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位三

中文名稱;鄭位三

別名;鄭植槐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籍貫;湖北省紅安縣

出生日期;1902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975年7月27日

畢業院校: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鄭位三(1902年10月21日-1975年7月27日),原名鄭植槐,湖北省紅安縣人 ,早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黃麻起義,是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長期工作,身體受到損害,1948年起因病休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二、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197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鄭位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畢生獻身於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目錄

人物生平

鄭位三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時,積極投入武漢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並在惲代英等創辦的"利群書社"里學習《共產黨宣言》和其他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2年自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返鄉。

1925年,由戴克敏、戴季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往黃安七里坪地區開展農民運動。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鄭位三同志歷任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常務委員、黃安縣農民常務委員、黃安縣總工會委員、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和中共黃安縣代理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領導反土豪劣紳的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鄭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中繼續堅持鬥爭。他到武漢尋找黨組織。聽取中共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同志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關於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組織領導了黃麻"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1928年至1932年間,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初創時期,鄭位三同志先後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秘書長、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等職。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鄭位三同志被選為全國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委員。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鄭位三同志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留在根據地,擔任鄂東北道委書記、游擊總司令,領導指揮蘇區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4年11月,鄭位三同志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秘書長、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徵到陝南,擔任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鄂豫陝特委書記,創建與堅持了鄂豫陝蘇區的游擊戰爭。組建了紅七十四師。

1937年春到延安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位三同志受黨中央派遣,從延安重返鄂豫皖,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歷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皖區黨委書記、淮南區黨委書記兼路西軍政委員會主席。

1939年底到安徽廬江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會合。

1940年2月兼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政委兼皖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同師長張雲逸等領導所部開展敵後抗日武裝鬥爭,鞏固和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

1943年秋,作為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被派往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的豫鄂邊抗日根據地,參加黨政軍的領導工作。曾任第五師政治委員、邊區臨時參議會議長。

1945年6月,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鄭位三同志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治委員,1946年6、7月間,同李先念等同志率部隊勝利地舉行了中原突圍,並隨北路部隊進到陝南。不久到延安,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嘉勉。

1949年9月,鄭位三同志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國解放後,鄭位三同志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在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他仍然刻苦學習馬列主義,長期密切關注、深入研究國際國內革命和建設的諸多理論與實際問題,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的獨特見解,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竭忠盡智。[1]

"文化大革命"中,鄭位三同志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氣節,大義凜然,堅持原則,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深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被扣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受到很大摧殘折磨,於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73歲。

十年動亂期間,無端對鄭位三同志進行了"審查"並作出了《關於鄭位三問題的審查報告》。這都是錯誤的,這些已全部予以撤銷。強加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已予推倒,為鄭位三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同時,為其受株連的家屬、親友平反,徹底消除影響

相關視頻

塑像逼真栩栩栩如生,參觀鄭位三革命事跡陳列館,接受紅色教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