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雁塔區,隸屬陝西省省會西安市,位於西安市南部。東臨滻河,與灞橋區相連;西北角與未央區接壤;西、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南二環路、建工路和咸寧路為界,與蓮湖、碑林、新城區毗鄰,總面積152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雁塔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9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9.9萬人。區政府駐地西安市小寨東路168號。

雁塔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

雁塔區基礎設施完善,162餘條市政道路,3條地鐵線路建成運營,形成了高效便捷、縱橫交匯的立體交通網絡。雁塔區的核心區域已建成大型商業設施420萬平方米,被授予全國首批「中國重點示範商圈」榮譽稱號。雁塔區是科教文化旅遊區,轄區內有39所高校、55家省級以上科研院所、14萬以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轄區有大雁塔、大興善寺、青龍寺、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眾多名勝古蹟和旅遊景區。

2019年度,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71.01億元,同比增長8.0%;建築業增加值完成300.82億元,現價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85元,同比增長8.2%。

目錄

歷史沿革

周成王八年(前1007年)滅唐(今山西省翼城縣西北),徙其民於杜(今雁塔區杜城村一帶),置杜伯國。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殺杜伯。平王東遷後將杜地賜秦,秦人居西地,無力占杜,,遂建立盪杜又稱唐杜國。周桓王七年(前713年)秦滅盪杜,秦武公十一年(周莊王十年,前687年)「初縣杜」,為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時期最早的縣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統一六國後設內史掌管京畿各縣,杜縣屬之。

漢沿秦制。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改杜縣為杜陵縣,縣治在今雁塔區三兆村西北。新天鳳二年(15年)改杜陵縣為饒安縣,更始元年(23年)復名杜陵縣,魏黃初元年(220年),又改名杜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杜城縣,北魏神四年(431年)復改為杜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長安東部置萬年縣,建德二年(573年)撤杜縣併入長安、萬年縣。

開皇三年(583年),改萬年縣為大興甚,以朱雀大街為中軸西屬長安縣東屬大興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大興縣復名萬年縣。乾封元年(666年)分長安縣東南部置乾封縣,縣廨設懷真坊(今雁塔區吉祥村北),武周長安三年(703年)撤銷,併入長安縣。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更萬年縣為樊川縣,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咸寧縣。元、明、清時期,雁塔區境兩縣分治無重大變更。

民國2年(1913年)廢咸寧縣,今雁塔轄區咸寧部分併入長安縣管轄,從此結束兩縣分治,統由長安縣管轄。民國33年(1944年)9月,西安市政府成立,將原屬長安縣管轄的城周4個鄉,東至滻河中心線,西至河中心線,南至繆家寨、新開門、宋家花園、吳家墳、丈八溝一線,北至光太廟什字、白花村、翁家莊、劉家寨一線,劃歸市區管轄。民國34年(1945年)11月西安市撤鎮設區,按照序列,今雁塔區境命名為第九區。東與第十區(1954年更名長樂區)接壤,西與第十二區(1954年更名阿房區)毗鄰,北以城牆為界,南與長安縣相連。治所(區公所)先駐觀音堂保國民小學內(今長安北路西安賓館處),後移駐明勝村(今友誼東路陝西測繪局東北)。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雁塔區境仍沿用西安市第九區名稱,區人民政府駐明勝村。

1954年12月21日,根據西安市人民政府通知撤銷西安市第九區建制,設西安市雁塔區。

1955年1月,雁塔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將雁塔區人民政府更名為西安市雁塔區人民委員會。

1960年5月,西安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蓮湖區西大街,碑林區和平路、南院門、南大街、柏樹林5個街道辦事處劃歸雁塔區。

1965年10月,西安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雁塔、阿房、未央、灞橋等區建制,共同組建西安市郊區。區人民委員會駐小寨東路。

1980年4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西安市郊區建制,恢復雁塔區至今。

行政區劃

2019年,全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轄10個街道辦事處(其中魚化寨、丈八2個街道辦事處於2018年9月託管至高新區),自管134個社區、45個行政村。

人口

1953年,由1949年的6.75萬人增加到8.55萬人,增長26.7%,年均遞增6.09%。

1970年,轄區人口增至22.29萬人,比1965年增長14.28%。1975年增至24.04萬人,比1970年增長7.89%。

1980年,雁塔區人口增至25.85萬人,比1975年增長7.49%。1982年雁塔區人口達27.31萬人。

1990年,雁塔區人口達37.48萬人。1993年,人口計有41.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73萬人,非農業人口27.51萬人,分別為1949年的6.11倍、2.14倍和81.5倍。

2010年,雁塔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93151戶,家庭戶人口為91492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33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10595人,占51.81%;女性人口為567934人,占48.19%。

2016年,全區年末總戶數288546戶,戶籍總人口869503人,比2015年年末增加24619人,增長2.91%。全區常住人口123.11萬人,城鎮化率100%。

2019年,雁塔區常住人口138.53萬人,比2018年末淨增加4.21萬人,出生率12.19‰,死亡率4.61‰,自然增長率7.58‰,城鎮化率100%,年平均常住人口136.43萬人。全區戶籍總人口127.75萬人,比2018年末增加9.37萬人,增長7.9%。

交通

民國時期,今雁塔地區作為省城通往南部各地重要通道,常以肩挑、畜馱、手推車等為主,運送各類物資。抗日戰爭以後,方有馬車、轎車、鐵輪車等運輸工具,往來西安城郊及附近集鎮,從事客貨運輸,並有少數從事長途貨運。解放前夕,雁塔區有膠輪車249輛、鐵輪車473輛。

1954年以後,雁塔區人民政府為適應國家大規模基本建設需要,先後將農村分散的膠輪車輛進行整編,成立膠輪車輛生產大隊。1960年4月,雁塔區人民委員會決定,在農村各人民公社建立運輸管理站,

1980年4月,成立西安市雁塔區汽車運輸公司。1986年,雁塔區從事運輸業人員發展到4000人(戶)。1990年底,雁塔區從事運輸業的專業戶有2870戶,從業人員4804人,擁有各種車輛3954輛,其中大中型鏈軌式拖拉機117台、輪式拖拉機276台、小四輪拖拉機1459台、手扶拖拉機13台、農用載重汽車325輛、拖車1754部,區屬載貨汽車10輛。

2008年,雁塔區貨運收入3294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3.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雁塔區位於西安市城南,為市轄區,因境內有建於唐代的大雁塔而得名。東臨滻河,與灞橋區相連;西北角與未央區接壤;西、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南二環路、建工路和咸寧路為界,與蓮湖、碑林、新城區毗鄰。東西長23.1公里,南北寬9.9公里,總面積1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雁塔區地處陝西關中渭河沖積平原的腹心地帶,地勢東高,為黃土台原;西低,為沖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形似「橘瓣」拱托城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區境除有「八水繞長安」的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外,還有太平河、大環河以及灃惠渠

氣候特徵

雁塔區轄境處東南沿海濕潤氣候向西北內陸乾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兼有兩種類型氣候特徵,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春季升溫迅速,乾燥多風;夏季炎熱,日照強烈;秋季溫和濕潤,時有霪雨;冬季乾冷,雨雪偏少。全年多東北風,次為西北風。

自然資源

雁塔區轄境水稻土面積0.21平方公里,占雁塔區土壤面積的0.2%。潮土面積7.06平方公里,占雁塔區土壤面積的6.2%。

雁塔區境內的滻河均流量1.75億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632.5立方米/秒。轄境地下水平原地區豐富,原坡地區貧乏,平原地區補給模數為原坡地區的4倍。平原地區每平方公里補給模數為40.49萬立方米,原坡地區每平方公里補給模數僅為9.22萬立方米。

經濟

綜述

2019年,雁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71.01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較中國、陝西省和西安市分別高2.1、2.0和1.0個百分點,雁塔區成為西安市13區縣中唯一跨越2000億元大關的區,占全市總量的24.4%,較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貢獻突出。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522.76億元,同比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1748.25億元,同比增長7.4%。

第一產業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時第九區轄6個鄉,1.25萬農戶,6.41萬農業人口,18.02萬畝耕地,大家畜5400頭,鐵輪大車473輛,從事以運輸為主的膠輪大車249輛,勞力2.42萬個,畜力水車203部,糧食總產1.58萬噸,畝產86.8公斤,農業總產值848萬元。

1993年底,雁塔區計有耕地12.54萬畝、農業人口13.73萬人,糧食總產達3.23萬噸,比1949年增長1.05倍,農業總產值達1.48億元,為1949年的17.5倍。

2011年,夏糧播種面積840畝,秋糧播種面積500畝,蔬菜播種面積8836畝,果林播種面積3937畝。糧食總產量407噸。其中,夏糧總產量233噸,秋糧總產量174噸。蔬菜總產量32748噸,水果總產量5800噸。肉類總產量2408噸,奶類總產量1290噸,生豬飼養量28000頭。農業生產機械總動力98899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56台,聯合收割機32台,化肥施用量1199噸,農村用電量33487千瓦小時。

第二產業

1980年4月恢復雁塔區建制,共有區屬企業8個,主要行業有:水泥、印刷、橡膠製品、針織、服裝、機電、化工等。主要產品有:普通硅酸鹽水泥、印刷品、針織內衣、普通外衣、常壓系列鍋爐、拖拉機配件、橡膠雜件等。從業人員1269人,固定資產原值385.35萬元,淨產值311.35萬元,流動資金占用總額208.31萬元,工業總產值808.48萬元,實現利稅114.29萬元。

1985年雁塔區區屬工業企業增至27個,從業人員1856人,固定資產原值1126.13萬元,淨產值936.94萬元,流動資金占用總額496.62萬元,工業總產值1715.73萬元,實現利稅208.53萬元。1987年區屬工業企業總數已發展到31家,從業人員2013人,完成產值1722.09萬元,實現利潤157.9萬元,上交稅金104.7萬元。

2011年,雁塔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37.95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全年實現112.47億元,同比增長18.9%,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4.1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率93.7%。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仍占據主導地位。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除軍工外,輕工業產值64.98億元,重工業產值268.76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中,除軍工外輕工業完成63.11億元,重工業完成248.7億元。

2016年,雁塔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52.01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全年實現584.68億元。

2019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4個百分點,貢獻率17.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0.53億元,同比增長14.7%。建築業增加值300.8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13.2%,現價增長12.5%,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1個百分點,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13.8%。

第三產業

1993年10年累計發放各項貸款8.63億元,其中為雁塔區菜籃子工程、科技興農發放貸款5726萬元,為雁塔區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發放貸款7.26億元。吸收存款6580萬元,累計向100戶企業發放貸款4936萬元。

2011年,雁塔區聯社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280105萬元,其中:個人存款餘額831116萬元,占全轄存款餘額的64.93%;單位存款餘額443986萬元,占全轄存款餘額的34.68%;其他存款餘額5003萬元,占全轄存款餘額的0.39%,全轄各項貸款餘額644739萬元。

2016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892.79億元,比2015年增長10.2%。

2019年,雁塔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千億元以上,同比增長4.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西安解放時,雁塔區僅有中心國民學校7所。40年來,各類教育都有較快發展。

幼兒園創辦於1954年,屬民辦,僅兩所,入園幼兒124名。1990年發展到34所,入園幼兒8354名。開設學前班103個,收納兒童3981名。幼兒教師216人,其中95%以上具有中師以上文化程度。

1949年雁塔區有小學22所,學生1794人,教師64人。1958年發展為47所,學生20375人,教師946人,被評為普及小學教育先進區。

1990年雁塔區有小學54所,在校學生31137人,比1949年增長16倍。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99.8%,畢業率為97.4%,普及率為99.9%。教職工1568人,其中專任教師1058人。在區屬小學教師中,高級教師353人,約占41%。已完成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

普通中學從1957年開始在區內建立,到1990年共有26所,在校學生17160人,比1957年增長37倍。教職工1903人,其中專任教師1374人(高級職稱212人,中級職稱607人)。從1990年起,實施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雁塔區現有省級示範高中2所,省級標準化高中7所,市級重點高中13所,市級重點職業學校2所,省級示範小學4所,市一級小學11所。有省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2所,市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5所;省級文明校園5所,市級文明校園15所;省級藝術教育示範學校4所,市級藝術教育示範學校7所。

2016年,全區基礎教育學校和職業高中學校共282所,在校學生194203人。

2019年,全區有中小學、幼兒園、職業中學261所,在校學生172548人,教職工15281人。有省級示範高中4所,省級標準化高中12所,市級重點職業學校3所,省級示範幼兒園13所,市一級幼兒園22所。省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15所,市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30所。

醫療衛生

1953年成立第九區衛生所。1956年成立區聯合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 將民間分散的鄉醫組織起來,成立聯合診所。1958年在聯合診所的基礎上,組成集地方衛生行政管理與醫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社衛生院。1982年,成立雁塔區中醫醫院。1987年,雁塔區實現冷鏈運轉條件下的免疫預防接種。

1993年,雁塔區有區、街(鄉)醫院7所,預防保健中心1所,設病床480張,衛生技術人員285人;社會辦醫療機構116個,衛生技術人員968人,設病床1431張;駐區陝西省、西安市醫療機構及事、企業單位醫院(診所)67所,設病床4231張,衛生技術人員4304人;還有鄉村醫療站(室)120個,鄉村醫生220人。雁塔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11個,病床6142張,衛生技術人員5777人。

2016年,全年完成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新建成8加社區衛生服務站,全區已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5家。

2019年,總投資70億元的西北國際醫療中心落地,開展「名醫進社區」活動202場,組織上級醫院專家下沉社區坐診2000餘人次,接診患者1.5萬人,數字化預防門診建成率100%,艾滋病感染者和隨訪檢測率達85%以上,新發肺結核陽性病人檢出率達45%以上。

體育事業

解放前,第九區沒有舉辦過體育運動會。解放後,雁塔區全民運動會、農民運動會、職工運動會、中小學生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幼兒運動會多次舉行。比賽的項目有:游泳、乒乓球、跳高跳遠、舉重、射擊、拔河等。1982~1993年,雁塔區共舉辦各類體育運動會和單項比賽104次,參賽者達3.5萬人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2年舉辦的雁塔區機關第二屆運動會,設比賽項目15個,歷時20天,參賽者達1350人。

2006年,成功舉辦第二屆社區運動會,吸引雁塔區各社區2000多名運動員參賽。

文化事業

2019年,雁塔區完成150個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建設達標率100%。舉辦「網眼聚焦領頭雁」、「博物館之夜」、青博會、櫻花節、畢業旅遊季等活動70餘場,榮獲「2019文化旅遊優選城區」和「2019文旅融合影響力節慶」兩項大獎。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4500萬人次,旅遊收入309億元。

歷史文化

鑼鼓、社火

鑼鼓、社火素為雁塔區農村傳統的群眾性文娛活動之一,其鑼鼓金石之聲和獨特風格的社火——高蹺、芯子、竹馬、旱船、獅子、龍燈、大頭娃等在西安市郊農村和長安等縣久負盛名。

戲曲

秦地古老劇種——秦腔眉戶和[[碗碗腔]。雁塔區農村民間以秦腔演唱為主,兼演眉戶、碗碗腔(群眾稱之「風攪雪」)的自樂班(亦稱群眾業餘演出隊),在春節與農閒季節較為活躍,且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還為村民提供喜慶服務。

三兆花燈

相傳三兆花燈起源於唐代,每年皇家在曲江池御苑舉行燈會,就有三兆花燈倩影。三兆花燈不斷吸收各種流派風格花燈之長加以創新,逐步形成新的風格,其歷史悠久,品種眾多。有宮燈、動物燈、花卉燈三個大類,其中宮燈有大小宮燈十二個品種;動物燈除十二生肖燈外,還有獅子燈、螞蚱燈等;花卉燈則有大小花籃燈、蓮花燈等,還有白菜燈、蘿蔔燈、西瓜燈等。

風景名勝

青龍寺

青龍寺建於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初名靈感寺。公元711年(唐景雲二年)改名青龍寺。公元1086年(北宋元年)後寺院漸次廢毀。青龍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九世紀初至中葉,日本曾派遣大批學問僧、請益僧到唐朝求法,著名的「入唐八家」中有6人曾在青龍寺受法,空海和尚是其中之一。空海,號弘法大師,公元804年隨日本遣唐使入唐求法,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學習密宗。回國後,空海在高野山建造金剛寺,創立真言宗,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緬懷歷史先驅,自1981年起,中日兩國共同在遺址上修建了空海紀念碑、惠果空海紀念堂、青龍寺庭園。1996年,青龍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於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隻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為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2]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曆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塔身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4]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3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中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5]

西安植物園

西安植物園成立於1959年,是中科院在中國西北地區建設的第一個植物園,解放後中國重點建設的八大植物園之一。1978年,中科院將西安植物園交由陝西省人民政府。2006年,經陝西省編辦批覆,陝西省西安植物園與陝西省植物研究所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6]

西安植物園原址位於西安市大雁塔旁,占地面積20公頃,收集保存植物3400餘種,保存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70餘種。2011年,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植物園在原址保留12公頃外,在西安曲江新區征地43公頃建設西安植物園新園區,並已列入陝西省和西安市重點項目。新園區建設已全面展開。[7]

寒窯

寒窯位於西安市南郊曲江風景名勝區的東隅。相傳曾是王寶釧居住過的地方。景區內有玲瓏精巧的思夫亭,藍磚青瓦、雕樑畫棟的貞烈殿。寒窯古院,上下有兩層彩樓,依崖而建,飛檐翹角,廊亭颯然。下邊兩窯為別窯和探窯,分別塑有王寶釧斟酒別夫,其母前來探女的塑像。 [8]

榮譽稱號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4月,入選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視頻

雁塔區宣傳片

視頻

《寒窯遺址公園》宣傳片

視頻

陝西歷史博物館518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