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雕塑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方雕塑馆
|
|
|
目录
东方雕塑馆
“东方雕塑馆”,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的美誉,全称“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以其壁画而著名,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其石刻闻名,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雕塑独树一帜,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续时代长久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
中文名东方雕塑馆地理位置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风景区 [4]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景点级别国家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3 km²著名景点麦积山石窟
简介
天水是甘肃第二大城市,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这里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这是一座奇特的山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距离地面只有142米,山形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故被称之为麦积山。周围翠柏苍松,野花茂草,如遇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景,而这图景就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古人诗云:“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 这个麦垛般的山形多神奇,而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是古人的杰作。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修葺,现存佛龛194个,泥塑、石雕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龛都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 东崖现有54个洞窟,西崖有140个洞窟,其中以精美的彩妆泥塑著称。
历史文化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间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扈是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
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问,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8.4万宝塔之一。至今室塔仍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并系近年重修。
石窟艺术
民族传统和意识
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尽管早期的佛和菩萨造像,从形貌到衣着,都还带有一定的西域和古印度风格,但那种园雕和平刀相结合、压线条和阴刻纹同时并用的制作手法,则完全是我们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手法。到了北魏以后,不论是佛还是菩萨,从形象到衣着饰物,则完全变成了汉民族的特点。同时,我国多数石窟和寺院的早期塑像,一般都将佛像作成庄严肃穆、高大魁梧、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
在麦积山石窟里,尽管也有这样的作品,可是从北魏早期开始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北魏晚期以后的佛像,差不多都塑造成俯首下视、面容娟秀、体态端庄、慈祥安静、和蔼可亲、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有的甚至类似陕甘一带农村中常见的少女。这说明我们古代的雕塑艺术家们在造像过程中,把民间的生活现状如实地带到佛窟中去,使神灵与人间化为一体,因而使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格外富有人情味和民间气息。
艺术色彩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麦积山石窟现存的绝大多数作品,原来是上过彩的,只是由于当时的泥塑作品在最初塑像时,便将衣服上的褶皱和身上的肌肉、血管等部位,都用柔和细腻的泥浆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当原有色彩剥落后,仍显得质朴素净,富有雕塑感。部分作品由于泥浆的特殊处理,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现已变得具有明显的质感,甚至像新塑的一样。
精美的石雕和壁画艺术是麦积山石窟的又一个特色。万佛洞造像碑浮雕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立志成佛、讲经说法的故事,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人物各具形态,表情自然传神。壁画中无论是描写从容前进的马匹,凌空翱翔的仙鹤,还是表现骑马作战、追逐野兽的场面,都善于掌握画面的动静之势,充满着活力。尤其七佛阁天花板上的壁画中,有一副车马行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画中之马行走的方向也不同。
这类作品数量虽然较少,但那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纯熟洗练的制作技法,在我国现存南北朝的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杰出的。在洞窟建筑艺术方面,麦积山石窟有着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早期洞窟开凿在天然洞穴之中,到北魏初期形成了天水当地方形平顶、前壁开门后壁开龛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独特的石窟建筑,真实地表现了古代天水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了古代天水人民极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麦积山石窟雕塑在艺术风格上具体分为七个发展阶段:
一、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的作品,保持典型的古印度踺陀螺艺术风格,塑像眉毛浓密,呈新月型,高鼻深目,额头丰满,古朴疑重,身着古印度式服装。
二、公元五、六世纪,天水当地的雕塑艺术家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合,追求西域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作品秀骨清像,高鼻宽肩,瘦脸长颈,长腿细腰,峨冠高髻,衣纹自然流畅。
三、隋代的塑像(公元589—618年)魁梧伟岸,面方颈短,小鼻小嘴,身长腿短,比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较为丰满。
四、唐代的塑像(公元618—907年)丰满圆润,端庄雄健,雍容华贵,服饰色彩斑斓,十分艳丽,看起来象身着华丽、神气十足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五、宋代的塑像(公元960—1279年)秀丽纤巧,婀娜多姿,作风写实流畅,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塑像的质感。宋代的雕塑家崇尚女性美,他们创作的作品高额长眼,口鼻大小适中,比例协调,口型棱角分明,面部呈椭圆形,眉毛微微向上挑起。据考证,中国传统戏剧女花旦的脸谱就是继承了宋代这种雕塑造型的风格。
六、元代的塑像(1280—1368年)粗犷豪放,自由奔放,是蒙古游牧民族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七、明、清两代的塑像(1368—1911年)比较细腻繁琐,庸俗粗劣,平凡世俗,不求上进,这表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已逐渐走向衰落。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他们不仅全面真实反映了我国从四世纪末叶以来,在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泥塑、石雕、建筑、绘画、宗教及当时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文化活动,提供了形象系统的实物资料。
麦积山石窟各时代作品反映了各时代泥塑艺术的特色和风格,尤其盛唐以前的早期作品,在壁画和泥塑造像艺术的构图技法方面非常珍贵和独特,填充了国内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泥塑艺术的空白。
后秦作品高大魁梧,厚重古朴,曲眉丰额,高鼻深目,衣纹斜平压线,从脸形到服饰都取材于西域和古印度踺陀罗风格;北魏作品高鼻宽肩,瘦脸长颈,长腿细腰,服饰多为贴肉罗纱,兼有西域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西魏作品逐渐摆脱外来影响,造像面容清瘦秀美,宽衣博带,长裙拖地,衣纹流畅丰园,峨冠高履;北周作品由瘦削逐渐变为丰满,由方变园;隋代作品比较丰满,面方颈短,小鼻小嘴,身长腿短;唐代作品丰满圆润,端庄雄健,服饰高贵华美,色彩艳丽;宋代作品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犷豪放,富于夸张;明、清两代作品细腻繁琐、庸俗粗劣。
这种雕塑艺术的凋落正是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日趋衰落的写照。 [1]
参考文献
- ↑ [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2017-09-23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