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麦·
铃铛麦(学名:Avena fatuaL.)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须根较坚韧。秆直立,高可达120厘米,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
叶片扁平,微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含小花,第一节颖草质,
外稃质地坚硬,第一外稃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芒自稃体中部稍下处伸出,
4-9月开花结果。分布于中国是南北各省。
也分布于欧、亚、非三洲的温寒带地区,并且北美也有输入,生于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
该种植物除为粮食的代用品及牛、马的青饲料外,常为小麦田间杂草,
其消耗的水分较小麦多1倍余,同时种籽大量混杂于小麦粒内,
使小麦的质量降低;又是造纸原料;也是小麦黄矮病寄主。印第安人以其种子供食用。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较坚韧。秆直立,光滑无毛,高60-120厘米,具2-4节。
叶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叶舌透明膜质,长1-5毫米;
叶片扁平,长10-30厘米,宽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边缘疏生柔毛。
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长10-25厘米,分枝具棱角,粗糙;
小穗长18-25毫米,含2-3小花,其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小穗轴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
其节脆硬易断落,第一节间长约3毫米;颖草质,几相等,通常具9脉;
外稃质地坚硬,第一外稃长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
芒自稃体中部稍下处伸出,长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
扭转。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毫米。花果期4-9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生于海拔1300-2400之间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生命力强,无法套种。
分布范围
广布于中国南北各省。也分布于欧、亚、非三洲的温寒带地区,并且北美也有输入。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主要价值
果实、全草功效应用: 收敛止血,固表止汗,补虚损。用于吐血,
虚汗,崩漏等症。[1]
饲料价值:
燕麦草放牧利用时,由于其含糖量高,适口性好,植株高大,茎细,叶量较多,宜于收割后调制干草。
含粗蛋白质中等,无氮浸出物丰富,粗纤维含量中等同其他植物纤维来源相比,
燕麦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更低,并且比其他含更高中性洗涤纤维的干草更为适口。
燕麦干草口味很甜,并富含高度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15%,
进口苜蓿一般在9%)燕麦干草有近似黑麦草的含糖量,但更具有适口性和饲料价值,拥有“甜干草”的美誉。
本种植物除为粮食的代用品及牛、马的青饲料外,
常为小麦田间杂草,其消耗的水分较小麦多1倍余,
同时种籽大量混杂于小麦粒内,使小麦的质量降低;又是造纸原料;也是小麦黄矮病寄主。
危害
野燕麦生命力强,发育快,生长茂盛,竞争性很强。
黄淮麦区9~11月出苗,4~5月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落地,休眠2~3个月后发芽。
温度10~20℃,土壤含水量50%~70%适于种子萌发。
在土深3~7cm处出苗最多,3~10cm能顺利出苗,
超过11cm出苗受抑制。落地的种子,翌年萌发的不超过50%,其余继续休眠。
野燕麦出苗比小麦晚5—15d,苗期发育比小麦慢,拔节期生长迅速,
后期超过小麦,早抽穗,早落粒。从出穗到开始落粒,历时最短13d,最长30d,平均25d。
野燕麦繁殖能力很强,单株结籽数高达400~500粒,个别植株甚至多于1 000粒。
再生能力也强,割除地上部分后,再发植株的高度、分蘖数、结籽数都超过原植株。
种子轻,有茸毛和芒,可以随气流和流水传播,也可随小麦种子、农家肥、农机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