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赵明诚1081年(辛酉年)-1129年(己酉年),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

赵明诚
赵明诚李清照
出生 1081年(辛酉年)
国籍 宋朝
别名 赵德甫(德父)
职业 金石学家、古文字研究家、文物收藏鉴赏家
知名于 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对两《唐书》多作订正 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知名作品 《金石录》

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

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

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目录

1人物经历

2主要成就

3个人作品

4情感历程

目录

人物经历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

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

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

一日,赵明诚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因政治因素,赵氏亲属被迫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一次,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与词五十首,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到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

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以,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 ,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主要成就

少喜收蓄前代石刻。精研金石,好藏文物古籍,知识渊博。

北宋崇宁元年(1102),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结婚,两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致力于收藏文物书画。

大观二年(1108)与李清照归青州故居,广求古今图书、遗碑、石刻。收藏、整理金石书画满房屋 10 间。

宣和中出守莱州,调淄州。

靖康末,起江宁知府,病卒于建康。

笃志于收藏、考证,藏图书极富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他父亲居相位,亲朋也多在馆阁就职,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

夫妇节衣缩食,极力搜讨,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建藏书楼有"归来堂",登记编目。

按类罗列图书。金兵南侵,携家避难,图书、金石不能尽载,择其精华,仍载书 15 车至东海。

青州尚有书册10余间,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明诚借赴江宁(南京)奔丧之机,携走文物 15 车,其余皆为金兵攻陷青州时所焚。

藏书化为灰烬。他仿欧阳修《集古录》,作《金石录》30卷,将金石刻辞 2000 种编排成帙,诠述条理,考证精博,为金石学名著。

李清照后来作有《金石录后序》,述《金石录》编撰经过以及夫妇收藏书、画之细节,凄楚婉约,文笔动人。

这套《文人情侣丛书》,是企图通过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的著名文人与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为主要线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学创作研究为主要材料,通过传记体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写出一段怀感经历,写活一对人物,再现一种社会风貌。所选择的人物,在那个时代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元稹《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就有一定的生活原型,能够典型地表现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故事演化成后来的《西厢记》,生动地表明了古人情爱观的演变。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的爱情又被置于宋代理学逐渐兴盛、妇女情爱观骤然改变以及南北宋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之下。赵子昂(赵孟頫)既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妻儿是女画家管夫人,又是亡国的王孙贵族,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婚恋观念有着某种变异,可以窥见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进程。

冯梦龙生活在类似近代资本因素萌芽、市民意识觉醒、追求声色享乐的明代社会,一生注意妇女题材,他的作品是明人妇女观、情爱观的集中体现。侯慧卿嫁人后,冯梦龙不但屡屡写诗怀念,而且从此足不踏青楼。冒辟疆董小宛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他们的情爱连接着一个时代的巨变,冒辟疆为董小宛独创的"忆语体"情诗,被后人津津乐道。

但是,古代这样一对对产生过恋情、爱情的男女,他们流传下来的资料各自不同。往往是因为其中一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功,而使他们的情爱史也变得脍炙人口,广为人们所传播。情爱关系中的另外一位,则随之而家喻户晓。具体到这一套丛书之中,元稹李清照赵子昂(赵孟頫)冯梦龙冒辟疆都有大量的作品传世,个人生平资料也比较丰富,另外的一半,资料就相对匮乏。所以,丛书在写作过程中,必然对其中某一人有所偏重。

凡此种种,都足以展现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曲折演变过程,展现其五彩缤纷的表现形式。

个人作品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了,这年李清照46岁。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这些东西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半生心血的凝结。为了将这些物品从山东运往南方,夫妻俩受尽了苦楚。战乱中它们是极大的负担,时刻要担心兵匪水火的侵扰。明诚死了,望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虽然物是人非,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决定将十五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沆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备受打击几乎麻木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珍藏品辗转流离来到绍兴,租赁了一位钟姓士子的房屋居住,暂时的安定下来。她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忽有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五个箱子,李清照悲愤莫名,为了找回这些承载她心血和记忆的箱子,她公开悬赏寻物,谁料想没几天,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真相至此已经大白,可是,作为独在异乡的寡妇,她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花钱赎回画卷,其他的物品,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李清照真正感到了孤独无助的痛苦,她无法忍受孤苦伶仃、担惊受怕的生活,的确,她才 46 岁,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这样一位天才女词人,是不应该在这种生活中走向人生终点的。痛苦迷茫中,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右承奉郎的张汝舟,在这个男人甜言蜜语的攻势下,李清照确实被他吸引了。

李清照经历了和赵明诚神仙伴侣般的浪漫爱情生活,又连遭国破家亡的厄运,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让她不顾一切的向往着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没多久,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命运没有显出它的仁慈,它仍然在给李清照制造接连不断的噩梦。张汝舟追求、迎娶一位49岁的寡妇,显然不是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李清照以为的--他看中了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而是抱着最赤裸龌龊的目的--得到她的收藏品。

婚后,两人都有上当的感觉。张汝舟渐渐的将自己浅薄、暴虐、恶俗的本性暴露无遗,让李清照欲哭无泪。李清照的古玩字画也没有张汝舟想象的那么丰富,而且还不愿相让,让张汝舟大为失望。不过,他们都还存着一丝幻想,李清照希望自己的忍让能够维持这个家,了此残生。张汝舟以为哄骗、欺诈,可以诱使李清照将藏品相让,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张汝舟恼羞成怒,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甚至想将她打死,除去这个年老色衰的包袱,得到她的财物。

关键时刻,李清照就是李清照,一个智慧、刚毅、顽强、独立的女子。抛弃了幻想,她不能坐以待毙,她要自救。很快,李清照得知了张汝舟利用欺瞒手段获取官职的证据,她立即检举上告,按宋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证据确凿,妻子也要入狱两年,为了摆脱这个恶棍,李清照宁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愿苟且忍辱,最终两人双双入狱。

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李清照仅仅坐牢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她终于达到目的,离异成功。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古代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结婚之后难得长期和谐。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近乎完美,这有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作为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样脍炙人口的抒写别离相思的名篇,打动了无数的后代读者。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整理夫妻两人毕生的金石古物收藏,作《金石录后序》,声情并茂、哀婉欲绝地记载了与赵明诚婚后的恩恩爱爱、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夫妻深情,款款流露。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恩爱情深,是阅读与理解李清照大量优秀爱情歌词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关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关系,今人有更加深入细微的研究。逐渐的,一种走向极端的观点也出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有许多的不和谐,赵明诚纳有姬妾,夫妻甚至时时反目!如此一来,有关李清照诸多名篇的作年及其解读,都产生了歧义。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一般认为是李清照南渡丧夫之后所作,抒写了亡国与丧夫的深痛。陈祖美则认为该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前遭赵明诚冷遇时所作,"表达作者的'无嗣'和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很可能是要歌给自己的丈夫听。" " 确实,世界上没有矛盾、永远和谐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之际,容易产生"中年情感危机。" 李清照与赵明诚也不能免俗。因此夸张两人的矛盾,人为地拿着"放大镜"去寻找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裂痕,则会导致一种偏颇,乃至厚诬古人。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清照与赵明诚莱州重逢时的作品分析,透视夫妻情感的微妙变化,对夫妻两人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及其原因做一些剖析。

诗词创作

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去世。因赵挺之生前得罪权奸蔡京,赵挺之全家被遣还乡,27岁的赵明诚与24岁的李清照夫妇也回到老家青州,屏居乡里。大约在政和七年(117)前后,赵明诚再度离家,开始了新的一轮仕途奔波生活。李清照则依然留在青州老家,夫妻两人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分离生活。宣和三年(121),41岁的赵明诚知莱州(今山东莱州市)。这一年,李清照38岁。作为一地州府长官,赵明诚已经有能力将李清照从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于是,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了十几年之久的青州,风尘仆仆,前去与赵明诚相聚。

疑问因此产生。李清照与赵明诚分离前后大约已有五年的时间,在苦苦期待中煎熬过去那么多光阴,终于等到了重聚的日子,李清照应该是大喜若狂。但是,品味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发现李清照依然没有摆脱愁苦意绪的纠缠,情绪十分低落。

先来阅读《蝶恋花》,词说:"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首词南宋曾慥的《乐府雅词》卷下题为李易安作,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集卷四收此词,题作"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案说:"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清照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赵晟由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

情感历程

婚后,赵明诚也蓄养几位侍儿小妾,以供平日歌舞娱乐,那是可以肯定的事实。李清照与赵明诚特别尊崇的文坛前辈苏轼,平生并不好色,且因目睹了友人徐君猷的歌儿侍妾胜之的无情而频频劝告他人不要蓄妾(详见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苏轼自己却蓄养有朝云之类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时的携妓寻欢作乐,甚至携妓拜见佛门子弟大通禅师,自称"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详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冷斋夜话》)。赵明诚恐怕不会比苏轼更出色,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赵明诚对李清照专注到"心无旁骛"的地步。而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只言片语所透露的消息,正说明了赵明诚生前曾蓄养侍妾。李清照叙述赵明诚临终之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的典故出自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卖也。"这是曹操临终之际分配部分财产给各位侍妾并对她们的生活细节做出安排。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是为了突出他们两人最终感情如一,赵明诚临终之际并无牵挂其它女人。但反过来说明,赵明诚同样蓄养了好几位侍妾。

赵明诚蓄养侍妾是肯定的事情,那么,为何从前李清照并无怨言,到了这次前去莱州团聚乃至见面之后突然爆发出来呢?可以做两种推测:

其一,赵明诚蓄妾大约是重新出仕时的事情。新婚燕尔之际,赵明诚既无心情也无经济实力蓄妾;初入仕途,赵明诚与李清照情好如蜜,心无他暇,经济实力方面依然羽翼未丰满;屏居青州,与李清照朝夕相对,举动也要受到牵制,何况得罪朝廷闲居的现状不允许他有非分之想。第二次进入仕途,官渐渐做大了,俸禄也渐渐丰厚了,李清照又不在身旁,赵明诚此时蓄养几位侍妾,在宋代那种社会里并不算是过分。

其二,赵明诚早年也偶尔出入风月场所,可能一直蓄养几位侍妾,这是被当时社会认可的正常现象。当然,赵明诚蓄妾的行为最早也应该是出仕之后或者将近而立之年的事情。只不过,那时候赵明诚与李清照情投意合,卿卿我我。他虽然不能免俗,蓄养侍妾,却并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些侍妾身上,所以,李清照也并不在意丈夫身边的其他女子。直到赵明诚第二次出仕之前,李清照基本上垄断了丈夫的情感,并无危机意识,同样没有怨言。到了赵明诚再度出来做官,李清照在家苦苦等待,她已经年过30,而且渐渐向40岁靠拢。一方面,随着岁月的流逝,李清照已经由一位青春焕发的女子变为中年家庭妇女,年老色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长期的夫妻生活,使一切熟悉了的情感变得平淡无奇,变得熟视无睹,这应该是古今许多夫妻都能体验到的婚姻过程。一旦离开李清照,赵明诚不免被更加年轻美丽的侍妾或其他女子所吸引,相对地冷落了李清照。赵明诚情感的相对转移,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无嗣",即没有生育子女。关于这一点,宋人屡有记载:洪释《〈金石录〉跋》说:"赵君无嗣"(《隶释》卷二十六),翟耆年"赵明诚古器物铭碑十五卷"条说:"又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籀史》卷上)赵明诚不但与李清照没有生育子女,而且与其他侍妾也没有生育子女,根据情理推断,"不育"的责任应该落在赵明诚的头上。但是,在封建夫权社会里,男性家长不是这样来认识问题,而是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女子头上。赵明诚因此与李清照产生隔阂,夫妻矛盾加深,将部分情感转移向其他女子,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赵明诚数年在外做官,夫妻分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增加了夫妻的猜忌和怀疑。于是,婚后累积的矛盾第一次集中地爆发了出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或者是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李清照此时与赵明诚有了矛盾冲突,对丈夫有了怨恨之言,这是可以肯定的。封建社会里的多数女子,处于李清照的位置,只会逆来顺受,甘心听从丈夫的安排,认为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即使被丈夫完全冷落,也只是默默忍受,在寂寞中度完余生。李清照却不是这样,而是明白无误地表现了出来。

李清照的怨苦之言,与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有关,与她对赵明诚的深爱有关。结婚近十几年时间,自己一直在丈夫赵明诚心中占据主要位置,几乎拥有丈夫所有的爱,自己同样对赵明诚付出了全部的情感。那时候,即使赵明诚蓄养几个侍妾,李清照也并不太介意,因为这并不影响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情感交流,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到了赵明诚第二次出来做官的时候,李清照突然痛心地发现:丈夫已经心有旁骛,追随在丈夫身边的女子不是自己,而是更加年轻的侍妾们。李清照处处争强好胜,此时痛苦地看到自己已落在他人之后。换作其他女性,婚姻近1年以后,依然拥有丈夫的大部分情感,就非常心满意足了。即使是当代女性,恐怕因此满足的人也不是少数。偏偏李清照不满足,她始终期望自己是丈夫唯一的爱。自己付出多少的爱,就想获得同等的回报。岁月之不饶人,多年的没有生育,离别独居的数年生活,使李清照时而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空间距离的相隔,通讯手段的落后,难得一通音讯的等待,又加深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猜疑。书信来往中,夫妻之间或许还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相互指责的言语。所以,李清照这次起程前去与赵明诚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许许多多的担忧。这种不可明说的愁苦,在作品里表现为对闺中姊妹的思念。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对与丈夫重见之后前景的不可预料之心情沉重所带来的。否则,与闺中姊妹离别的一丝忧伤,将完全淹没在即将与丈夫重聚的喜悦之中。到了任所,冷清面对空室,仿佛以前的猜疑与担忧得到了证实,李清照内心的愁苦就变化为怨恨牢骚,"子不我思",那么,我就与"乌有先生子虚子"为伍算了。

李清照的命运仍然比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中年家庭主妇要好许多,赵明诚仍然对她抱有深情,夫妻之间的情投意合,已经深化成相濡以沫,这不是夫妻之间日常一些琐碎的拌嘴、猜疑、冲突所能完全消磨的。赵明诚将李清照接到任所,就是他对妻子情感的一个明证。一直到莱州任期结束,转守淄州,赵明诚依然与李清照的情感非常融洽。淄州辖下有邢氏村,村中长者邢有嘉,赵明诚称赞他"好礼",赵明诚并无地方长官架子,与邢有嘉时有来往。一次,邢有嘉拿出唐代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给赵明诚观赏,对古人字画迷恋成癖的赵明诚得之大喜过望,自己说:"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引)"细君"指妻子李清照。赵明诚得以目睹白居易的手迹,狂喜之下,是骑马急驰回家,拿与李清照共同欣赏。两人饮酒品茶,相对观赏,蜡烛燃尽了两根,还不愿意入睡。可见,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直是志趣相投、相互推重、相濡以沫的。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幸福的,聪颖高雅。那回首嗅青梅的女子正映照着李清照幸福的笑靥,在和赵明诚结为伉俪之后更是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笛声三弄,梅心惊破,李清照拥有了多少春的情意。这些虽很平常,却是代代女子最为羡慕向往的。而那个饮酒微醉急急朝回赶误入藕塘,惊起鸥鹭无数的画面是何等的温馨、甜蜜,充满了梦幻色彩。

赵明诚,李清照和欧阳修皆为金石学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1. [2]2016-11-21
  2. 赵明诚实际死于中暑!2018年11月13日
  3. [3]2014-12-14
  4. [4]2014-12-14
  5. [5]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