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禮儀
道德禮儀(英語: Moral etiquette ),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精神層面的道德規範,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道德禮儀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道德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目錄
詞語淺釋
道德
指衡量行為的觀念標準,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在英語中,道德(Morality)是用來區分意圖的正當與不正當,並決定行動的行為因子。
道德可以是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準則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準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
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其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1]。
禮儀
1.禮節和儀式。這是傳統的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2. 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這裡的方式分行動型和非行動性,像鞠躬,給老人讓座等,就是行動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這需要行動才有效果,;而像莊嚴場合不嘻笑,別人睡覺不吵鬧等,就是非行動型的,也就是行為規範,它不需要行動就有效果。
3、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中國傳統禮儀
九賓之禮
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2]。
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
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
袒臂禮
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
虛左禮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
視頻
道德禮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道客巴巴,2013-5-30
- ↑ 文明禮儀黑板報資料:九賓之禮,瑞文網,20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