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 (北京)
歷史
隆福寺始建於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該寺是明朝和清朝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載:「京師巨剎……大隆福寺為朝廷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隆福寺被定為雍和宮的下院,從此隆福寺完全成為喇嘛廟,即藏傳佛教寺院。
隆福寺由明景帝敕建。《日下舊聞考·明景帝實錄》載,「景泰三年六月,命建大隆福寺,役夫萬人。以太監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閏九月添造僧房,四年三月工成。」「肇建於明景泰三年,逾歲而畢工。」該寺取用南內翔鳳殿等殿的石料,由明景帝下詔,在東崇國寺(又稱南崇國寺,元朝北京有南崇國寺和北崇國寺,其中北崇國寺後來改稱大隆善護國寺)的舊址興建隆福寺。
清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1901年),隆福寺的鐘樓、鼓樓、韋馱殿、大雄寶殿在火災中被焚毀。此次火災因值夜的喇嘛在供桌前睡着,碰倒佛像前的油燈,引燃幔帳從而引發火災。這些殿堂被燒毀後,無力修復,一直是廢墟。
逐漸消失與變遷
1950年底,隆福寺廟會停業,開始籌建大型攤販市場。隆福寺廟會由此結束。1952年元旦,東四人民市場舉行開張儀式,這是當時北京市最大的攤販市場。隆福寺廟會包括百貨、小吃、雜耍和江湖藝人表演。市場則專營百貨、小吃。在隆福寺東北角的金剛殿和後樓閣院落的原東配房址新建了東四劇場,作為遊藝廳和電影院,1983年該劇場被移交給北京市第一商業局作為小禮堂使用,不再對外開放。1957年,隨着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市場的攤商們全部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市場按照營業類別分為15個專業公司管理。1958年,由於分口管理過於分散,市場改為統一管理。1963年9月,市場經上級批准拆除了隆福寺山門,興建了市場的前廳。
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隆福寺殘存殿宇受到損壞,被全部拆除。
1985年,東四人民市場開工將前貨場改建為十層的隆福大廈,1988年完工,東四人民市場結束,隆福大廈開業。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前夕,經過擴建的隆福大廈重張。擴建後,隆福大廈營業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倍。擴建後的隆福大廈占據了原來隆福寺幾乎全部基址。大廈9層樓頂還修建了4座大殿和4座角亭,部分再現了隆福寺的舊貌。
2012年,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董事長李愛慶表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和東城區共同打造的隆福寺文化商業綜合區已進展到規劃階段,準備將隆福大廈整體拆除後,在隆福大廈原址重建隆福寺。[1]
2013年北京兩會上原東城區委書記楊柳蔭表示,隆福寺的改造將以文化和歷史並重,改造後會保留較有特色的小吃項目,還要建成「藝術品拍賣中心」。
2015年2月,在隆福寺經營了50多年的豐年灌腸老店正式停業。停業的還有餛飩侯、白魁老號等老字號商鋪。
2016年兩會時東城區區長李先忠表示,隆福寺地區將建成「有老北京特色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
2016年6月13日,隆福寺早市閉市[2]。
2019年8月尾,東城區隆福寺地區的隆福文化中心正式啟用。而隆福寺項目於未來3年仍將繼續改造,內容包括建設隆福廣場、長虹影城、東四工人文化宮和東四地鐵織補地塊,而周邊傳統四合院片區也會進行改造[3]。
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廟會興起於明末清初。明朝時,北京最著名的廟會是都城隍廟廟會,該廟會可以和遊人眾多的燈市媲美。清朝初年,都城隍廟廟會衰落,城南的報國寺廟會成為北京首屈一指的廟會。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北京廟會繁盛。清朝《日下舊聞考》載,「隆福寺每月之九、十日有廟市,百貨駢闐,為諸市之冠。」清朝人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載,「至於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嶽廟、北藥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崇文門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則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京華春夢錄》載,「都門廟會有期,每旬三為土地廟,四為花兒市,五、六為白塔寺,七、八為護國寺,九、十為隆福寺。」
隆福寺同護國寺因分別在北京東城和西城,故分別被稱為北京的東廟、西廟。兩廟的廟會均十分有名。清朝得碩亭《草珠一串》詩曰,「東西兩廟貨俱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隆福寺廟會每旬九日、十日定期舉辦,一直延續了三、四百年。直到民國11年(1922年)全北京的廟會日均由農曆改為公曆,隆福寺廟會日也隨之改為公曆,即公曆每旬九日、十日。民國18年(1929年)起,隆福寺廟會日由每旬兩天改為四天,即公曆每旬九、十、一、二日。由此,每月有12到13天(遇有31日則也開廟會,故為13天)為廟會日。各個廟會的廟會日互相交錯,形成了每天都有廟會的局面,老北京人稱之為「圈廟」。
隆福寺廟會經歷過兩個興盛時期。第一個興盛時期是從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至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該時期隆福寺廟會經營的商品中,文玩、古董、珠寶、玉器占很大比重,遊人中有許多上層人士。清朝《燕京歲時記》載,「西廟曰護國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東廟曰隆福寺,在東四牌樓西馬市正北。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開西廟,九、十日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蟲魚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之一大市會也。兩廟花廠尤為雅觀。春日以果木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冬日以水仙為勝。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嚴冬開放,鮮艷異常,洵足以巧奪天工,預支月令。其于格物之理,研求幾深,惜未有著書者耳。」
第二個興盛時期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至七七事變(1937年)。由於清朝末年王府井的外商開辦的洋行增加,東安市場興建,它們經營的古玩、鐘錶、金銀器、鑽石、高級衣料等吸引了許多上層人士。隆福寺廟會乃轉向勞動人民需要的商品及娛樂。《北平廟會調查》(北平民國學院民國26年5月印行)載,「廟內商攤460戶,廟外商攤486戶,總計946戶。」「據此大調查所得則護國寺亦漸衰落,惟隆福寺較前尤盛。如昔時隆福寺開廟會二日,而今增為四日,此即商業日盛之表示。蓋西城昔為滿族及族人聚居之地,需多取給於廟會,故清代護國寺廟會甚盛。今則滿族及旗人經濟情況日下,護國寺因之遂衰。而東城則以外人僑居,商業日盛,隆福寺遂因之而發達。若以諸標準之連乘積計之,廟會之規模以隆福寺為最大,護國寺次之,白塔寺又次之。」
1937年七七事變後,隆福寺廟會日漸衰落,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廟會的攤商紛紛倒閉。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了北平市整理攤販指揮部,在取締混亂的倒賣銀元市場之外,還將隆福寺周邊的攤販向寺內集中並登記發照。中國共產黨對攤商採取了「保護、扶植、發展」的政策,大大提高了攤商的積極性,使隆福寺廟會再度興盛起來,直到1950年底,隆福寺廟會停業並最終結束,開始籌建大型攤販市場。
原有建築群
據明朝的《帝京景物略》載,「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處殿二層三層。左殿藏經,右殿轉輪,中經毗盧殿,至第五層,乃大法堂。白石台欄,周圍殿堂,上下階陛,旋繞窗櫳,踐不藉地,曙不因天,蓋取用南內翔鳳等殿石欄干也。殿中藻井,制本西來,八部天龍,一華藏界具。」
至清朝末年,隆福寺的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三門殿(山門)、鐘樓及鼓樓、韋馱殿、大雄寶殿、萬善正覺殿、毗盧殿及碑亭、法堂、金剛殿、後樓閣。
- 石橋:位於隆福寺南側的神路街南口,興廢年代皆無考。因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中兩次提及該橋,故知該橋至少在明朝便已建成。據說該橋是於1920年代修建東四西大街時拆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在神路街南口修下水道時,曾挖掘出該橋的橋基。
- 「第一叢林」坊:位於隆福寺南側的神路街(民國時期改稱「隆福寺前街」,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為隆福寺街支巷,從而併入隆福寺街)上,山門正南,為琉璃牌坊,額書「第一叢林」。據《日下舊聞考》載,該牌坊在明朝隆福寺初建時建立,建成不久即被拆除。
- 牌樓:兩座,分別位於隆福寺街和東廊下、西廊下的交匯處,在山門前左右對稱。均為木製,頂為琉璃筒瓦懸山式,下有夾杆青石。東牌樓東側、西牌樓西側各有一座石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後因年代久遠,牌樓木質糟朽,即被拆毀,石碑也不存。
- 三門殿(山門):位於隆福寺街中段北側,黑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兩進十間(五明五暗),中間為大門,殿內左右祀四大天王塑像。該殿大門始終關閉,僅開殿外東西兩側各一角門出入。據清朝《日下舊聞考》載,「……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鑑言,謂風水當有所避忌,乃命正門不開,禁鐘鼓聲。」山門於1963年9月被東四人民市場拆除,原址建立了東四人民市場的前廳。
- 鐘樓:位于山門內西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燒毀。
- 鼓樓:位于山門內東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燒毀。
- 韋馱殿:位于山門以北的第一層殿,內祀韋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燒毀。
- 大雄寶殿:位於韋馱殿以北,內祀三世佛,即中祀釋迦牟尼,左祀藥師佛,右祀阿彌陀佛。該殿建在三層漢白玉基石上,有漢白玉欄杆圍繞,故俗稱「欄杆殿」。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燒毀。
- 萬善正覺殿:位於大雄寶殿北側,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廡殿頂,面闊五間。內祀三大士,即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該殿藻井精美絕倫,外圓內方,分上中下三層,形成三重天宮垂下,如同傘狀,下層為銅鑄四大天王支撐,一位羅漢立於彩雲繚繞之中,中層為天上宮闕,天宮下方為彩繪二十八宿神像,天宮內有仙人天女,上層為星象圖,繪有約1400顆星。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該殿變成危房而被拆毀,該藻井也被拆為散件,放在西黃寺內,1991年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成立後,該藻井轉至此博物館收藏,於1994年開始修復,最終修復完成。[4][5][6]
- 藏經殿:位於萬善正覺殿左側(東側),據說共收藏108部藏經。
- 轉輪殿:位於萬善正覺殿右側(西側),為高僧傳授弟子之所。
- 毗盧殿:位於萬善正覺殿北側,黑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檐大式廡殿頂,八角均帶有風鈴。祀毗盧遮那佛。佛座為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刻一尊小佛,即應身釋迦佛。據《梵網經·卷下》載,「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 法堂:位於毗盧殿北側,歇山頂,石欄板為明朝南內翔鳳殿的舊物。為僧眾誦經之所。堂外東西兩側各有一角門,角門旁邊分別為伽藍殿、祖師殿。
- 金剛殿:位於法堂以北。內祀金剛銅像。
- 後樓閣:位於金剛殿以北,是隆福寺的最北端建築。
- 東西配房:位於金剛殿和後樓閣這一院落內的東西兩側。西配房作為惜字會、彈壓處。
參考文獻
- ↑ 隆福大廈將拆除 原址重建隆福寺,北京日報,2012年01月14日
- ↑ 北京隆福寺沉寂20年再改造 能否重聚人氣? 2016-05-30 李紅英 千龍新聞網
- ↑ 北京隆福寺:華麗轉身打造老城復興新地標 2019-08-31 新華網
- ↑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中華文苑,於2012-9-19查閱. [2012-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3).
- ↑ 隆福寺藻井,國際木文化學會,2012-06-25
- ↑ 藏游天下:隆福寺留下的珍品,CCTV,2003年9月19日
- ↑ 「六合亭」的來歷」—— 中央黨校校園文化歷史尋跡之四,中共中央黨校,20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