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左門
介紹
长安左门原址在天安门前东侧,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南门前的东南方,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是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通道之一。长安街即因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1]。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规格相同,均是三阙、券门、汉白玉门槛、黄琉璃瓦单层歇山顶、红墙,基础是汉白玉须弥座。明清两代“科考”殿试后,中进士的考生姓名会被写在一张很长的黄榜上,在鼓乐御杖引导下自紫禁城午门接出,向南经天安门,再向东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棚里面。因古代金榜题名被视为“鲤鱼跳龙门”,所以,古时长安左门又俗称“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而长安右门则被称为“虎门”。
明清时期,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外各立有一块下马碑,一人多高,碑上刻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八个字,并有禁军站岗。文武百官上朝时,均须在门外下马下轿,步行进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经天街(即天安门前、长安左右门之间的长安街),过金水桥,进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即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入午门,到紫禁城内上朝。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的形制与大清门(后更名中华门)略同,此二门南各与千步廊东西两端相接,构成封闭的“T”形广场,禁民通行[2]。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便利通行,1912年12月将长安左、右门的汉白玉门槛拆除;1913年1月1日长安街正式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8月,长安左、右门被全部拆除。
參考文獻
- ↑ 老北京的"龙门"在哪?明清时指太庙前长安左门. 中国新闻网. 2012-06-08.
- ↑ 张先得. 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