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於1986年12月在古都西安成立,是以隴海蘭新鐵路為紐帶,以沿線中心城市為骨幹,以東西海陸口岸為對外開放「窗口」,依託新亞歐大陸橋,由隴海蘭新地帶各市地州、各鐵路部門、各口岸自願聯合組成跨省區的區域性的政府間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1]

目錄

機構發展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在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由國家民委業務主管。現有會員理事單位64個,其中各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都是沿線各市、地、州和鐵路局的在職領導。促進會歷任理事長為原陝西省委副書記、西安市委書記董繼昌同志,陝西省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安市市委書記崔林濤同志,現任理事長是中共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寶根同志。現任秘書長是西安市政府秘書長毋暉同志。促進會秘書處設在西安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副秘書長肖爭光任常務副秘書長,研究室副巡視員盧洪軍任副秘書長兼秘書處主任。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在促進沿線區域經濟繁榮中發展壯大,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社團組織。在歷屆理事會的組織和國家有關部委支持以及許多專家、學者的指導下,以實現其宗旨為目標,熱情組織會員單位積極開展了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開發利用新亞歐大陸橋的研究,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圍繞商貿、交通、旅遊、信息、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倡導促進各經濟協作區和行業聯合組織的建立,聯合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商品交易會、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國際旅遊文化節等活動,廣泛宣傳了隴海蘭新經濟帶和陸橋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有力的促進了這一地帶的開放和開發,振興了區域經濟,促進了發展,引起了國內社會經濟帶的關注,使國家和有關方面對開發利用隴海蘭新經濟帶和陸橋的戰略意義和重要作用形成了共識。

業務範圍

本會業務範圍是:

(一)研究隴海蘭新地帶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戰略共同性的經濟社會問題,並隨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和本地帶各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可供決策參考的建議和報告。

(二)組織本地帶和民族地區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決策建議,積極推進、組建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大力興辦經濟實體。

(三)憑藉新亞歐大陸橋、東西海陸口岸和內陸開放城市,聯合組織外經外貿,積極推進和擴大東西雙向開放。

(四)組織各方面專家、者積極開展有關本地帶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專題研究和專項諮詢服務活動。

(五)根據需要,隨時舉辦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和積極開展經濟技術、科技成果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協作活動。

(六)積極配合帶內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辦好各種類型的商品和科技成果展銷會、交易會,經濟技術協作和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不斷培育和開發帶內各類大市場,以充分發揮本地帶的區位優勢。

(七)強化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本地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影響,以吸引帶外資金、技術、人才,加快開放步伐。

(八)編輯出版反映本會研究成果的書籍、資料,逐步建立隴海蘭新經濟帶信息網絡。

第十四次年會

年會召開

2014年9月18日上午,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第十四次年會暨絲綢之路[2]經濟帶發展論壇在寶雞舉行。促進會理事長、市長董軍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努力將陸橋沿線打造成為聯通東西、輻射南北的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大動脈,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具輻射帶動力的經濟走廊。

年會內容

圍繞隴海蘭新沿線城市如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董軍在致辭中指出,隴海蘭新沿線城市應積極踐行國家戰略,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立足各自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發展優勢,不斷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特別是在促進產業聯動發展、深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口岸港口協調運營、鼓勵引導企業雙向投資等重點領域,應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努力將陸橋沿線打造成為聯通東西、輻射南北的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大動脈,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具輻射帶動力的經濟走廊。隴海蘭新沿線城市應努力做到互通互補,進一步加強信息互通,強化產業聯動,努力把隴海蘭新經濟帶打造成為踐行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典範。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應更好地發揮職能,着力在創新機制、豐富內涵、完善職能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服務力和影響力。

最後,董軍在致辭中表示,西安作為促進會理事長單位,將本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增強服務協調職能,努力為沿線城市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搭建便捷、高效的互動平台,推動彼此合作由政府層面傳導到社會層面,使合作成果得到更加廣泛的共享、發揮更大的效益。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歐曉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輝出席開幕式,寶雞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致開幕詞,寶雞市市長錢引安主持會議,西安市政府秘書長王德安以及隴海蘭新沿線城市代表參加會議。

視頻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 相關視頻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志願服務
攜手合作交流 共推區域發展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第十六次年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