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鏡餅
圖片來自華人百顆

鏡餅[1] ,(日语:鏡餅かがみもち Kagami Mochi)是指供奉給神靈的扁圓形的年糕,日本的家庭在過新年的時候,裝飾在家中,祈求新的一年一切順利平安。

目录

簡介

鏡餅(日語:かがみもち),是日本新年時,用以祭祀神明的一種用米飯做的糕餅(年糕),准确說是一種麻糬),一般而言,鏡餅為大小兩個圓盤狀之餅相疊而成。

自古以來,日本人都以為神明是在銅鏡之中,鏡子對於日本人而言,被當作一種神物,用於祭祀神典的場合。後來,漸漸的鏡餅也被賦予了這種獨特的象徵。

到了一月中旬,就要"開鏡餅" (鏡開き かがみびらき),意味過年的結束,新的一年的開始。

開鏡餅日根據地域也有所不同,一般為每年1月11日, 用木槌等粉碎然後加工食用。因為鏡餅作為神靈的供品,不能用刀子等切割,這被認為不吉利。切開後的鏡餅,通常與紅豆湯一起熬煮做成香甜可口的年糕小豆湯, 也有的把切開的鏡餅作成"あげもち"(油炸年糕)。就是將其切成小片,放置10天,使其晾幹,然後,放入油裏炸,蘸上 鹽和黃豆醬油。

由來

鏡餅的由來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是,在古代的日本,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神靈,因此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要感謝神靈的保佑,進行祭祀。

而鏡餅因類似于古代的銅鏡而得名。自古以來,日本人都以為神明是在銅鏡之中,所以鏡子對于日本人而言,被當作一種神物,用于祭祀神典的場合。另外鏡在日本中也有"鑒"的意思(鑒みる かんがみる),即不斷反省的意味,久而久之,像鏡子的餅的讀音由(かんがみるもち) 也演變成了現今的(かがみもち)。

早在奈良時代,"鏡餅"就已經是新年來祭祀神明的供品,到了町時代,榻榻米的家中開始設定壁龕,用武士的鎧甲甲胄(具足)裝飾在上面,然後將鏡餅放置在前面供奉。 鏡餅上還可放上交趾木、幹鮑魚片、蝦子、海帶、橙子等,被稱為"具足餅"或者"武家餅"。 現則鋪上三面的半分紙,上面放上裏白草,重疊著大小兩個年糕,上面也可用幹柿餅、幹魷魚、桔子、海帶進行裝飾。

鏡餅最早在室町時代時出現,傳統上由各家庭自行製作,而現今的鏡餅則往往是工業化大量生產,於商店出售的。

鏡餅的形狀逐漸固定了下來,近段時間考慮到家庭裝飾的便利性和之後食用的衛生性,很多商家推出了鏡餅重疊形狀的塑膠容器填充年糕,配上塑膠製的桔子等進行銷售。

鏡餅名稱來源並不清楚,有種說法認為「」字意指其形狀與鏡子類似(同時日本神話中的三神器包含八咫鏡),另外圓形也似乎有祈求家庭圓滿之意;而餅用兩塊疊在一起的餅的理由則眾說紛紜,從意指過往之年與來臨之年、人類的心臟、日與月到陰與陽等的說法都有。

鏡餅的上方往往會放上一顆柳橙。因為橙在日語諧音有「幾個世代」之意,故用以比喻健康永恆的家庭,世世代代繁榮昌盛。

習俗

一般認為在12月28日(明治維新前為農曆十二月廿八)開始供奉鏡餅是最適當的,除了「八」在傳統上是較好的數字外,在之後的日子中,29日的「九」與「苦」同音,日本人認為不吉,而30日是農曆中的最後一日,31日則為新曆的最後一日,若在此時擺的話,會變成「一夜飾」或所謂的「一夜餅」,會讓人覺得欠缺誠意或聯想到葬禮的擺飾,所以一般都在28日開始供奉鏡餅。

另外習俗上會在新年的1月11日(明治維新前為農曆正月十一)進行開鏡餅「鏡開き」(「割り」這個字忌諱使用)的儀式。

這儀式最初是在元宵節至正月二十期間進行,後來因為德川家光四月二十逝世,關東地區就把每月的二十視為忌日,於是把開鏡餅儀式改為正月十一進行現在則在格里曆1月7日至1月11日進行。其他地方則在1月20日進行。京都於1月4日(正月初四)。一般都會以木將鏡餅給槌開,並佐汁粉以食。

相關創作

  • 日本漫畫《幸運☆星》當中主要角色之一的柊鏡,其名字亦來自於鏡餅[2]

參見

參考資料

腳註

  1. 日本人過年吃的鏡餅,也太豪華了吧!, 每日頭條,2018-03-02
  2. 幸運☆星》單行本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