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叉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叉苦
原圖鏈接  

三叉苦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三叉苦的根和叶,又叫三丫苦、三叉虎、三桠苦、斑鸠花、小黄散、三岔叶、三枝枪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村边、溪边及低山、丘陵灌丛中,或山沟疏林中。以根及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效果。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叶阴干备用。

形态特征

三叉苦为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8米;树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全株味苦。叶对生,具3小叶;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5~6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边全缘或有不规则的浅波状。3~5月开花;聚伞花序再排成伞房花序式,腋生,比叶短或与叶等长;花单性,黄白色,略芳香;萼片4枚,阔卵形,长约0.5毫米;花瓣4枚,卵形至椭圆形,长1.5~2毫米;雄花有雄蕊4枚,长约3毫米,退化雌蕊短小;雌花的退化雄蕊比花瓣短,子房上位,4室,密被毛,柱头头状,4浅裂。果为蓇葖果,直径4~6毫米,通常2~3个聚生,稀1个或4个,果期6~8月,成熟时暗黄棕色至红褐色,有腺点。种子卵形,黑色,长约3毫米。[1]

成分

叶、根含生物碱。叶还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和糠醛。

性 味

味苦,性寒。

归 经

心经

主 治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暑,治感冒高热,扁桃体炎,咽喉炎,肺脓疡,肺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胃痛,黄疸型肝炎,断肠草(钩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伤,虫蛇咬伤,痈疖肿毒,外伤感染,湿疹,皮炎。

功效作用

  1. 抗病毒:三叉苦中还有多种天然药用成分,人体吸收这些药用成分或抗病毒能力会明显增强,它能抑制人体内流感病毒,流脑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活性能阻止这些病毒对人体细胞产生伤害,适量服用能阻止病毒性感冒和流脑以及随性灰质炎发生。
  2. 预防中暑:三叉苦是一种性质寒凉的种药材,它能清理人体内的热毒,也能防止中暑发生,在炎热夏天中,人们多用它的叶子煮水喝,能滋阴润燥清热防暑,人们在出现中毒后及时服用一些三丸苦,还能让中暑引起的无力以及恶心等症明显减轻。
  3. 消炎杀菌:三叉苦中还有的生物碱和鞣酸以及酚类化合物等药用成分进入人体后,能消灭人体内的多种致病菌,能让人体自身抗炎能力明显提高,它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肺炎,扁桃体炎以及咽喉炎,都有良好预防和缓解作用。三叉苦还能治疗人类关节炎症,它对人类的关节疼痛以及肢体麻木有特加出色治疗作用。
  4. 解毒消肿:三叉苦入药后不单能口服还能外用,人们出现皮肤肿痛或疔疮肿痛时就能用它来治疗,治疗时需把新鲜的三叉苦捣碎成泥状,直接外敷在伤处,每天换药一次就能让伤处尽快愈合,另外人们出现湿疹皮炎,以及神经性皮炎等疾病时还能把三叉苦的叶子捣碎以后取出汁液涂抹在患处能就能止痛止痒让炎症消退。[2]

用法用量

三叉苦
原圖鏈接  

根15~50克,叶15~25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或煎汤洗患处,也可阴干研粉调制软膏搽患处。[3]

禁 忌

不宜过量服用,脾胃虚寒者慎服。

复 方

  1.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三叉苦4斤,野菊花、金银花各3斤,加水100斤,煎至60斤,供100人口服,每日1次,连用3~5天。
  2. 感冒高热、流行性感冒:三叉苦根或茎、鸭脚木根或茎各1斤,加水煎取3000毫升,过滤,浓缩至1000毫升。每服60毫升,每日1~2次。
  3. 外阴瘙痒:三叉苦叶、鸭脚木叶、榕树须(气根)、乌桕叶各1两,薄荷叶5钱,煎水洗患处。
  4. 痈疖肿毒:三叉苦叶2份,山大颜叶1份,了哥王根皮、叶1份,马交儿根1份,捣烂,用45%乙醇浸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重症同时配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4]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