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崖豆藤
香花崖豆藤 |
中文名稱:香花崖豆藤 拉丁學名: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 別稱:雞血藤 界屬:植物界、崖豆藤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目:原始花被亞綱、豆亞目 目科:薔薇目、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
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是豆科崖豆藤屬的植物。攀援灌木,長2-5米。莖皮灰褐色,剝裂,枝無毛或被微毛。花期5-9月,果期6-11月。生于山坡雜木林與灌叢中,或谷地、溪溝和路旁,海拔2500米。
目錄
形態特徵
羽狀複葉長15-30厘米。葉柄長5-12厘米,葉軸被稀疏柔毛,後禿淨,上面有溝;托葉線形,長3毫米;小葉2對,間隔3-5厘米,紙質,披針形,長圓形至狹長圓形,長5-15厘米,寬1.5-6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偶鈍圓,基部鈍圓,偶近心形,上面有光澤,幾無毛,下面被平伏柔毛或無毛,側脈6-9對,近邊緣環結,中脈在上面微凹,下面甚隆起,細脈網狀,兩面均顯著;小葉柄長2-3毫米;小托葉錐刺狀,長3-5毫米。
圓錐花序頂生,寬大,長達40厘米,生花枝伸展,長6-15厘米,較短時近直生,較長時成扇狀開展並下垂,花序軸多少被黃褐色柔毛;花單生,近接;苞片線形,錐尖,略短於花梗,宿存,小苞片線形,貼萼生,早落,花長1.2-2.4厘米;花梗長約5毫米;花萼闊鍾狀,長3-5毫米,寬4-6毫米,與花梗同被細柔毛,萼齒短於萼筒,上方2齒幾全合生,其餘為卵形至三角狀披針形,下方1齒最長;花冠紫紅色,旗瓣闊卵形至倒闊卵形,密被銹色或銀色絹毛,基部稍呈心形,具短瓣柄,無胼胝體,翼瓣甚短,約為旗瓣的二分之一,銳尖頭,下側有耳,龍骨瓣鐮形;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花盤淺皿狀;子房線形,密被絨毛,花柱長於子房,旋曲,柱頭下指,胚珠8-9粒。
莢果線形至長圓形,長7-12厘米,寬1.5-2厘米,扁平,密被灰色絨毛,果瓣薄,近木質,瓣裂,有種子3-5粒;種子長圓狀凸鏡形,長約8厘米,寬約6厘米,厚約2厘米。花期5-9月,果期6-11月。[1]
生態習性
生于山坡雜木林與灌叢中,或谷地、溪溝和路旁,海拔2500米。[2]
產地分布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越南、老撾也有分布。[3]
養殖方法
一、簡介
香花崖豆藤是一種豆科植物,是一種常見于山坡、公路旁的野生植物,也有一些盆景愛好者會養殖於家中。
二、養護
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我國許多不同環境的地區都有分布,一般都是作為綠化植物出現。它的根系很多,在小苗長出3-4真葉就能噴施1%的複合肥,水分不必過多,澆水時保持見干見濕就可以了。
三、繁殖
它可以使用播種或扦插的方法來進行繁殖,扦插的時候要用老枝條,這樣成活率會高一些;播種方法也比較簡單,溫水中催芽後直接播種就好。[4]
怎麼辨別香花崖豆藤
一、葉子
香花崖豆藤的葉子長有羽狀複葉,通常長15到30厘米,葉柄長5到12厘米,葉柄長有稀疏的柔毛,有小葉2對,間隔3到5厘米,葉子紙質,呈披針形、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5到15厘米,寬1.5到6厘米,它的先端急促的變尖或是漸尖,偶爾有鈍圓形,葉子的基部鈍圓,上面有光澤。
二、花朵
圓錐花序頂生,花序寬大,長大約40厘米,花序軸稍微長有黃褐色的柔毛,花朵單生,花冠呈紫紅色,旗瓣呈闊卵形或倒闊卵形。
三、果實
莢果呈線形或長圓形,長7到12厘米,寬1.5到2厘米,扁平狀,表面密被灰色的絨毛,果瓣很薄,接近木質,長有瓣裂,有種子3到5粒。[5]
藥用價值
功效與作用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作用:莖皮纖維可作人造棉、造紙和編織的原料;藤供藥用,有行氣、扶風、活血的效用;根入藥,有舒筋活血的功能,也有殺蟲的作用。藤與根含酚性成分、氨基酸、糖類、樹脂。功效:活血舒筋;養血調經。主治:手足麻木;肢體癱瘓;風濕痹痛;婦女有經不調;痛經;閉經。
用法和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兩);或浸酒。
食用禁忌
陰虛火亢者慎用。
毒性
無毒。
附方
1、治療放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香花崖豆藤30g,黃芪15g,大棗5枚。水煎服。(《中藥新用手冊》第193頁)
2、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香花崖豆藤60~120g,雞蛋2~4個,8碗水煎成大半碗,每日1劑,長期服用。(《中藥新用手冊》第194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