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晋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评价甚高。
陈寿 | |
---|---|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 |
字 | 承祚 |
出生 |
233年(蜀汉怀帝建兴十一年)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 |
逝世 | 297年(西晋惠帝元康七年) |
知名作品 |
《三国志》 |
目录
生平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当时同侪将陈寿、李密比喻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为颜回,罗宪比喻为子贡。他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王崇、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阳,被称为是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杰。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五人虽然交情甚好但最终都疏远陌生了,只有王崇一人凭著宽厚和顺的性格,不分彼此,对待五人一视同仁,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陈寿曾撰《益部耆旧传》十篇。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受到司马炎嘉奖。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𫖳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令陈寿的《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亲属
评价
正面
据《晋书》记载,陈寿《三国志》的成就在当时就已得到很高的评价,同时期夏侯湛也著有《魏书》,但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便自叹不如,而销毁自己的作品。陈寿的同僚张华更对其赞誉有加,说:“应该把本朝历史的编纂大任也交给陈寿。”
后世,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也认为:“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陈寿在《三国志》中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例如《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负面
不过对于陈寿的史家中立性也有批评的声音。据《晋书》记载,当时传闻陈寿曾向丁仪、丁廙的儿子索取立传费,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结果被拒绝后,陈寿竟然就不为享有高名的丁氏二人立传。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陈寿出生前13年(220年)丁氏兄弟和全家男性均已被曹丕所杀,根本无后代。如采信此说法,则晋书的记载为谣言。但由于陈寿是《三国志》作者,所以此说法不能作为确切依据。也有人根据据信为丁仪遗孀所作的《寡妇赋》“抱弱子以自慰”一语,认为丁氏兄弟虽然被杀,但并未祸及男嗣。此说也存疑,因《寡妇赋》未必为丁仪遗孀所作,描述的也未必是丁仪的遗孀。潘眉《三国志考证》指出丁仪、丁廙并非高官也无大功,又夺嫡不成,是曹魏罪人,才是不得立传的原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丁仪、丁廙巧佞之犹,安得立传?”朱彝尊也指出:“(陈)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卫觊等五人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觊取其多识典故,若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丁廙何独当立传乎?造此谤者,亦未明寿作史之大凡矣。”指丁氏兄弟之事迹鲜有可说,故不立传。
然而陈寿作史的时间毕竟离三国时代的开始已有近一百年,加上是乱世,传记中谬误乃至后人对先人进行夸大的成分难以避免。加上中国以史书作为寓言的习惯,不能把《三国志》每篇传记都当做100%的历史纪实来看。其中是有一定故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