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叉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叉苦
原圖鏈接  

三叉苦為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的根和葉,又叫三丫苦、三叉虎、三椏苦、斑鳩花、小黃散、三岔葉、三枝槍等。主要分布於我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村邊、溪邊及低山、丘陵灌叢中,或山溝疏林中。以根及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效果。全年可采,根洗淨,切片曬乾備用;葉陰乾備用。

形態特徵

三叉苦為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8米;樹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全株味苦。葉對生,具3小葉;小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5~6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邊全緣或有不規則的淺波狀。3~5月開花;聚傘花序再排成傘房花序式,腋生,比葉短或與葉等長;花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片4枚,闊卵形,長約0.5毫米;花瓣4枚,卵形至橢圓形,長1.5~2毫米;雄花有雄蕊4枚,長約3毫米,退化雌蕊短小;雌花的退化雄蕊比花瓣短,子房上位,4室,密被毛,柱頭頭狀,4淺裂。果為蓇葖果,直徑4~6毫米,通常2~3個聚生,稀1個或4個,果期6~8月,成熟時暗黃棕色至紅褐色,有腺點。種子卵形,黑色,長約3毫米。[1]

成分

葉、根含生物鹼。葉還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α-蒎烯和糠醛。

性 味

味苦,性寒。

歸 經

心經

主 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中暑,治感冒高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肺膿瘍,肺炎瘧疾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胃痛,黃疸型肝炎,斷腸草(鈎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傷,蟲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感染,濕疹,皮炎。

功效作用

  1. 抗病毒:三叉苦中還有多種天然藥用成分,人體吸收這些藥用成分或抗病毒能力會明顯增強,它能抑制人體內流感病毒,流腦病毒以及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活性能阻止這些病毒對人體細胞產生傷害,適量服用能阻止病毒性感冒和流腦以及隨性灰質炎發生。
  2. 預防中暑:三叉苦是一種性質寒涼的種藥材,它能清理人體內的熱毒,也能防止中暑發生,在炎熱夏天中,人們多用它的葉子煮水喝,能滋陰潤燥清熱防暑,人們在出現中毒後及時服用一些三丸苦,還能讓中暑引起的無力以及噁心等症明顯減輕。
  3. 消炎殺菌:三叉苦中還有的生物鹼和鞣酸以及酚類化合物等藥用成分進入人體後,能消滅人體內的多種致病菌,能讓人體自身抗炎能力明顯提高,它對人類經常出現的肺炎,扁桃體炎以及咽喉炎,都有良好預防和緩解作用。三叉苦還能治療人類關節炎症,它對人類的關節疼痛以及肢體麻木有特加出色治療作用。
  4. 解毒消腫:三叉苦入藥後不單能口服還能外用,人們出現皮膚腫痛或疔瘡腫痛時就能用它來治療,治療時需把新鮮的三叉苦搗碎成泥狀,直接外敷在傷處,每天換藥一次就能讓傷處儘快癒合,另外人們出現濕疹皮炎,以及神經性皮炎等疾病時還能把三叉苦的葉子搗碎以後取出汁液塗抹在患處能就能止痛止癢讓炎症消退。[2]

用法用量

三叉苦
原圖鏈接  

根15~50克,葉15~25克。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3]

禁 忌

不宜過量服用,脾胃虛寒者慎服。

復 方

  1.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三叉苦4斤,野菊花、金銀花各3斤,加水100斤,煎至60斤,供100人口服,每日1次,連用3~5天。
  2. 感冒高熱、流行性感冒:三叉苦根或莖、鴨腳木根或莖各1斤,加水煎取3000毫升,過濾,濃縮至1000毫升。每服60毫升,每日1~2次。
  3. 外陰瘙癢:三叉苦葉、鴨腳木葉、榕樹須(氣根)、烏桕葉各1兩,薄荷葉5錢,煎水洗患處。
  4. 癰癤腫毒:三叉苦葉2份,山大顏葉1份,了哥王根皮、葉1份,馬交兒根1份,搗爛,用45%乙醇浸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重症同時配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