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2型糖尿病
原圖鏈接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 [1]

英文名稱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內分泌科 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者、肥胖者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遺傳、環境、種族、年齡、生活方式等 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無力、肥胖

目錄

病因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圖鏈接

遺傳因素

與1型糖尿病一樣,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確定,有些尚處於研究階段。

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年齡因素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圖鏈接

大多數2型糖尿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

種族因素

與白種人及亞洲人比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發生。

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升高
原圖鏈接

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膳食會導致肥胖,隨着體重的增加及缺乏體育運動,胰島素抵抗會進行性加重,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

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包括肥胖體力活動過少和應激。應激包括緊張、勞累、精神刺激、外傷、手術、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於上述誘因,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及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控制人體的遺傳因素。但是,我們能對環境因素進行干預,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2]


臨床表現

 
2型糖尿病遺傳
原圖鏈接

常有家族史;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多數起病隱匿,症狀相對較輕,僅有輕度乏力、口渴,半數以上無任何症狀;有些病人因慢性併發症、伴發病或體檢時發現。 [3]

檢查

2型糖尿病是胰島素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與受體結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僅要檢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觀察餐後2小時血糖,特別應做胰島功能檢查。

具體數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毫摩爾/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就可診斷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為糖調節受損,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現。而尿糖檢查僅供參考,不能診斷糖尿病及用藥的依據。 胰島功能檢查:驗者口服75克葡萄糖水300毫升後觀察血糖、胰島素、C肽變化。 [4]

診斷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圖鏈接

1997年7月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了糖尿病診斷和分類標準。 有糖尿病症狀,並且隨機血糖≥11.1mmol/L。隨機血糖是指就任意時間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多尿、煩渴和無其他誘因的體重下降。

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狀態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OGTT時2小時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進行。

沒有糖尿病的症狀而符合上述標準之一的患者,在次日複診仍符合三條標準之一者即診斷為糖尿病。

在新的分類標準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損(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損(IFG)共屬高血糖狀態,與之相應的為葡萄糖調節正常的正常血糖狀態。IGT?的診斷標準為:OGTT時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但<11.1毫摩爾/升,IFG?為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但〈7.0毫摩爾/升。

 
2型糖尿病診斷
原圖鏈接

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

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mmol/L。

在伴有典型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L。

在無明確高血糖時,應通過重複檢測來證實標準1~3。

跟過去相比有兩個方面的進步:增加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弱化了症狀指標,更多人納入糖尿病範疇,得到早期診治。 [5]

治療

 
2型糖尿病治療
原圖鏈接

口服降糖藥

雙胍類(如二甲雙胍) 這類藥物具有減少肝臟輸出葡萄糖的能力,並能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齊特和格列喹酮) 這類口服降糖藥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釋放更多胰島素。 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類藥物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過羅格列酮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苯甲酸衍生物類(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與磺脲類藥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產生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這類降糖藥能抑制人體消化道對糖類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後血糖。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原圖鏈接

胰島素類藥物

若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藥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藥物會給你帶來不良影響時,醫生可能就會建議你使用胰島素。目前,胰島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島素筆等裝置通過皮下注射。

不同胰島素製劑的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時間也不同。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自身當前病情的胰島素類型,並制定適當的胰島素注射時間。

為了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時也可能將多種胰島素預混後進行注射。通常,胰島素注射的頻率為1~4次/天。 通過減輕體重和加強運動鍛煉,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藥物。因為他們在體重達到理想範圍時,通過自身的分泌胰島素和飲食調節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孕婦口服低血糖藥物是否安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藥而注射胰島素。 [6]

視頻

2型糖尿病真兇大揭秘

[7]

2型糖尿病怎麼治療?

[8]

2型糖尿病:生活糖尿病

[9]

參考來源

  •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 中國糖尿病雜誌 》 , 2012
  • 潘長玉,高妍,袁申元等.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及相關因素調查. 《 中國糖尿病雜誌 》 , 200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 中國糖尿病雜誌 》 , 年
  •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 , 201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 cnki 》 , 年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