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閩西土樓

中文名稱:閩西土樓

類別:建築

代表:振成樓、承啟樓、永隆昌

閩西土樓最早建於唐代,但現存最多的還是清康熙年間至20世紀70年代所建。土樓的建築過程中有一個很為外人津津樂道的地方,便是它的建築材料紅壤土中加入了紅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飯,據說這是客家人的獨創方法---為的是進一步加強粘性。

歷史上閩西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匪患械鬥多發,客家人從黃河流域遷徙到這裡後,為了便於群居以及抵 御匪患,結合當時中原漢族建築而創造出土樓這種奇特建築,充分體現了經濟性、堅固性、防禦性、藝術性的思想。

目錄

歷史原因

關於土樓的來源,說法不一,但流傳最多的就是早前遷到此處的客家人為了防止盜竊和自然災害,把家族的人集聚群居。對客家人來說,土樓已不僅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它更凝聚着他們的文化。土樓表現出來的向心性、勻稱性,以及血緣性聚居的特徵,正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個縮影。

土樓文化

閩西南鄉村的土樓主要是圓形與方形,主要分布在南靖永定一帶。每一座土樓都有一個名字,大都取自族譜里的祖訓。永定的土樓以高大、建造精緻而聞名。湖坑鎮振成樓承啟樓都成為當下熱門的旅遊景點。這種圓樓都由兩三圈組成,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臥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嫁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房間,其內側為走廊。土樓除具有禦敵的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因而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閩西土樓代表

振成樓

振成樓,是最為富麗堂皇的客家土樓,是客家土樓的精品,被稱為永定客家土樓王子--振城樓。

"土樓王子",位於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該樓建於1912年,按八卦圖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內有花園、學堂等。內環還有中心大廳,雕樑畫棟,裝飾秀麗,古樸典雅,中西合璧。占地約5000平方米,費時5年建成,耗資8萬銀元。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八卦每卦6間,一梯樓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築有防火牆,以拱門相通。祖堂為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間圈成內圈,二層廊道有精緻的鐵鑄欄杆。

承啟樓

承啟樓,是圈數、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樓,被稱為"土樓王"。它位於永定縣高頭鄉,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1.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計400個房間。整個建築面積為5376.17平方米。"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鼎盛時期住過800多人,像一個熱鬧的小城市。台灣政要吳伯雄先生曾親題"福建土樓王"。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被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永隆昌

永定縣撫市鎮的"永隆昌",以高大著稱。為最花工日的土樓,該樓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灘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從填壩動工到整修完工,前後整整花去28年。主樓高五層半,占地都有一萬多平方米。是方樓與五鳳樓的組合建築。主樓有福盛樓和福善樓兩座,合計有92個廳,746個房間,144座樓梯,7口水井。

遺經樓

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遺經樓,為高度最高的土樓,始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樓高17米5層,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着一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裡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奎聚樓

全國唯一的宮殿式土樓"奎聚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裡,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福裕樓

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餘平方米。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馥馨樓

馥馨樓--最古老土樓。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現存最早的土樓。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說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集慶樓

為現存最早的圓形、最多樓梯的土樓。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五百八十餘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於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

珠鏈穿起的村莊

當汽車在閩西南崇山峻岭蜿蜒公里上奔馳,沿途中,山坳里、溪流邊、竹林下,各式各樣的客家土樓星羅棋布。南靖與永定相鄰,卻以土樓多而集中出名。一個村莊裡集聚着幾座至幾十座姿態各異的土樓群,有些集聚如花,有些如裙帶,如珠鏈般散落在稻田間。田螺坑土樓群由四座圓樓和一座方樓組成,依山勢起伏,高低錯落,層層土牆又與層層梯田交錯,美不勝收。五座土樓又緊緊相挨,從高處俯瞰,猶如一朵梅花盛開在山巒中。

從田螺坑往下4公里,就來到了下坂村,從高處望去,下坂村里十幾座土樓,蜿蜒如長蛇。這裡有着閩西最古老而特殊的土樓---裕昌樓。裕昌樓建於元代,又被稱為東倒西歪樓。顧名思義,它是歪斜的,尤其當你一腳踏進樓門時,猛然看到全樓迴廊的支柱左傾右斜,仿佛隨時會轟隆一聲倒下。傳說是樓主少給了工匠人銀兩,匠人特意短了些柱樑,但即便是這樣,六百多年來,裕昌樓始終有驚無險,風雨不動。

靜美的"邊城"

塔下位於書洋鄉,"九曲十八溪"從山谷中傾瀉出來,緩緩從村中穿過。生在這裡的張姓族人,在山谷中修建了二十餘座,方形、圓形、圍裙形、曲尺形的,美麗獨特的土樓,散布在村落里。沿着溪水兩岸,又建起了一座座單院土木式的吊腳樓,與旁邊的土樓大小相倚,錯落有致地搭配着。微微細雨中,沿着圓潤的鵝卵石慢慢走着,村裡的老人們,有着善意的笑容,拿出紅艷艷的柿子款待我們,並熱情的邀我們至家中喝茶用飯。

山村東坡建着張氏家廟---德遠堂,門前矗立的二十多根石龍燭台,是先人中舉或做官的憑證,但更像是祖先的眼睛,靜靜地守護着腳下的後裔。

我爬上小村對面的山頭,在高處靜靜地凝視着這個恬靜而美麗的山村,溪水靜靜平緩地從村莊中間穿過。眼前的一切,美得讓人怦然心動。挑擔的漢子走出土樓大門,老太太在溪邊慢悠悠洗着衣裳,遠處的屋頂冒出了炊煙。一切都是如此詳和和靜美。如果說,世上仍有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我更相信它在這裡,而不是鳳凰。

我坐在草地上,靜靜地抽了根煙。拍了幾張照片,始終是一個角度,因為沒有辦法別轉頭。這種恬美的境地是我一直嚮往和尋求的,只是,不經意地,就在這裡,發現了它。這個山村,是這樣的沉寂和靜美。萬水千山涉來,我知道,我人生所尋求的,就在這裡,就只為了這一瞬間的永恆。

如果有一天,我愛上了一個人,我們彼此間,是那麼真誠地相愛和理解,我想,我一定會帶他來這裡,站在我所站立過的地方,靜靜地抽一根煙。他必如我般深受震撼……

將要消失的閩西土樓  

想給「土樓」定義,應該是:生土夯築;是「樓」;具有防衛功能。根據這三條標準,福建除了永定和南靖,其他地方還有大量的土樓,如龍巖的適中現在都還有兩百多座土樓。最近和《閩西日報》記者朱裕森在閩西各地搜集「古建築」(住宅類),發現各地都有不同類型的「土樓」。

不過,我們發現,「土樓」存在的狀態很不好,無人居住、無人管理、無人維修……像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個個即將退出歷史的舞台!

當然,建築是時代的反映,時代也造就建築。我們這個時代,當然不是產生「土樓」的時代了。但是,記錄了歷史的土樓,是不是應該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給予保護,由有關部門管一管,必要的,撥點錢,適當的修修漏什麼的,至少讓它們再維持一段時間……因為它們一旦消失,就永遠不會回來的。[1]

視頻

《探尋閩西大溪鄉土樓群 》

參考資料

  1. 將要消失的閩西土樓 搜狐,20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