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一叶知秋)
作品欣赏
高山流水
夜,沉醉的夜。映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胧,曲水流觞的江上,远处飘来悠远的古琴声。 今夜,只为了寻觅那一支上古时期的古乐,这是一绢活着的遗产,这是一串流芳百世的音符,这是一段行云流水的乐章,这是一曲源远流长的古韵,这就是古乐《高山流水》。
聆听《高山流水》,追寻那一缕久远的涟漪,叩响那如水如烟的琴音旧梦。音乐响起,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长卷呈现在我面前。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画面映入眼帘。
夜风吹开心灵的窗口,伴随悠悠古乐,古琴声婉约流淌,伯牙的影子在洋洋的流水声中轻轻地摇曳,朦胧月色,袅袅娜娜,高山之颠,大河之滨,幽幽古乐在静谧的夜空中浅唱,散溢着幽深的琴香。
伯牙鼓琴随着似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婉蜒,聆听此曲,让人获得了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空间。音尽、意犹未尽……
这就是伯牙特有而美妙的弦外之音。这种空幂缥缈的琴音。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思绪的表达游走于情意之外,唤起更多、更深的意韵与共鸣。
没有人知道古琴是如何托生于混沌。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只有钟子期曾在风吹柳丝的美妙音律中,领悟到伯牙琴声与大自然的高山流水的和谐。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感叹:“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的内涵,“伯牙鼓琴遇知音”,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樵夫钟子期能听懂了伯牙的琴声,从中听出了高耸入云的泰山,看到浩瀚宽广的湖海。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表现内容,实在难得。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无论是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只要懂琴,便能在琴中物我两忘,以心传心。所以,伯牙非常感念子期这个知音。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后来,子期,不幸早逝,伯牙伤心不已,最后弹奏了一遍《高山流水》……知音不在,对望着枯木断弦,纵使满腹的惆怅,又该向何人诉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一把素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奥义。七根丝弦,十指间诉不尽人间沧桑。《高山流水》余音缭绕,时空穿梭,心弦依旧,知音何求?问苍茫大地,何处,觅一个千古知音?……
作者简介
一叶知秋,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