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草
鴨腳草 (學名:Dysphania ambrosioides),又名臭草。殺蟲芥。臭藜藿。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鴨腳草
來源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藥。播種當年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放通風處陰乾。
中文名:土荊芥
拉丁學名:Dysphania ambrosioides (Linnaeus) Mosyakin & Clemants
別 名:臭草、殺蟲芥、鴨腳草、香藜草[1]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藜科亞 : 科環胚亞科
族:藜族屬
目錄
形態
原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多分枝,
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烈的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有橢圓形腺體,芳香;莖有棱多分枝;
披針形的葉子,有不整齊的齒,下面有黃色腺點;穗狀花序,
花兩性或雌性,通常35朵簇生於苞腋;扁球形苞果。
功效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活血消腫。
主治
鉤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頭虱,皮膚濕疹,疥癬,風濕痹痛,
經閉,痛經,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分布
參考文獻
- ↑ 土荊芥的功效與作用-禁忌-食用方法-副作用,-中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