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 75
歷史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工業一直都占國家經濟收入相當重要的部分,武器出口同時亦占了國家所出口貨品的一大部分。然而,該國在1948年共產黨策動政變後將國內所有的重工業都國有化,並斷絕了對西方國家的出口。而在當時大多數華沙條約國家都傾向依賴從蘇聯引進武器的同時,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工業則傾向保持本土化(比如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所裝備的制式步槍為獨自開發的vz. 58,而非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般直接採用或仿製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
在二戰過後,約瑟夫和弗朗泰斯 ·庫斯基兄弟成為了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最重要的工程師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設計該公司在戰後生產的武器。於1969年,弗朗泰斯·庫斯基才剛剛退休,但公司仍然希望他能設計出一把9×19毫米帕拉貝魯姆口徑的手槍。跟弗朗泰斯先前的工作不一樣,這次他可以完全自由地發揮,從頭開始地設計出這把槍。因此他在設計該槍時加入了許多創新的原素。
儘管CZ 75是為出口而設計(由於捷克斯洛伐克是華約國家,所以無法裝備與其他成員國口徑不一致的武器),庫斯基兄弟有關該設計的國內專利被列為「秘密專利」。因此在初時只有少數人知道該槍的存在,同時亦沒有人能夠在捷克斯洛伐克登記相同的設計。
在此同時庫斯基兄弟和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都被禁止在國外申請專利保護。於是,大量槍械生產商便把握商機,仿製出一些基於CZ 75設計的手槍。
CZ 75直到1985年之前都還沒有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銷售,而且是在1989年天鵝絨革命[1]發生以後它才開始被捷克武裝部隊所採用。
另外由於價格便宜、工藝水準不錯、精度高及性能優異等因素,CZ 75除了裝備了多個國家的武裝部隊和警察外同時也廣泛地被射擊選手所使用。該槍也是目前在捷克境內最普遍的民用手槍。
設計
CZ 75是一款採用短行程后座作用、閉鎖式槍膛運作的半自動手槍,它採用了類似於勃朗寧大威力半自動手槍的槍管擺動式閉鎖機構,其原理是槍管和套筒最初會受到后座力而後移,直到槍管膛室下方的一個凸耳裝置解鎖,使槍管與套筒分離。
該槍的大部分型號都具備單/雙動模式,並在底把左邊設有一個手動保險,射手需在上膛後把它向上推,此時手槍的扳機被鎖定而無法開火,因此能夠被安全攜行。由此可見CZ 75在這方面也跟勃朗寧大威力半自動手槍有些相似,這種攜帶方式在美國被稱為「待擊及上鎖」(英語:cocked and locked),常見於單動式半自動手槍,卻鮮有被具備單/雙動功能的半自動手槍採用(因為大多數具備單/雙動功能的半自動手槍都設有待擊解脫杆,而早期型CZ 75則沒有)。而部分較新的型號則配備一個具待擊解脫功能的保險。
與大多數半自動手槍不同的是, CZ 75的套筒導軌是從外側整個嵌入套筒外側的導槽內,據指這樣能夠減少套筒的橫向鬆動,有利於提升精度[2]。另一款採用類似設計的手槍還有瑞士的SIG P210手槍。
此槍的載彈量基於型號及口徑而不同,標準型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彈,並以15發彈匣供彈。
視頻
CZ 75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89年發生在捷克的非暴力民主化運動:天鵝絨革命的歷史意義,趣歷史,2018-09-18
- ↑ 沙漠之鷹根本排不上號!世界十大手槍!,騰訊網,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