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衝鋒鎗
PPD衝鋒鎗(英語:Pistolet-Pulemyot Degtyaryova,俄語: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а,意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機槍)是一款由蘇聯在1934年的製造的7.62毫米口徑衝鋒鎗。該衝鋒鎗先由初期型的PPD-34改進成為中期型的PPD-34/38和後期型的PPD-40,使用木製槍托,開膛待擊,用戶可以選擇射擊模式,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子彈。
目錄
歷史
這衝鋒鎗是由蘇聯的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仿製德國的MP18「伯格曼」和MP28「伯格曼」衝鋒鎗。PPD所使用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子彈則是參考毛瑟C96手槍發射的7.63×25毫米毛瑟彈。PPD可使用較為靈活的25發可拆卸式彈匣或容量較大的71發可拆卸式大型彈鼓供彈,該彈鼓仿製自芬蘭的M1931索密衝鋒鎗。
1935年,PPD成為了第一把於蘇聯紅軍之中服役的衝鋒鎗,並且命名為PPD-34[1],雖然此時還不是大量生產型。生產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直到1937年;在1934年只生產了44把,1935年更只生產了23把;在1937年生產量才提高至1,291把,隨後在1938年和1939年分別是1,115把和1,700把。當時PPD被包括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的內部部隊以及邊防警衛的單位等採用。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1939年,PPD已經完全退役,隨後的工廠訂單亦因國防工業人民委員會的指令而被迫取消;雖然由於瓦西里·捷格加廖夫與斯大林有着良好的單兵關係,並在兩人的親自干預以後,而令這個決定迅速扭轉。1939年,蘇芬冬季戰爭期間,由於嚴重缺乏單兵自動武器,甚至導致庫存中的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重新投入服役。
在1938年至1940年之間,PPD透過進一步修改後被命名為PPD-34/38和PPD-40,並引入了細微的變化,主要目的是使其更易於生產。大規模生產於1940年開始,該年生產了81,118 把。然而,大量生產PPD-40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在經濟而言卻過於昂貴,大部分的金屬部件是以金屬銑削的方式製造製造。由於PPD-40過於複雜和生產成本高昂,儘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經使用,但最終於1941年,它被更為優秀和便宜的PPSh-41所取代。PPSh-41在蘇聯自動武器製造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轉化為大規模引進的衝壓式金屬部件[2],特別是機匣;PPSh-41還具有槍口上揚補償器,使得其精度比PPD顯著提高。1941年,PPD只生產了5,868把,相比以下PPSh-41卻生產了98,644把,而在次年更生產了約1,500,000把。
被芬蘭武裝部隊所繳獲的PPD亦在冬季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繼續戰爭)中被沿海部隊、國防民警衛隊和預備役所使用,並且納入庫存直到約1960年。而被德國國防軍繳獲的PPD-34/38和PPD-40衝鋒鎗則分別命名為MP.715(r)和MP.716(r)。
許多類似PPD的衝鋒鎗也是由成千上萬的蘇聯游擊隊隊員當中的槍炮技工以半手工的方式所製造。這些槍械,即使延至1944年仍在生產,仍然使用銑削工藝製造,因為金屬衝壓需要在游擊隊所不可用的大型工業設施才能使用。沒有一個堅定的數字能表示大約生產了多少把,但至少存在着六支游擊隊的槍械技工各自生產其型號系列。其中之一是已知的已經在大約兩年之間產生了28把這樣的衝鋒鎗。
視頻
PPD衝鋒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PPD是哪門子的衝鋒鎗 ,搜狐,2018-03-23
- ↑ 【二戰經典波波沙】前蘇聯PPSH-41衝鋒鎗 ,搜狐,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