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胸吸蜜鸚鵡
鱗胸吸蜜鸚鵡 |
中文學名:鱗胸吸蜜鸚鵡 |
鱗胸吸蜜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chlorolepidotus)[1]羽色鮮艷,整體呈現出綠色的外觀。頭部翠綠略帶藍色調,頸部,喉嚨及胸部廣布黃色斑紋狀的羽毛。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突出的特點是有較長的喙、細長的刷狀舌頭和處理硬質食物能力較差的砂囊,以花蜜、花粉和果實為食,與一般鸚鵡以穀物為食不同.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棲息地多樣性,包括海岸區的桉樹林、公園、沼澤區、都市、農作區等。分布於澳大利亞。
目錄
外形特徵
鱗胸吸蜜鸚鵡身長22-24厘米,體重75-95克,壽命15年。成鳥羽毛雌雄相同,即它們整體呈現出綠色的外觀。頭部翠綠略帶藍色調,頸部,喉嚨及胸部廣布黃色斑紋狀的羽毛,尾部上方是綠色,但尾羽外部和羽基有桔紅色斑點。兩翼低較部位、大腿和尾部的綠色羽毛上形成強烈黃色斑紋。臀部橙紅色,該鳥的鳥喙是珊瑚紅色,腳通常灰褐色。幼鳥和成鳥類似,但尾巴很短。虹膜棕色或黑色,嘴是褐色,黃色或橙色,布有褐色斑點。
生活習性
鱗胸吸蜜鸚鵡是有遷徙行為的鸚鵡,通常會隨着食物的充足與否而有遷徙的行為,其行為與虹彩吸蜜鸚鵡相當類似,通常10多隻或更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數百隻,常與虹彩吸蜜鸚鵡或麝香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鱗胸吸蜜鸚鵡在覓食與飛行時常因吵雜的叫聲而引人注意;主要食物有花粉、花蜜、水果、昆蟲、種子、漿果等,有時也會於穀物田內覓食而造成農業損害。
鱗胸吸蜜鸚鵡在黎明後不久最活躍,晚上回到休息的地方,這期間四處漫遊,短距離尋找食物,如果資源是豐富,在開花的樹會發生大群聚集。在城市地區,因為一年四季開花的花園是其食物豐富的來源,鱗胸吸蜜鸚鵡會久坐不動,它們喜食種植的水果,對果園造成很多的傷害。這些鳥飛行快速,當它們在空中飛行時,很容易識別。綠色的頭和身體,下面有一對明亮的橙紅色的翅膀。
棲息環境
棲息地也非常多樣性,包括各種海岸區的桉樹林、公園、沼澤區、都市、農作區等,在當地是很常見的鸚鵡。通常也發現在沿海地區和高原周圍。鱗胸吸蜜鸚鵡比藍頭吸蜜鸚鵡數量較少,它們之間選擇棲息地稍微有區別,通常明顯的偏好標誌是,以山龍眼樹為主的農田和沿海海岸林地。有時也沿河進入澳大利亞西部山脈,可以上到海拔600米的高度。
繁殖方式
在澳洲南部的繁殖期約始於7月底至8月初,北部約在5月,大都依降雨的情形而定,而且其繁殖期通常同於桉樹的開花季節,築穴巢於中空樹洞內,親鳥會花6個星期準備巢,一窩產2-3卵,平均約2枚卵,3枚的情形很少見;籠養的鱗胸吸蜜鸚鵡是活潑健壯的鸚鵡,且對於新環境與飼主不會太敏感,個性友善,叫聲不像一些吸蜜鸚鵡尖銳刺耳,性情也較穩定,喜愛沐浴。
鱗胸吸蜜鸚鵡約在1歲半後開始繁殖,但雄鳥約在16-18個月大時成熟,雌鳥約在20-24個月大時成熟,它們對各種巢箱的規格接受度高,但有些不喜歡在太大的巢箱內繁殖,一窩產2枚卵,孵化期約22至23天,但有時可能晚至28天,幼鳥約2個月後羽毛長成。
分布範圍
雌雄鑑別
鸚鵡在分類上是屬於單一外犁鸚鵡種,也就是雌、雄個體顏色及體型相似,從外觀上不易區分。世界上流行的鸚鵡性別鑑定方法有DNA檢測法和內視鏡檢查技術,歡樂鳥園用DNA檢測法鑑別鸚鵡的性別。
種群現狀
鱗胸吸蜜鸚鵡是源於澳洲的美麗鸚鵡,生性好玩且友善,是十分適合當寵物鳥的種類,是野外很普遍的吸蜜鸚鵡,全世界的數量超過10萬隻,在澳洲和新西蘭是最便宜的吸蜜鸚鵡種類之一;性別須經由DNA鑑定較為準確,但是一般來說雄鳥的頭部較大也較藍;鱗胸吸蜜鸚鵡有多種的變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