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源秦嶺 周吉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絲綢之路源秦嶺》是中國當代作家周吉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絲綢之路源秦嶺
漢武帝時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所開拓絲綢之路,起點為首都長安,終點僅到中亞、西亞諸國。西漢末年,因匈奴襲擾,絲綢之路一度中斷。到了東漢,首都遷至洛陽。漢明帝派遣班超重新打通隔絕58年的西域,並將絲綢之路的起點向東延伸至洛陽。經過從漢明帝到漢桓帝一百多年的持續開拓,使絲綢之路向西延伸到歐洲的羅馬帝國。公元97年(東漢和帝永元9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公元166年(東漢桓帝延熹9年),大秦王即羅馬皇帝安敦派遣特使到洛陽,開創了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直接交往的先河。
隋唐時期,由於大運河的通航,江浙一帶的絲綢經大運河運至東都洛陽集散,再由陸路經首都長安運至歐洲、西亞各國。洛陽從東漢到隋唐就一直享有國際絲綢貿易中心的盛譽。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期,在都城洛陽定居做生意的西域諸國人,占當時洛陽人口的十分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國際大都市。到了北宋,絲綢之路再向東延伸到首都東京開封,東京人口達到140萬至17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開封的猶太人就是那個時代沿絲綢之路到達的。
19世紀末,當西方工業革命和堅船利炮衝擊各大洲及其文明古國時,也自然地開拓了西方社會的地理環境與歷史人文科學的全球化視野。1887年聞名世界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on)在他的著作《中國》中提出了一個從此讓世界豁然明晰的「東西方聯繫通道」的概念,即古代中國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中國絲綢和絲織品貿易通道。從此全球大多數的人記住了這個名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6月23日, 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讓絲綢之路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出生在秦嶺山下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隔籬掀開,扯去了籠罩在各國邊界上的藩籬,洞開了世界的大門,讓中西方文明有了第一次交融,被稱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着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深深足跡。這條東西通道,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拓展,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也反映了世界生產的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不亞於當初人類從非大陸跨過亞洲大陸,向東西方遷徒而繁衍人類的作用。從絲綢之路發展趨向看,秦嶺是它東西延綿、護佑其發展的中心環節。
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經東南亞、南亞、非洲,最後到達歐洲而聞名於世。漢唐國力強盛,且都定都於秦嶺山下的長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為了開拓西南夷,統一南越國,加強了翻越秦嶺通向西南方向道路建設,開拓了漢江航道,加強了關中與西南地區絲綢貿易,設郡縣於南越,郡治所在「番禹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的中心。東漢時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向漢朝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這是歷史記載的中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海路往來。到唐宋時期基本上形成了以泉州為起點,通向海外的嶺南交通貿易迅中心。
自此,中國人通過在風浪中一次次向前探索,一次次前進,把絲綢為主的貿易線擴展到了蔚藍的大海,走向了世界舞台。
陸上絲綢之路以秦嶺山下的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為起點,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從家鄉秦嶺南麓城固博望村出發,穿過秦嶺,到朝廷任職,毅然揭榜應募。
公元前138年,出生在秦嶺南麓的張騫從秦嶺北麓的長安西去,帶着100多人出使西域團,從長安出發過寶雞,經天水,穿越西秦嶺山間谷地的絲綢之路南線達臨洮,浩浩蕩蕩向西域進發,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並與胡人為妻,但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當他到達大月氏時,因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對抗。張騫返回長安,這一去便歷經了13年,最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了。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是張騫率領使團,帶着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也帶回了西方有個大秦國的信息。可回來不久,張騫便勞苦過度而去世。隨後西域各國紛紛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之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天的新疆地區及其以西大片土地開始隸屬中央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聯結西方的大陸橋,東西方以絲綢為主的貿易也由秦嶺發端,橫跨亞歐。因此,《後漢書·西域傳》對羅馬這樣寫道:「大秦國,一名犂鞬,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亦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
2011年,當我徘徊在羅馬城中時,巨大的石雕古城堡和石柱建築比比皆是,古城中央還鑲嵌着古色古香的宗教王國梵蒂岡,難道這些石城就是那時修建的城郭麼?當晚我翻開歷史 ,才知道「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讓我恍然大悟。
張騫這個秦嶺之子衝出秦嶺、鑿空西域偉大壯舉,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更是秦嶺偉岸的身軀對絲綢之路最大奉獻。爾後的真正打通絲綢之路的班超,卻是秦嶺北部扶風郡人,不僅在統一西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派甘英把絲綢之路真正才打通到了與羅馬一海之隔的波斯,最後連自己的屍體都葬在了東秦嶺的邙山,被朝廷封為定遠侯,封地也在秦巴山間的鎮巴。這一南一北的兩位秦嶺之子,通過堅強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和艱辛努力,把秦嶺及秦嶺山下的長安和洛陽與西方連接起來,完成了東西方兩個帝國的第一次對接和交流,大大的加快了世界文明與生產力的進步,完全可以說絲綢之路源於秦嶺、絲綢之路功在秦嶺。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東征西亞帕提亞,帕提亞人就高舉着鮮艷奪目的中國絲綢製成的戰旗,在明晃晃太陽下揮舞迎戰,沒想到色彩鮮艷耀眼刺目的戰旗,使羅馬軍隊戰馬不前,軍心大亂,不戰而敗。從此,羅馬皇帝及王公、富商、麗人見到中國軟帛滑潤的絲綢後就被視為珍寶,爭相穿戴。一次羅馬愷撒大帝穿着絲綢製成的衣服去看戲,光鮮奪目,引起了全場轟動。一時間駱鈴叮噹響,亞歐大陸之間以運輸絲綢和玻璃製品為主的貿易路線路被開劈出來,東西方兩個強國才有了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才有了東西貫通的高速公路絲綢之路,才有了物資的互通有無與技術的互補,才有了生產力的大發展。
由於中國絲綢質料與眾不同及其昂貴的價格,當時被炒得幾乎等同黃金,曾經達到12兩黃金才能買1磅絲綢的天價,形成了巨大的東西方貿易逆差,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緣,以至於公元14年,在奧古斯都臨終前,元老院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絲綢服裝,對婦女使用絲綢也作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這一禁令並未起到多大效果,羅馬上層人物對中國絲綢的興趣依然不減,羅馬與中國間的絲綢貿易依舊興隆。公元2世紀以後,羅馬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絲綢不但受到上層的青睞,而且也得到了下層平民的喜愛。
公元73年,東漢時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道路,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陸的聯繫。班超曾派甘英出使羅馬(大秦),甘英到達波斯。而波斯為了壟斷中國絲綢貿易,並沒有讓班超渡過黑海到達羅馬。
為了打通絲綢之路上波斯從中國購買絲綢銷往羅馬的壟斷,東羅馬聯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在西方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絹之戰」,戰爭持續長達20年之久。
公元79年的東漢,大量的絲需求造成了西方巨大的巨大逆差,讓中國的絲綢之路終於撬動了羅馬帝國,東漢班超派甘英終出使羅馬的信息於傳到羅馬,羅馬帝國也派使臣沿絲綢之路來到了東都洛陽,向東漢皇帝送來了精美的象牙、龜板等禮物,隨即西方的宗教也走進了東方的古都,這才使東西方兩個文明真正實現了第一次交流與握手。絲綢貿易,以物易物非常熱絡。
從此,羅馬的陽光灑向了東方,華夏文明傳入了西方,東西方文明的光芒終於交織在一起,人類文明才發生了翻天覆地進步。西方的宗教浸入中國而被發揚廣大,而中國的四大發明流入了西方,加快了歐洲工業革命,東西方兩大板塊由此都進入全新的鼎盛時代,直至海洋文明出現,東方才落入了被動落後的局面。
今天,亞歐之間已經全天候開放,同是一個陽光,同在一片藍天下,羅馬到長安,洛陽到羅馬,東方到西方,一個電話或網上聯絡僅需幾秒種,乘上飛機當天到達。我不知道明天羅馬的陽光怎樣?但願明天東方的陽光早早升起。
公元627年出生在東秦嶺蒿山下的唐三藏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經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經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不僅帶回了大量佛經,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12卷。
在秦嶺北麓周至的塔峪,矗立着一座唐貞觀年間修建的大秦寺七層寶塔,距今已有1360多年歷史,從塔內遺存的景教泥塑和多處敘利亞刻文看,是絲綢之路上一處中西方渭河交流的有力見證。
到唐代,造紙術也沿絲綢之路傳向西方。公元751年唐與波斯在塔繽斯河展開了一場會戰。唐軍大敗,只好後退。在被送往撒馬爾汗和巴布繽的戰俘中有一些造紙工匠。這些造紙工為當地傳授了造紙術。當時,歐洲人在樹皮上寫字,埃及人用莎草寫字,造紙術的傳入,使歐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唐朝也對西方文化十分寬容,在長安建有羅亞斯德教寺院、伊斯蘭教寺院,宮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目人的西方人才。據說倍受唐玄宗、楊貴妃寵愛的安祿山就是伊朗血統的混血兒。此後西方與西域同中國的交往不斷,東方的絲綢、陶瓷、穿井術等源源不斷的傳入了西域,輾轉到羅馬,而西域的胡豆、番茄、石榴等也傳入了中國,西域商人匯聚長安,使長安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東西方交流的大都會。
8世紀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後,帶回去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在仍在奈良正倉院保存着。所以,日本奈良正倉院自豪的稱奈良是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1988年日本奈良縣政府還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把絲綢之路最東端延伸到了日本。
元代,此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經西域南道到達元大都,在朝廷任職達17年,他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見聞錄》,其中也介紹了「黃金之島」日本。
在馬可·波羅的書中記錄着 「牌子」一詞,這是元朝皇帝頒發的一種通行證,它可以在蒙古帝國領域內自由旅行。因為蒙古勢力抵達西亞,所以在中國與歐洲之間,持有這種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來往進行貿易活動。馬可·波羅還把中國龍的圖案帶回了歐洲,今天意大利石油公司的標誌就是中國龍。
東秦嶺的河南漢魏洛陽故城和隋唐洛陽城,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及重要遺蹟,考古發掘發現,在這漢唐雄風掠過之地,出土過西域俑、西方金幣等;在定鼎門遺址還發現大量的駱駝蹄印、古道遺存。漢函谷關與崤函古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也是整條線路上唯一的一處門和路的遺蹟,斑駁的歷史印痕至今歷歷在目,風塵的古道仍是今天人們的交通孔道。崤函古道也叫石壕古道,石板坡上的印痕系古代木輪車和鐵輪車長期在石頭上碾軋所致,印跡明顯,亘古留存,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為珍貴的文化遺存。踩踩它還有烙印,摸摸它仍有溫度,仿佛昨天的車馬駝隊剛剛走過,今天的人們又得重複往日故事。
從長安向西有分別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城固張騫墓等。這些遺址就如秦嶺山下的一串串明珠,相互關聯着通向了遠方,駝隊叮噹,商旅輻輳,為東西方交流送去了福音。從豫陝11處遺留的絲綢之路遺蹟看,除彬縣大佛寺外,其餘10處都處在秦嶺山中和秦嶺山下,這使這座厚重的山嶺成了絲稠之路的寶庫與貫通的最有力見證。
從絲路走來不同種族的人群匯聚至長安,他們不僅帶來了各自民族的風俗、技術,也帶來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使唐代長安真正成為最開放的國際大都市,其佛教的發達眾所周知,大雁塔聳立至今,昭示着佛教曾經輝煌燦爛。除佛教之外,還有經中亞傳來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統稱之為「三夷教」。唐長安城中的布政坊、醴泉坊、普寧坊、靖恭坊、崇化坊便立有祆祠。而保存在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則表明了景教在中國傳播的狀況與影響。這些都不同程度地豐富了唐代社會的精神生活,遠遠超出了絲綢所帶來的繁榮景象。
絲稠之路在中國的三條線路均從長安出發。中線從長安轉往平涼、會寧、蘭州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洮、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三線中唯中線距離捷近和補給適中,卻常常被戰火阻斷,人們不得不另尋南北兩線開拓前行。而在漢代開拓絲綢之路時,由於中線和北線都被匈奴控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均經穿越西秦嶺的南線,從臨洮向西才分成南線和中線
秦嶺隴西段絲綢之路屬南線,從長安出發到隴縣,出大震關翻越隴山,在張家川馬鹿折南經清水,南過天水(古秦州),或從長安出發到寶雞,西達天水,沿渭河西行經甘谷、武山、隴西(古襄武)、渭源、臨洮。然後渡洮河,再經臨夏(古河州),在永靖渡黃河出積石山經樂都至青海西寧,然後經大斗谷(扁都口)到張掖。這條路的隴山段開通於漢,盛於隋、唐,標準較高,石板路至今尚存,是絲綢之路上寶貴文化遺產,也是在秦嶺山中緣山越谷、跋山涉水一條古今交通大動脈。這條道路避開河西走廊上胡人的干擾,水草供給便利,沿途可以茶馬互市互通有無,雖然迂迴艱險,但人畜無生命危險,安全可靠。
逶迤於西秦嶺的絲綢之路南線,一直是漢代絲綢之路中南線發端的關鍵路段,漢代的出使與歸國均由此路行進,到宋元時期達到了鼎盛,一直延續到明清長達千年而不衰,是絲綢之路三條線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條,其關鍵是它投身於秦嶺的懷抱,有山水的滋養,有南來北往物資和人文交流,更是把茶馬互市的商貿功用發揮到了極致。
《滴露浸露》中稱「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莫解」,西部遊牧民族將茶作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可秦嶺以北地區海拔高不產茶,而秦嶺以南漢中是離西北最近的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的山南茶區。於是就產生了穿越秦嶺「漢中買茶,熙河易馬」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大多與絲綢之路南線重疊,東聯漢江通江南接蜀道,西連絲路通西域達歐洲,把秦嶺南北和東西的物資貿易推向了高潮,傳向了世界。南茶北馬,往來不斷,鹽鐵絲麻,互通有無,一片繁榮。現在在秦嶺深山留下的茶鎮、茶店、煎茶鋪、煎茶嶺、煎茶坪等地名依然閃耀着昔日的光輝。
這些是秦嶺對絲綢之路的眷顧,更是絲綢之路對秦嶺的必然選擇。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絲路商路。另外,在西秦嶺甘肅的隴東、隴南地區還有兩條絲綢之路,即草原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這是唐代詩人岑參寫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文。這首詩中形象地記述了唐代絲綢古道上驛站的繁忙景象。
從此,絲稠之路上的的光華不僅輝映了秦嶺山下東方文明古國,而且把東方文明從秦嶺發射向西方,讓西方刮目相看。
今朝,我們站在秦嶺山巔向東西看去,世界文明的兩極仍在絲稠之路的東西兩端,千年絲路的光焰仍然普照着世界,閃耀着無窮的光芒。
盛世起雄風,絲路申遺也已成功。太白山與阿爾卑斯山已經啟動了旅遊工作計劃,絲稠之路沿線的中亞各國正在與中國聯手,已經掀起了重振絲稠之路的雄風,陸路公路鐵路的互聯互通、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電力通訊聯結等正在馬不停蹄的推進,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已經啟動。尚需時日,我們可乘上中國的高鐵,當天就可以穿過這條東西之路、亞歐龍脈,重新將世界擁抱。[1]
作者簡介
周吉靈,男,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