名字忆与《何文秀》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我还要补课"

1984年,是赵志刚艺术道路上成果丰硕的一年,也是他认真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年。9月,在"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他因被观众投了100794张选票而荣获一等奖。一位学者形容说,在强手如林的大奖赛中,他唱得那样平静、厚实、儒雅,"才两句,半个上海就记住了他的名字:赵志刚。"12月,在上海市青年会演中,他又荣获"红花奖"。

荣誉、奖状、鲜花、请柬,纷至沓来。赵志刚显然精神准备不足。在"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发奖会上,主持者让他即席讲话,他却手足无措,讲不出来。欣喜之余,随口说了一句"我这次'捞'到了一等奖"尽管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戏言,然而却引来了人们议论纷纷。不少观众写信批评:

"赵志刚怎么这么没有修养";"赵志刚讲话太没水平";"赵志刚得了一等奖,却表了这样一个态,太让我们失望了。"

面对指责,赵志刚又一次陷入无限的苦闷之中。起初他并不服气,觉得自己仅仅脱口而出讲了句戏言,就招来这么多指责,太苛求于人了。

大奖赛以后,父亲特地从华亭赶到市区。儿子诉说了心里的委屈之后,父亲将他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促膝谈心:"志刚,你知道什么叫戏言?戏言是随便嬉笑的话。你知道你讲话的时候,电视机前聚集了多少观众?能在这样的场合随便嬉笑吗?你这句话说明你参加比赛是为了'捞'奖的,得了奖便沾沾自喜。你离观众、父母以及培养你的党和领导对你的要求太远了."

父亲越说越激动,稍停片刻,让自己稍为平静一会儿,以继续说:"志刚,这话确实暴露出你这个太浅薄了。否则,不会说这种话,既然说了更不应抱怨人们的指责。"

越剧院领导也找志刚谈话,帮助他分析问题的症结。领导的话、父亲的话使志刚陷入了沉思。不久,他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我还要补课"的文章,检讨自己在发奖大会上的即席讲话让观众失望,"这就好像猛击了我一掌,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过去,我认为有戏演就是最大的满足。

我现在清醒地意识到,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政治、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同样不可忽视。在这次会演中,我更觉得自己还是模仿的东西多,很需要充实、提高。趁现在还来得及,我很想补学各方面的知识。"

时不我待。赵志刚说到做到。他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学文化、学历史、观摩京、昆、沪、锡、评弹各个艺术门类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经过一年多努力,获得中学文凭,并在短期内攻下音乐关。在各种演唱会上,他演唱的越剧唱段以尹派唱腔为主,双具陆派、范派韵味,都是由他自己设计的。不久,他又以近7万票的高分,夺得"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桂冠。

师恩难忘

在赵志刚成长的道路上,有众多老师洒下辛勤的汗水,尹桂芳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1982年,赵志刚首演尹派名剧《何文秀》时,半身不遂的尹老师亲临排练场辅导,使他深受教益。1985年小赵排演尹派另一名剧《浪荡子》,尹老师将珍藏多年的《芳华剧刊》中有关资料找出来让小赵看,给他逐段说戏,甚至陪他排练到深夜。

一天晚上,风雨交加,排练场上灯火通明。赵志刚在紧张地排练。尹老师本来今晚要来亲临指导,她因半身不遂,平时要人推着轮椅才能来到这里。今晚大风大雨怎么来呢?谁知9点半的时候,外面响起车铃声。

小赵开门一看,狂风暴雨中,尹老师撑着伞,坐在自行车上,由她另一个学生推着车子而来。只见尹老师全身湿透,大家忙将她扶下车来。此情此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赵志刚的眼睛湿润了。

尹老师擦了擦身上的雨水,立即耐心地给小赵说戏。她一遍又一遍地作示范,要求每一个形体动作都要体现出艺术的美。她点拨小赵处处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浪荡子》"叹钟点"唱段中一段回忆小家庭生活的戏:"曾记得有了一个小天使,我是满脸春风做爸爸,她呀呀学语逗人笑,软软走路脚步歪……"尹老师说,表演这段戏的时候,孩子好像就在眼前,只有这样,才能演出感情。

对于唱腔设计尹老师更为关注,希望小赵不要照搬"尹派模式",要敢于"豁出去",不要吃"现成饭",要根据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大胆地变。学流派要发展流派,流派要流才会有生命力。

《浪荡子》一剧中的名曲"叹钟点",原来尹老师唱时有100多句清板,当时听了很够味。小赵考虑到青年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导演李家耀商议,增加了音乐,只在重点部分用清板,受到尹老师充分肯定。在尹老师和李导演的帮助下,重演《浪荡子》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功。

李家耀深情的对小赵说:"我祝贺你,你在艺术天地中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你不再是演行当,而懂得了塑造人物。"小赵心领神会地说:"我刚刚起步……"

引导赵志刚成长的另一群老师是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坦诚指出他不足的观众。

一天,赵志刚收到一对年逾古稀的退休工人写给他的一封长信。信中除充分肯定他的精彩表演和美妙唱腔外,又语重心长地指出:"近来在各种报刊上看到时有对你的一片表扬之声,我们深深感到对一位刚脱颖而出的年轻的青年艺术家不应完全听到一片颂扬捧场之声,这对你来说并不是一种鼓励,相反很可能造成你的骄傲而阻碍了对艺术的深造。

这决不是对你泼冷水或有意挑剔,完全是出于至诚的爱护和衷心的祈望,请原谅我们的直言……你的唱腔宗令师尹桂芳同志已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但宗尹派并不等于唱得和老师一样就到顶了,从前辈处获得养料再进行刻苦钻研,才能达到造化境地。

有关你的做功我们觉得还不够,扮演任何角色必须把他的全过程认识清楚,而对这一角色的气质、个性、以及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和动态都要细致地表达出来,而且要求动作和唱词、眼神等全部融会贯通,有关这一点要很好地向令师尹桂芳同志学习……"

捧读这封长信,赵志刚觉得犹如摸着了两颗滚烫滚烫的心。他认真而热情地给这对老夫妇回了信,附上两张戏票,请他们观看并指正,并和这对老观众结成了忘年之交。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86年,是赵志刚艺术生涯中又一个捷报频传的好年头。5月,上海越剧院组成赴港演出团,带去《何文秀》、《花中君子》、《盘妻索妻》三台戏。这是赵志刚第二次赴港演出,又一次获得盛誉。9月,在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他荣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获奖的10个演员中只有赵志刚一个男的。一位记者不无感慨地说"越剧本是女子的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却被 一个男演员夺了第一名。真是不可思议啊!"

初冬,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北京城晴空万里,越剧院赴京演出,《何文秀》又轰动京都。

一天,赵志刚一行13人在袁雪芬老院长的率领下,应邓颖超妈妈的邀请,进中南海做客。汽车缓缓地在一个小花园中行驶,两旁树木木茂盛,景色雅致。

82岁高龄的邓妈妈健朗地向赵志刚等走来。老院长将赵志刚、陈颖华怡青方亚芬张国华等一一介绍给邓妈妈。邓妈妈认真地听了赵志刚等的清唱,边听边鼓掌。她笑着说:"我是你们的老观众,老朋友了。"

看着赵志刚他们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邓妈妈说:"青年人要有朝气,我看见青年人越多越高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尊重老师,要'青出于蓝胜于蓝',要超过你们的老师,只有后辈超越前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呀!"对越剧男女合演,邓妈妈也很关心。她说:"男女合演是周总理提倡的,要扎实地搞,但女子越剧也有广大的观众……"

时间过得飞快,要告别了,赵志刚一行还恋恋不舍。为了留下之美好的时刻,邓妈妈招呼大家一起合影。这张合影照,赵志刚一直珍藏着。"要努力学习,尊重老师,要'青出于蓝胜于蓝'",邓妈妈的声音久久回响在小赵的耳边,激励他去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上下求索,寻求超越

在当代所有传媒中,电视是最有力的传播手段。

1987年8月,上海电视台将尹派名剧《沙漠王子》拍成四集越剧连续剧。由赵志刚主演罗兰王子。为了拍好王子,赵志刚克服了怕马的心理,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骑马。在拍摄罗兰王子千里跋涉联络各部落准备反攻的场景时,他头顶烈日,在滚烫的沙漠里一步一陷地行走,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算命"是尹派名剧《沙漠王子》中的核心唱段,共有68句。赵志刚经过反复揣摩,用情绪变化驾驭节奏,跌宕起伏,过渡自然,悲喜交织,同时又很好地传达出主人公悲凉凄切的心境。《沙漠王子》在全国播映之后,赵志刚又一次同靡全国越剧观众,并被人为誉为"越剧王子"。

盛誉之下,赵志刚从不敢懈怠,他始终不断地在艺术的道路上辛勤求索,寻求不断的超越,努力开拓戏路,在尹派唱腔的基础上力求发展。

像沙漠王子在沙漠中行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跋涉,从单纯的"模仿"走向逐步的创造。排《陆文龙》,他尝试武戏文唱,创造气宇轩昂具有阳刚之美的少年英雄;演《浪荡子》,他想通过著名话剧导演李家耀的点拨,提高塑造人物的能力。

1989年结婚之后,赵志刚在艺术上更加勤勉,更加奋发图进。结婚4年,夫妇俩接连主演《血染深宫》、《疯人院之恋》、《天鹅宴》、《乔少爷造桥》4台大戏。在悲剧、喜剧、古装戏、现代戏各种类型的剧目中上下求索。

赵志刚婚后主演的第一个大戏是新编历史剧《血染深宫》。在这个戏中,赵志刚十分成功地创造了年青皇帝赵构这一角色,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内心复杂、内涵丰富的帝王形象。在唱腔上,赵志刚一方面继承尹派,唱得有情有致、韵味浓郁,同时在唱做念诸方面均有明显的突破。扮演赵构的成功,是赵志刚走向成熟的一个新起点。

《血染深宫》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片)展演时,获得上海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然而在1989年上海市白玉兰奖中却榜上无名。许多专家、观众发问:"赵志刚怎么没评上白玉兰?"对此愤愤不平。但赵志刚并不气馁。他从专家、观众对《血染深宫》的喜爱中获得了极大的欣慰。不久又投入大型现代剧《疯人院之恋》的艺术创造之中。

《疯人院之恋》的题材最初来自编剧李莉身赵志刚讲叙的浙江上虞的一个个体精神病医生的动人故事。

赵志刚听得动了感情,让李莉尽快写出剧本。剧本写出之后,赵志刚一方面为感人的剧情深深吸引,一方面又有些担心。因为演当代题材的现代戏对他来说又是生平第一次,能否演好他着实有些担心。

在研读一至四稿剧本之后,他产即来到上海、上虞等地精神病医院,和医生、病人一起,体验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渐渐地对精神病医生的职业有了体会,对精神病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日后他都在演出中,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生动细致地体现了出来。

在唱腔上,赵志刚和唱腔设计者一起在尹派唱腔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既发挥尹派唱腔的特色和精华,又根据人物的不同场景和个性设计了新腔,将婺剧三五七曲调融进了剧中,最后一场戏中,落腔和中间小调的起调都富于变化。

剧中,他还反串范派,让他的妻子孙智君客串了傅派,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第六场,赵志刚扮演的乡村医生魏复生对恋人施梦倾诉情由,畅抒心怀,大段的唱腔,唱得丝丝入扣,句句入耳,将魏复生的肺腑之言和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动情动听,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戏剧演出市场尚未摆脱不景气状况的今天,第一轮演出上座率即达90%以上,大出编导演意料之外。

1992年3月月,赵志刚富于成果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实至名归,荣获上海市第三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走向世界舞台

1994年夏天的上海人民,遇上的是一个百年未遇的酷暑,连续17天,气温在37℃以上。一场新的艺术超越的战斗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打响。在上海越剧院排练厅,赵志刚和他的伙伴们正在挥汗如雨,全神贯注排练古装悲剧《王子复仇记 》,这是根据莎翁名剧改编的"中国化"剧目。

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排演此剧的目的想为越剧男女合演拓展表演天地,赵志刚则想通过此剧的演出实现艺术上的自我超越,与伙伴们一起在即将举行的'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上谱写艺术生命史上新的一页。

此剧由赵志刚主演王子(即莎翁原作中的哈母雷特),扮演王子好友的许杰、扮演雷将军的张承好,扮演王子恋人的华怡青都是他学馆时代的同班同学。最有趣的是,常在舞台上扮演他的情人的孙智君,这次扮演的是王子的母亲王后。孙智君笑着对人说:"做赵志刚的娘",还是第一次……

赵志刚的戏最重,他排得汗流浃背。排练场的椅子上搭着一件汗衫。他两件汗衫换着穿,一件湿透了,拧干,再穿。一个上午就要换三次,中暑了也不休息。从6月2日开排起,赵志刚天天早上7时就到越剧院,向四川请来的技导余琛副教授学习扇子功、水袖和身段,天天排到五、六点,有时还加班。有一晚排比武戏,一直搞到10点多,人就像从水里捞了来似的。

全剧组也劲头十足,群策群力,积极出谋划策,共同为振兴越剧奋力拼搏。

演莎翁的戏本来就很难,越剧演莎剧更难。但赵志刚迎难而上,排演之前日以继夜阅读了大量有关莎剧的资料,虚心向莎学专家请教,观摩有关莎剧的录像,不断地充实自己。排《王子复仇记》,他犹如进了一座学习、研究莎士比亚的大学校。他深感莎士比亚是一个大海,在这个海洋里遨游,可以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为了使《王》剧的演出精益求精,越剧院领导决定在8月上旬先试验演出10场,广泛听取专家、观众意见。越剧院领导还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联合召开《王》剧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对试验演出的《王》剧作了充分的肯定。著名莎学家、"中莎会"副会长方平说:"对演得很有朝气,让人对越剧刮目相看;成功地借鉴了话剧、京剧、川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唱腔优美,很有表现力。越剧院能拥有赵志刚这样的优秀演员,真值得自豪。"

著名莎剧导演艺术家胡导教授认为赵志刚在艺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超越了他原先创造的沙漠王子形象,为越剧男女合演开拓了新路。观众从这个戏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女子越剧不可能达到的。莎学专家还对演出如何进一步加工提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赵志刚带病出席了这次座谈会,他从在座莎学专家和《王》剧艺术顾问袁雪芬老师的发言中受到了极大的教益和鼓舞。

座谈会之后,赵志刚立即与同伴们一起又投入了紧张的加工修改工作之中。剧本作了小的修改,服装、化装、布景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又作了进一步的加工和调整。

9月23日,《王子复仇记》正式向参加莎剧节的中外莎学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献演。剧场里气氛异常热烈,观众的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多年不进剧场的老太太、老伯伯涌进了剧场。休息大厅里,戏迷们献上了几十个花篮,排了满满两行。

舞台上的赵志刚一扫他过去扮演人物的温柔文雅的书卷气,而代之以昂扬的英武之气。"试探"一场,表演著名的"生存还是死亡"这一长达170字的独白,赵志刚借鉴了京剧、川剧的扇子功,配以吟唱、起调等手段,将人物悲愤的心情和装疯后灵魂的搏斗演得入木三分。

扇子的一收一撒,一举一放,不仅将人物变化的内心细腻活动外化,而且具有雕塑感和阳刚之气。观众看了禁不住为他的新创造喝彩叫好。散戏后,不少戏迷等在剧场出口处向赵志刚表示祝贺,有的要他签名留念。演出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观众显然乐意接受这出"越剧化"的莎翁名剧。

9月25日上午,赵志刚还应邀登上'94上海国际莎剧节学术研讨会的讲坛,作了题为"我的自我超越--我扮演王子的一点体会"的重点发言。坐在下面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莎学专家,他们对赵志刚的发言表现出绝大的兴趣。

应与会代表的邀请,赵志刚还将"试探"一场作了素装表演,获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来自北京的著名莎学家、原宁波大学副校长裘克安教授当场起立与他热烈握手,呛创造王子的成功,并将自己的新作《莎士比亚年谱》(英汉对照)赠送给他。

裘先生原来对戏曲编演莎剧有保留意见,生怕有损莎剧的艺术价值。这次看了越剧《王子复仇记》大开眼界,兴奋异常。他连夜写出剧评《赞越剧<王子复仇记>》,赞扬此剧"很成功,布景、灯光、服装都特别光彩夺目。演员个个称职,十分认真,特别是赵志刚这个英俊少年和华怡青这纯朴可爱的少女,两个角色尤为突出,在他们的舞台生活中是重要的前进的一步。认为这次演出"大有助于中国广大观众对莎士比亚笔下复杂情节的理解和接受"、"再一次向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表示诚挚的祝贺。"这篇剧评立即在"莎剧节"第四期简报上发表。

赵志刚看到这份简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深深为前辈莎学家的热忱勉励而感动。

越剧《王子复仇记》的演出,将赵志刚引上了世界舞台,引起了海外的广泛关注。香港台湾的报纸大量报道了《王》剧的演出。美国纽约州美华艺术协会授予他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亚特兰大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将邀请他出访美国。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著名戏剧专家埃尔塞·克利夫兰教授看了《王》剧的演出赞不绝口,主动与赵志刚联系,准备邀请《王》剧赴美演出。

艺无止境。"超越还是停滞?"这是赵志刚经常深思的一个问题。经过反复酝酿,他决定在自己从艺20周年之际进行一次回顾和展望,进一步总结得失,明确前进的方向。《王子复仇记》的成功演出为他走向世界舞台铺开了一条大道,他将沿着这条大道谱写艺术生命史上崭新的一页。

创新

身兼演员、制作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三职,赵志刚三年之内推出六部男女合演的大戏,从网络题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到悲剧《赵氏孤儿》,从现实题材《被隔离的春天》到经典名著《家 》,尽管并非每部作品都尽善尽美,但赵志刚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适合男女合演的题材。

他说他并非追求一种"让女人做男人配角"的纯粹的"阳刚越剧",更多意义上是在越剧本体上寻求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作为一个男演员,如果一味地在女小生的范畴里模仿女演员,那顶多也只是尹桂芳第二。"

曾经一度,赵志刚生活在女子越剧的阴影之中,他痛苦、挣扎,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更找不到男女合演的适合题材。

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越剧界有"茅威涛的表演,赵志刚的唱"之说。80年代,赵志刚的尹派唱工在新一代中自为翘楚。由于是男性,中音区尤为淳厚稳定。但是有时候却未能很好地表现出细腻的情感起伏。

也因为他是男子,因而难以表现出那种灵秀通透的风采,而且年龄对嗓音和形象的影响,相对于女小生而言,委实过于巨大了。《红楼》、《梁祝》、《何文秀》、《盘妻索妻》……赵志刚差点成为永远"停留在女子越剧范畴之内的第一男小生"。

1991年6月,喜欢创新的赵志刚"遭遇"了《疯人院之恋》。这部现代戏可以看作是赵志刚试图创造越剧新流派--赵派的发端。自此以后,赵志刚每排新戏,必定会根据剧情创造出几段"赵派"新腔。此举正好博得了当时越剧迷们希望青年演员不但要模仿得像,更要有个性的审美需求。

从此以后,每当新腔出来以后,赵迷们就会很快地学唱。点播率居高不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差不多成了众多越剧比赛中男青年必选的参赛曲目,更有还有不少乐迷干脆将赵志刚的唱腔做成卡拉OK伴奏带,随时随地"想唱就唱"。

一位长期和赵志刚合作的戏曲人感慨:如今的绝大多数青年演员,自己不会组织唱腔,有的甚至不识谱,作曲写好唱腔,要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让演员跟着录音机学唱,这些演员的唱腔是听会的。

赵志刚却不一样。他不仅识记谱能力强,而且自己组织唱腔的能力也很强。作曲或者唱腔设计者写好的唱腔拿到赵志刚手上,他总要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润腔特点进行适当的修饰、调整甚至推倒重新设计。

"前辈的辉煌是源于她们不断的创新,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创立自己的流派呢?只有大家都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流派才会更丰富,越剧这个剧种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试验

东钱湖畔,老樟树前。一缕秋风浮云散,一段往事怎如烟?说也断肠,唱也泪涟。夕照沙村孤影远,月落藜斋残梦偏……

"藜斋"是宁波籍天才画家沙耆的故居。沙耆曾师从徐悲鸿,后赴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并获金质奖章,曾与毕加索等名画家一同参加展览,他的杰作《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后伊丽莎白收藏。

在异国他乡功成名就的沙耆还与他国公主发生过一段跨国恋情,后半生在疯癫中度过。2005年2月,这位被誉为"中国凡·高"的美术大师在上海病逝。

沙耆70%的作品被台湾富商收藏,他在"藜斋"墙上、门板上的涂鸦也都被人高价购走。作为一部讲述沙耆传奇一生的新编越剧,《藜斋残梦 》别出心裁地在剧中创造了一个"心魔"形象。

媒体大多把注意力放在越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人体模特,实际上,这出戏的编剧之一张勇是一位地道的越剧迷,这是她为心中的偶像赵志刚奉献的处女作。以往的越剧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总是用大段的唱段来表现,而这部戏却用了话剧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剧中多次出现的"心魔"形象引起了老年观众的颇多非议,他们认为那已经就不是越剧了--演员在诠释心理矛盾的时候,总是比较有激情,也比较容易产生脍炙人口的好唱段,比如《叹钟点》、《三盖衣》、《胭脂·寻思》等等,而越剧表现手法也无非唱念做打,现代戏在"做"这一环节因为服装的限制已经有所欠缺了,再削减"唱"的运用,简直是得不偿失。

观众的非议却没有动摇赵志刚创新越剧的决心。在《藜斋残梦》上演之前,他已经推出了一部更具争议的新作《赵氏孤儿》。演出完毕,叫好的和大骂的几乎呈分庭抗礼之势,赵志刚仍然自信地认为这是一部对越剧革命性的作品。

"这些年来,我尝试过很多,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家》到《赵氏孤儿》,我一直在寻找一条最适合男女合演越剧的路,比方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不能说我很喜欢这个戏,这个戏存在非常多的不足,但是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承认,那就是这部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去关注越剧,这就说明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了。

"《赵氏孤儿》是一部'男人的越剧',不像以往越剧中的才子佳人戏,尽是你情我侬,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往越剧太唯美,缺少震撼力和力度,在《赵氏孤儿》里,我找到了这些东西。

抛开顾虑的赵志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更为"叛逆"的试验戏剧创作之中。他坦承自己已经走得太快了。但在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戏剧环境中,他的探索、他的创造无疑是戏曲危机中寻求突破的一个信号。

期待

多年以前,赵志刚沉浸在"越剧王子"的青春情境中。多年以后,迈入不惑之年的越剧王子突然发现青春不再。戏曲气候不景气,艺术体制不健全,越剧观众老龄化,剧目题材单一性……

"当年越剧下乡,欢呼雀跃者众;而今除我们团?上海越剧团 和浙江小百花等少数几个团,地方上越剧团日子实在艰辛,我亲眼见过他们为占领农村市场,在大冬天里衣衫单薄地露天演出,这一切,只是为了生存。我看着辛酸。而我们团虽算情况良好,也不过混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最令我困惑的是,越剧男演员的数量在逐年递减,越剧男女合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中国戏曲中最最困难的昆曲尚且还有六个团,而我们男女合演越剧的就只剩下两个团,就是我们团和浙江越剧团,处境真是不堪设想。

人说越剧男演员只有这么几个下场:一是管道具;二是转行政工作;混得最不堪的,就只有为剧团看门房了。难怪有人戏称我、许杰、张承好三人是:昔日的男女合演'三剑客',如今成了'越剧孤儿'。我们这些越剧男人,别无选择,唯有自寻出路。"

赵志刚开始尝试当制作人。选自己喜欢的题材,考虑自己觉得合适的演员和豪华强大的制作班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自己觉得有可能把越剧推得跟都市文化近一些,越剧需要精雕细琢,而不只限于原来的那些模式。"

"搞《赵氏孤儿》这个戏,我不光扮演程婴一个角色,还得扮演另外两种角色:担负越剧男女合演改革重任的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经营《赵氏孤儿》一剧市场运作的制作人。老实说,舞台上附体为程婴,其悲情人生、惨烈心路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了,其他两种角色更让我疲惫不堪。这么多日子下来,我想说的是:我很累,但很幸福;我很苦,但很骄傲。"

作为一个越剧人,赵志刚始终认为越剧还很年轻。他说,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越剧就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缘于几代越剧人的不断创新发展。

"越剧要发展,应该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并走向多元化。女子越剧可以往阴柔、爱情这方面靠,而男女合演的越剧则可以多演一些现代剧、历史剧、外国剧。"

人物写真

视频

1、赵志刚和前妻《洞房》当时好恩爱

2、赵志刚携妻唱《祭夫》真好听

3、赵志刚《盘妻索妻·洞房》尹派陶醉

参考资料

  1. 赵志刚陈湜领衔!尹吕版沉浸式越剧《红楼梦》将演,上海热线,2019/11/01
  2. 四大尹派传人 携手纪念恩师,新浪影音娱乐网,2007年01月05日
  3. 虎子 的个人主页,老小孩,2011年09月10号
  4. 赵志刚陈湜女儿 揭秘两人现在干吗,美女娱乐网,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