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拾遺
《遼史拾遺》,補作中國遼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清厲鶚撰。乾隆八年(1743)刊行於世,有汪氏刻本、《四庫全書》本。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元朝脫脫等人奉敕修撰的《遼史》,主要依據耶律儼的《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僅11個月便倉卒成書,史料範圍狹窄,闕漏、重複、舛誤甚多。然而,耶律氏和陳氏的著作都已散佚,其他有關遼代歷史的著述寥若晨星,官修的《遼史》反倒成為現存較完整、較系統地記載遼代史事的著作,後世為之輯補、校注的著作很多,厲鶚的《遼史拾遺》即為其一。
目錄
內容簡介
《遼史拾遺》共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3卷、志4卷、表2卷、外紀1卷、國語解2卷。列傳所補充的18人均為《遼史》所不載,而《選舉志》、《德籍志》亦為《遼史》所闕。原《遼史》末卷《國語解》,專釋書中所用契丹語記載的各種名稱,但譯音錯誤不少,因而厲作《國語解》2卷對此多有匡正、補充。厲鶚治學嚴謹,八方搜羅各種資料,據統計,《遼史拾遺》前後引書達358種,既有來自使臣、商賈、間諜、降人的口說材料,也有從地方志書中廣為輯出的史料,然後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之例,撰成此書,對《遼史》進行增補和考證。厲氏之作引人注目。梁啓超贊為「清儒治《遼史》者莫勤於厲樊榭之《遼史拾遺》24卷。」(見梁氏《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十五《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遼史拾遺》刊出後約經半個世紀,震澤楊復吉兼采厲鶚未見之書(如《舊五代史》)及雖見卻漏引諸書(如《宋元通鑑》、《續資治通鑑》、《契丹國志》)中的材料400餘條,再加輯補,作《遼史拾遺補》5卷,體例悉依厲鶚之歸,與厲鶚之作相得益彰。兩書先後有蘇州書局、廣州書局的合刻本,翻檢十分方便,對於研究遼代200餘年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儘管如此,近幾十年來卻始終無人對此書重加校勘印行。
作者介紹
厲鶚(1692—1752),字樊榭,又字雄飛,號太鴻,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前期詩人、學者。厲氏少貧好學,性情孤峭,見聞廣博,尤工詩詞,以字名清遠、聲調和諧、喜用冷字僻典而為浙派詞重要代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一生多半以設館授徒為生,著述頗豐,除《遼史拾遺》外,另有《秋林琴雅》、《東城雜記》、《湖船錄》、《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遼史拾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