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擊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擊戰爭

來自 一點資訊 的圖片

中文名: 游擊戰爭

外文名: Guerilla warfare

類 型: 非正規作戰

主要手段: 襲擊

特 點: 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

游擊戰爭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鬥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1]

發展

游擊戰爭廣泛出現於20世紀。隨着人民革命鬥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日益發展,游擊戰爭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進行革命戰爭和反抗外來侵略的一種戰爭樣式登上戰爭舞台。中國共產黨從領導武裝鬥爭開始就十分重視游擊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人民游擊戰爭,保存和發展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地、長期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牽制和消耗敵人,支持了持久抗戰的局面。解放戰爭時期,在敵後廣泛進行的游擊戰爭,有利地配合了正規戰爭,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後贏得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毛澤東首次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並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主要是:

①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戰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作戰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這是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旨在從被動中爭取主動,改變敵優己劣的形勢,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②與正規戰爭相配合。游擊戰爭的作用是在敵後方削弱敵人、牽制敵人,從戰略上配合正規戰爭;游擊武裝在正規軍作戰中擔負破壞敵人交通、牽制和削弱敵人的任務,是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戰爭。

③建立根據地。根據地是游擊戰爭執行戰略任務和實現戰爭目的的戰略基地。建立和鞏固根據地,是長期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的必備條件。

④實行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反圍攻作戰是游擊戰爭防禦和進攻的主要形態。採取各種手段打破敵人的圍攻,並適時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擴大己占區,縮小敵占區,使游擊戰爭進一步發展。

⑤向正規戰爭轉變。不斷擴大游擊武裝的數量,提高質量,逐漸變成正規軍,作戰方式逐漸正規化,以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⑥戰略的集中指揮和戰役戰鬥的分散指揮。對於整個游擊戰爭的部署,各個戰區內游擊戰爭和正規戰爭的配合,各個游擊區或根據地之間的協同,每個游擊區或根據地內的全局性行動等,應實行統一集中指揮;游擊武裝的具體行動應按情況機斷行事,實行獨立自主的分散指揮。

進入21世紀後,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繼續改變着戰爭的形態和面貌。信息化兵器和戰場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對游擊武裝的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指揮藝術都提出了新要求,游擊戰爭將面臨新的挑戰。

游擊戰必定是敵強我弱,敵方強大到我方不能用其它正規戰法與之相對抗,或用正規戰法我方損失太大,大到我方無以為繼,這時就只能用游擊戰與之對抗。正因為敵方強大,所以游擊戰必定是在使用方的國土上進行。

游擊戰的特性

游擊戰一般來說沒有標準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給自足的小單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為掩護,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處出擊,用少量部隊在一個點上創造局部優勢,也就是雖然你有一萬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時間可以慢慢殲滅你有限的力量。總之就是零敲零打,讓敵人一開始不會損失很多,但這個數字會慢慢累積,直到敵人軍隊士氣崩潰、糧食不足時,再發動致命的總攻擊。

原則

其原則是:

一、有依照情況使用兵力之自由;

二、有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組織義勇軍之自由,地方政府與鄰近友軍不得干涉;

三、國民政府只作戰略規定,八路軍有執行此戰略之一切自由;(四)依傍山地,不打硬仗。游擊戰爭不能一刻離開民眾,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史記》記載: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盜賊出身的彭越,常帶兵南下突擊楚軍糧道,讓項羽非常頭痛。但彭越經驗老到,製造金處疑軍,讓薛公不得不分隊防備之。彭越隨即再正確抓到薛公的主力軍所在,集結數倍軍力一舉而擊破之,結果薛公戰死,項聲則僥倖逃出以奔告項羽。應該說,作為軍事戰術的游擊,最早是作為輔助戰略的角色出現的。

軍事游擊追根溯源應該出自集眾為寇的盜賊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歷朝歷代強大的政府軍和中原政權之所以屢戰(剿)不絕,則是因為游擊戰術有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靈活性。長期困擾中原民族的草原遊牧民族,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廣闊的草原、沙漠的迴旋餘地進入中原腹地進行掠奪性襲擊的。漢武帝和明成祖都吃過這樣的虧,侵盡全國之力進入茫茫草原深處與敵尋求戰略決戰,卻因處處找不到對手而最終自敗。

作為將戰術游擊發展為游擊戰略的毛澤東,則是從江西井岡山附近的土匪身上總結髮展游擊戰術的。毛澤東從對江西積弊幾百年的匪患進行深入的調查,發現利用複雜山林地形進行縱深的游擊戰術是土匪屢剿不清原因。從而使之發展轉變為革命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戰略戰術。

游擊原則致勝的基礎在於,一是夠廣闊、複雜的地形縱深;二是靈活、出其不意的轉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三是小規模、深層次的擾襲、消耗攻擊。這三個基礎原則是游擊生存的基礎條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須引起絕對注意的。

在商業上,游擊戰也具有一種保存實力的戰術優勢,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領地上一顯身手。

游擊戰雖然不足以擊垮傳統部隊,卻可以製造軍事上的僵局,而這種僵局最終又會導致政治解決。幾乎在所有的例子裡,在以政治方式解決時,總是傳統部隊那一方吃虧。因為游擊作戰所需承受的人命與財產損失是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但外來強權卻必須負擔極高數目的經濟開銷,隨着時間過去,將很難向他的人民交代,為何在損失那麼多人命之後,卻依然不能解決衝突。

戰術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敵眾我寡因而很難獨立定點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必須有當地民眾提供物資、情報等資源,並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天時及地形,以機動力及隱蔽性主動出擊,遭遇強大敵人時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上極大壓力才可能致勝。

事例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廣泛在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發展出多種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

中國共產黨在對日作戰所使用的游擊戰有幾個特性:

它主要不是在內線直接配合正規軍的正面作戰,而是在外線、在敵之後方獨立作戰,承擔着獨當一面的戰略任務。

它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

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據地作依託。

它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鬥爭相配合。

它不是僅僅由正規軍承擔的,而是有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它不是永遠停留在游擊狀態,而是隨着戰爭的進程逐步向正規戰發展,使之成為最終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 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 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抗日游擊戰爭

它的定義——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抗日游擊戰爭,這已經是傳遍全國的一個新的名詞。有不少的人在議論它、研究它。書局裡出版了許多書籍論述這個問題。許多愛國人士、民族英雄,已經在把它付之實踐,例如東北的人民革命軍(1)、義勇軍(2)。晉西北、晉冀察、山東、河北、綏遠(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擊戰爭也已經廣泛地發動起來了。以上這些事實指給我們,對於抗日游擊戰爭的理論予 以深刻的研究,實為必要。

抗日游擊戰爭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中的一種形式和一個階段。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民兵:民兵游擊組織遍布敵後

戰爭史上創造奇觀 游擊戰法大顯神通

八年抗戰,艱苦卓絕。在黨的領導和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各根據地的廣大民兵和自衛隊,活躍在敵後廣闊的戰場上,依託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紗帳,到處擺開了殺敵的戰場。原始的大刀、梭標、斧頭,自然界的水、火、石頭,都變成了他們殺敵的武器。他們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在人民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活潑的活劇,創造了許多靈活巧妙、神出鬼沒的獨特戰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暈頭轉向、喪魂落魄、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像一條野牛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沼澤泥潭中不能自拔。

麻雀戰。這是民兵在抗戰中經常運用的一種主要和基本的作戰方法,也是最能發揮民兵特長的游擊戰法。其基本特點是以少量民兵組成戰鬥小組,出沒在山野密林、狹窄隘口、街頭巷尾、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一樣,東一槍、西一槍,忽聚忽散,忽來忽去,一會跳到這裡,一會跳到那裡,出敵不意,扭住敵人,一陣猛打;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消失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大作,殺聲四起,使敵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着,陷入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苦境。麻雀戰打得最出色的,就是全國民兵戰鬥英雄李殿冰領導的北嶽區曲陽縣尖地角村民兵游擊小組。在1943年的3個多月里,他們先後對敵作戰27次 ,打死打傷日偽軍200多名,繳獲步槍3支、電話3部、牲畜47頭,戰利品一批。

地雷戰。地雷戰首先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民兵發展起來的戰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國縣東趙、西趙兩村的民兵,在反「掃蕩」中把兩枚手榴彈埋入地下,炸死了兩個敵人。於是,各村紛紛效仿,利用廢鐵壺、瓷瓶子、瓦罐子等,裝上炸藥,以殺傷來犯之敵,取得了顯着的戰果。此後,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馬,製造了鐵、木、石、瓷地雷等,發明了拉火雷、踏火雷、電火雷、定時雷、連環雷、絆雷、跳雷、飛雷等幾十種埋雷方法,各式各樣的地雷和雷陣,對於打擊運動之敵、殺傷「掃蕩」之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戰果。北嶽區阜平縣五丈灣村着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組,利用地雷戰先後炸死炸傷日偽軍362人,炸毀汽車25輛;山東海陽縣趙?村 的趙守福和於化虎,帶領民兵用地雷戰炸死炸傷日偽軍303名的事跡,全國聞名,威震敵膽。

地道戰。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日寇加緊對我根據地實行殘酷的「掃蕩」、「蠶食」、「清鄉」,處在平原地區的抗日軍民,沒有山林和水澤可依,於是就發明了縱橫交織、戶戶相通、村村相聯、不怕水淹、不怕毒氣,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戰,成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一大法寶。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成為抗擊日寇的一條偉大的地下長城。冀中清苑縣冉莊民兵,就是因為運用地道戰打了許多漂亮仗而馳名中外,他們的事跡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道戰》。英雄的冉莊民兵先後作戰157次,其中進 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鬥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當時,日偽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 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太行地區磁縣山底村民兵、晉察冀地區滿城縣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順義縣焦莊戶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英雄群體。民兵們曾用打油詩頌揚地道戰:「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鑽地道;明里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乾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破襲戰。這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創造的又一戰法,它不僅適用於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如公路、鐵路、橋樑、車站、碼頭等,而且適用於對敵人的倉庫、工廠、礦山等進行破壞和襲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民兵經常以隱蔽、突襲的戰鬥,配合正規軍對敵人的鐵路、公路和交通樞紐進行破壞,挖路基、扒鐵軌、炸橋樑、打火車、割電線、平圍牆、阻河道、毀碼頭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間就出動幾萬或幾十萬民兵和群眾,把數百公里長的鐵路、公路全部破壞,將電線割斷,電杆鋸倒,使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陷於癱瘓。1939年,安徽省肖縣就出動20多萬民兵和群眾,參加了隴海鐵路大破襲,一夜之間將100多里的鐵路全部拆掉,枕木、鐵軌、和電線、電杆一起運回根據地 ,日寇被迫停車10天,使其西運計劃流產。在着名的「百團大戰」中,僅冀中的民兵和群眾,就有35萬人參加了破襲敵交通線的鬥爭。1941年至1945年間,晉察冀全區共搗敵偽碉堡1140多座、炮樓300多個,炸毀敵汽車360多輛、火車頭40多個,破壞公路3.76萬公里、橋樑730多座。

圍困戰。就是對敵人的據點和碉堡實行封鎖,把敵人圍困在據點和碉堡里,使其沒吃沒喝、走投無路,最後將其擠跑、趕跑或殲滅。太岳沁源圍困戰,就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圍困封鎖、制服敵人的一個典型戰例。1942年9月,日寇糾集了1萬多人,分14路進犯我只有8萬人的沁 源縣抗日根據地,並在沁源縣城安了據點,妄圖把沁源劃為「剿共實驗區」。這裡的民兵在敵人到來之前,一面把人民群眾轉移到山裡,一面實行「堅壁清野」。敵人占領沁源縣城後,見不到人,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一切供應全靠外地。廣大民兵和游擊隊又密切配合,到處截擊,襲擊敵人的運輸隊,無奈,敵人只好外出四處搶糧,可又遭到游擊隊和民兵打擊,只好呆在據點殺馬充飢……這場圍困戰,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終於把敵人困出了沁源縣城。在此期間,沁源民兵共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4250多名,湧現出了民兵殺敵英雄100多人 ,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縣獲得了民兵對敵鬥爭「模範縣」光榮稱號。

伏擊戰。一般分為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得知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設埋伏,待機殲敵。如1944年農曆4月的一 天,太岳區安澤縣風池、高壁等地的民兵,獲悉日寇騎兵運輸隊要給府城的敵人送糧彈,民兵們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當鬼子的運輸隊進入伏擊區時,地雷「轟轟」地爆炸起來,一時濃煙滾滾,殺聲四起。僅七八分鐘時間,33個鬼子就被消滅了32個,只有一個受傷的逃進了府城據點。誘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設伏,然後以少數民兵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將其殲滅;或者佯 攻一個方向,引誘敵人前來增援,在路上伏擊敵人。如冀南區隆平縣民兵自衛隊在河上伏擊鬼子汽艇,山東平原縣塘坊民兵伏擊日寇一小股機械化部隊,都是採用的這種戰法。

此外,抗戰8年中,廣大民兵和游擊隊還創造了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游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戰法。這些神奇巧 妙的戰法,對於配合主力作戰,粉碎日寇的「清鄉」、「掃蕩」、「蠶食」,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越共軍隊先用游擊戰的型態攻擊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獲得成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美軍在早期因不熟識越南環境和越共軍隊的游擊戰戰略,造成傷亡,但是不是造成美方戰爭人員大量傷亡的原因,是媒體誇大北越游擊戰的成功,但是在南越軍隊和美軍中造成了心理作用,對戰果有一定影響。

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巨幅對聯,生動地反映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和反「圍剿」作戰的指導思想。

也相繼提出了反映本地區特點的游擊戰爭原則。比如洪湖地區提出:「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湘鄂贛邊區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晝伏夜出,化整為零」等。

「十六字訣」言簡意明,有十分豐富的理論內涵。它把防禦與進攻、退卻與反攻、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總體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出發,利用民眾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揚長擊短,趨利避害,靈活機動地作戰,達到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目的。「十六字訣」是毛澤東、朱德等在軍事上的一大創造,它不僅適用於游擊戰爭,其基本精神也同樣適用於力量對比敵強我弱條件下的正規戰爭,為人民戰爭克敵制勝的作戰方法奠定了總的原則基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體系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依靠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運用「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一個個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奇蹟 。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 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

所謂的「融於群眾」其實是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逼迫對手製造戰爭暴行,如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執行的「三光政策」和「無人區」。違反人道主義原則。採用游擊戰的方面有時會高壓壓迫所倚仗的群眾。以達到完成戰略目的意義。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這也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但是由於游擊戰基本都由弱勢的一方發動,在正規作戰難於取勝時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軍事手段,並且游擊戰若要成功必須獲得所在地平民的支持,所以此批評也頗有爭議。

雖然」融於群眾「也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但是恐怖主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 一般是指有意製造恐慌的暴力行為,意在達成宗教、政治或意識形態上的目的而故意攻擊 非戰鬥人員(平民)或將他們的安危置之不理,這類行動一般由非政府機構策動。與僅針對敵對武裝人員的游擊戰爭有本質區別;簡單的說就是恐怖主義主要針對平民而游擊戰主要針對敵對武裝人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