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宝区得名于隋代所建荆门城区东宝山主峰太平顶的东宝塔。东宝地处鄂中,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是荆门市主城区,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市辖县级行政区;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享受县(市)同等待遇。
东宝区东与钟祥市毗邻,西与远安县、南漳县交界,北与宜城市接壤,南接当阳市、沙洋县。全区南北最大长度约70.75千米,东西最大宽度48千米。面积1298平方千米。2016年底,全区人口41万人。东宝区辖1乡、5镇、2街道:仙居乡、牌楼镇、子陵镇、石桥驿镇、马河镇、栗溪镇、龙泉街道、泉口街道。
景点有东宝塔,龙泉书院,象山“四泉”(龙、蒙、惠、顺);捉马洞、仙人岩等三国古战场遗迹;老莱子山庄、圣境山、九龙谷、白云楼等道教遗迹;天然溶洞香龙洞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漳河水库。[1]
目录
历史沿革
东宝得名于隋代所建的东山宝塔。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其设治历史始于殷商后期,西周分属权国、冉国,春秋战国归属楚,汉置当阳县。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荆门县。宋建荆门军,明复荆门县,清为荆门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
1949年属荆州专区,1970年属荆州地区。1979年析荆门县城关镇及近郊置荆门市,属荆州地区。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1985年,设立荆门市东宝区、沙洋区。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号)撤销钟祥县,设立钟祥市。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11号)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市沙洋区,设立沙洋县。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沙洋镇。
200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5号):将何场乡、麻城镇、团林铺镇、掇刀石街道和白庙街道划归掇刀区管辖。2001年3月,撤销安团乡,划归漳河镇管辖;撤销姚河乡划归栗溪镇管辖;撤销何场乡,将原从烟墩镇划入的9个村划归漳河镇管辖,原从团林铺镇划入的15个村划归团林铺镇管辖。2001年6月,辖龙泉、泉口2个街道,栗溪、马河、子陵铺、漳河4个镇,仙居、石桥驿、牌楼3个乡。2002年,石桥驿乡、牌楼乡撤乡设镇。
1996年,东宝区面积2228平方千米,人口约47.3万人。辖4个街道、6个镇、7个乡:龙泉街道、白庙街道、泉口街道、掇刀石街道、栗溪镇、马河镇、盐池镇、子陵铺镇、烟墩镇、团林铺镇、何场乡、麻城乡、牌楼乡、姚河乡、仙居乡、石桥驿乡、安团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政府驻荆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宝区常住总人口583373人,其中(4个街道、7个镇、6个乡):龙泉街道78883人,泉口街道92532人,白庙街道92399人,掇刀街道58042人,栗溪镇13735人,盐池镇21708人,子陵镇38404人,漳河镇32504人,团林镇28295人,马河镇11319人,麻城镇25652人,姚河乡9377人,仙居乡26839人,石桥驿乡12842人,安团乡5933人,何场乡21107人,牌楼乡13802人。
200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5号):将何场乡、麻城镇、团林铺镇、掇刀石街道和白庙街道划归掇刀区管辖。
2001年3月,撤销安团乡,划归漳河镇管辖;撤销姚河乡划归栗溪镇管辖;撤销何场乡,将原从烟墩镇划入的9个村划归漳河镇管辖,原从团林铺镇划入的15个村划归团林铺镇管辖。调整后,全区辖龙泉、泉口2个街道,栗溪、马河、子陵铺、漳河4个镇,仙居、石桥驿、牌楼3个乡。
2002年,石桥驿乡、牌楼乡撤乡设镇。2004年末,东宝区人口363721人,辖龙泉、泉口2个街道,栗溪、马河、子陵铺、漳河、牌楼、石桥驿6个镇和仙居1个乡,共有35个居委会、169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东宝区常住总人口360984人,其中:龙泉街道办92280人,泉口街道办98912人,栗溪镇17779人,子陵镇40537人,漳河镇34355人,马河镇8579人,石桥驿镇28015人,牌楼镇20121人,仙居乡20406人。[2]
行政区划
2009年底东宝区辖漳河、马河、栗溪、子陵、石桥驿、牌楼6镇,仙居乡,泉口、龙泉2个街道; 全区有169个行政村,35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地理
东宝区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5〞(马河镇易畈村沙滩河叉口)-112°21′15〞(牌楼乡杨冲村马家集),北纬30°46′02〞-31°27′58〞(仙居太平村胡湾)。
东宝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呈向南敞开的低山、丘陵、岗地地形,最高海拨高程点在栗溪镇境内的裴山,高程684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阳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阳市111公里,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荆门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北部层峦叠翠,中部岗岭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优势兼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多达24种,其中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储量分别达到46亿吨、10亿吨、1.8亿吨,均居全省之最,极具开发潜力;原煤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水泥粘土储量达3100万吨;硫铁矿、石英矿、陶土、铁、铜、硅、矾土、大理石等资源均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森林覆盖率高达58%;柑桔、香菇、黑木耳、乌臼、核桃、板栗、银杏等特产畅销全国各地,香菇、黑木耳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探明矿种50多种,矿床(点)543处,探明储量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达23种。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别为11.6亿吨、12.5亿吨和6亿吨,磷块石储量3.6亿吨,居省前列。
东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种24种,其中探明储量并得到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煤、石膏、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方解石等7种固体矿产资源。截至2007年底,查明煤炭资源储量5 232.8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 877.68万吨;石膏资源储量16 414.5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4 004.73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3 402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 452.2万吨;制灰用灰岩资源储量4 606.13万吨,保有储量3 959万吨:方解石储量25.7万吨,保有储量25.7万吨。全区共有33个开采矿区,115个矿山。按矿区统计:上表矿区16个、矿山79个,未上表矿区17个、矿山36个;按矿山类别统计:甲类矿山84个,乙类矿山31个。按行政区域统计:马河27个,漳河23个,子陵42个,栗溪11个,牌楼8个,仙居2个,石桥驿2个;按矿种类别统计:煤矿58个,石膏矿9个,水泥用灰岩矿山2个,制灰用灰岩矿山12个,建筑石料用矿山24个,方解石矿山3个,砖瓦用粘土矿山7个。
土地资源
荆门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各类土地面积1219.26千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49.4千公顷,森林面积340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5.95千公顷,人平分别为1.2亩、1.7亩和0.3亩。森林覆盖率35.7%,活立木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树木136科251属485种。
水资源
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水域面积18.49万公顷,地表水、地下水总量为40.1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8万千瓦。;[3]
人口
人口变化
2009年年末全区总人口37.29万人,其中栗溪19 556人,马河12 000人,漳河38 845人,子陵44 929人,仙居25 249人,石桥驿32 165人,牌楼24 280人,龙泉109 800人,泉口86 667人(区统计局口径)。总人口中,常住人口35.77万人,乡村人口18.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 947人,出生率为8.03‰,出生男孩1481人,女孩1463人。人口出生率为8.03‰;死亡率为3.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民族
2009年末全区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回族、满族、壮族、苗族、蒙古族、侗族、彝族、畲族、布衣族、瑶族、土族、藏族、白族、维吾尔族、朝鲜族、黎族、僳僳族、独龙族、傣族、水族、毛南族、锡伯族等23个少数民族,2 073人,占全区总人口373 001的5.5‰,散居在全区各地。
经济
综述
中央和省属企业落户东宝,全国特大型石化企业荆门石化总厂、华中电网主力之一荆门热电厂、三峡工程水泥定点生产企业葛洲坝水泥厂以及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的第六○五研究所等均在东宝境内。国家三条微波通道、四条光缆穿境而过,使东宝与全国各地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东宝电力设施完善、供应充足,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2亿元,增长13%;规模工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68亿元,增长36.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亿元,增长16.2%;直接利用外资2948万美元,增长16.3%;出口总额5841万美元,增长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8亿元,增长9.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7元,分别增长13%、14%。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新区建设加快推进。高起点编制了新区规划,“四大组团”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将新桥、长岗村划归开发区托管。筹资7亿多元,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安栈口路、安栈口北路等道路及水、电等配套全面完工,泉水大道、华晟一路等8条主干道开工建设,新区骨架初步形成。完成荆襄大道绿化亮化工程。建成安置房700余套,搬迁农商户500余户,杨家桥大市场拆迁基本完成。双龙苑万人社区一期封顶,荆钟、革集新型社区建成入住。深入开展“脚手架大比武”、“项目建设挑战赛”等活动,新引进项目46个,新开工项目43个。华能热电、子陵风电、昊天山水城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福居家具、新缘机械等9个项目建成投产。
201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稳步转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电子、装备和机械制造、森工家具(居)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东宝经济开发区荣获省级开发区竞进提质“十佳”称号。全区净增亿元企业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洋丰成功上市。“宝源”装饰地板、“雄丰”复混肥通过湖北名牌初选。子陵铺镇继续位列全省“百强乡镇”。农业提质增效。全力抗旱保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粮油高产创建和秋播生产经验在省、市推广,再次纳入全省产油大县;新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12个,首次纳入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新增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雷霆护绿”行动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8个。流转土地4.2万亩,登记注册家庭农场37家。建成温室育秧工厂一座。创办庄稼医院3家。服务业全面提升。引进荆门煤炭综合货场、百盟一马商业茂等一批重点项目,杨家桥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新增限上商贸企业56家,改造升级村级综合服务社40家。马河青林寨关公园开园营业,成功举办中国农谷(东宝)第二届蜜蜂文化旅游、首届红叶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6亿元。
2013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1+X”马路局长管理模式,环卫保洁、城管执法、数字化城管等工作全面加强,“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完成7个城市社区提档升级,成功创建4条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街巷、2条精细化管理示范路段,对12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城区违法建设保持“零增长”。完成27个集镇改造项目,启动7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镇化率达到66%。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69亿元,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364.72亿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2.3%;实际利用外资4414万美元,增长9.6%;出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5亿元,增长1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84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8元,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2.02%。
工业
截止到2007年底已形成以多家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建材为支柱的跨越32个行业门类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荆门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扩能改造、洋丰中磷120万吨采选矿等项目进展顺利,天茂集团二甲醚一期工程、京兰集团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众和纺织年产20万锭紧密纺一期工程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福耀汽车玻璃、葛洲坝水泥厂子陵日产48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钟祥雨润、团结激光、湖北爱斯曼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28家;亿元企业增加10家,达到62家。筹资1.5亿元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国宝”牌大米和“洋丰”牌过磷酸钙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洋丰”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达到39个。
农业
2007年,农业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31.88万吨,增长7.6%;棉花总产4.56万吨,下降5.7%;油料总产31.62万吨,因面积调减下降7.2%;生猪、家禽、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保持大幅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6家。国宝桥米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顺利实现湖北“一袋米”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扩大板块基地规模,建成200万亩优质稻、180万亩双低油菜和5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优质化,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00个,水产板块达到50万亩,建成速生林175万亩,“三品”标识农产品达到172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跃居全省第3位,成为全国首批农机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2万口。[4]
社会事业
有科研机构14所,从业人员2786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4项,专利授权量282项。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各类藏书45万册,博物馆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广播及电视人口覆盖率96%以上。社会文化和专业艺术表演分别获全国最高奖项。2007年,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在中心城区建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6个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免费为20多万名返乡农民工进行一次体检,并分村建立健康档案。扎实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居民31万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0.1%。
2007年,城镇社会保险扩面新增8.63万人;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7万名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实现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争取移民直补和项目扶持资金1.3亿元,柴湖移民区、漳河库区等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实施扩大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7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649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97万人。
城市建设
规划区面积718平方千米,截止2007年底建成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5万人),基本形成了南北双城、新老城区结合的城市格局。
基础设施
完成投资15.3亿元。城区主干道长度306公里、路面积为63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6.53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409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8.98%、人均公共绿地10.23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85.7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8.76%,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07标台,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十五”规划指标。荆门城区在全省第二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竞赛中夺得“楚天杯”奖,先后被评为中国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名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龙泉公园还被评为中国名园、国家AAA级旅游区。
市政建设
按照“完善西城区、提升东城区、扩展南城区”的总体思路,对城区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改、扩建,共完成项目50多个,新增道路长度60公里、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为加强西城区、东城区、南城区三个组团的联系,拉通了207国道复线、象山大道南北段、阳关大道;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新建了五一中路、广场路、天鹅路、月亮湖南路、葡萄园路、汇合巷和南城区深圳大道、关公大道、龙井路、凤凰大道、白石坡、及高新区区间道路。在道路改扩建方面,先后对西城区的白云大道、长宁大道、象山大道、中天街、海慧路、北门路以及南城区的阮家坪路、207国道等20多条道路进行了改、扩建。
园林绿化建设
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配套竹皮河综合治理,新建了月亮湖广场及苏畈桥、浏河岛、魁星阁等小游园;新建了凤凰旅游区服务中心、东宝廉政广场、石化广场;加强了象山、东宝山和城北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新建和改造了207国道城区段、白云大道、凤凰大道、龙井大道等16条城区主要干道的道路绿化。同时,新建了年生产花卉100万盆的2座花卉生产基地。
公用设施
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与四川石油公司合资新建了供气5万户、日产气5万立方米的液化气空混站和日供气能力20万立方米的城区天然气配气站,总用户可达7万户。城区主干道燃气管网的铺设基本完工,天然气用户已达8000户;第二垃圾处理场第一填埋库区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正在进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垃圾处理设备的采购。漳河到城区的引水工程和取水泵房的建设正在推进,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公交车辆一改原有面貌,绝大部分被替换为空调车或双层客车,城区7条线路公交车安装了语音报站、视频音像系统,实行了无人售票。城区广电通讯网络建设、公交站点(站棚)改造、垃圾中转站和公厕新、改、扩建力度加大。
生态环境
采取点源治理、水电站冲污、污水截流、河道整治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共五种工程措施对竹皮河城区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15.51公里、新建5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沿线排污大户全部自行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实行了达标排放;龙泉渡槽和苏畈桥渡槽水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对竹皮河的综合整治,初步实现了“一河两管、清污分流;分段设坝、全河有水;两岸成街、花树成荫”的目标,改善了竹皮河水质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教育
截止2013年11月,全区共有各类学校84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含民办高中2所),职教中心1所,成人学校5所,初中7所,小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21338人。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5374人。教职工2601人。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东宝教育一路征程一路歌。荣获中华扫盲奖、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以来,先后高水平迎接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2013年9月通过国检,通过全省首批得到国家认定的29个县(市、区)之一;被评为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先进组织单位,荣获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创新奖,局机关档案目标管理顺利通过省特级复查评审并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县域民办学校联合教代会制度被评为省市教育工作创新案例,荣获省卫生先进单位。
文化
荆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公园前106年)即诞生于此。世界文化遗产、三国遗迹和楚文化历史使荆门这座城市古色诱人。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是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帝陵,也是最大的单体帝陵,其最大特殊之处是一陵两冢,整个陵园占地180公顷,由30余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组成,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其布局之妙,石雕工艺之精美,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三国文化在荆门也有很深的积淀,武圣关公治理荆襄九郡,扼守荆襄古道时,屯兵东宝,留下了“大架槽”、“响铃岗”、“城南纪山之南10公里处,因名纪南)建都400多年,王公贵族死后均葬于荆门纪山一带,其中最大的一座王陵即是著名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墓。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郭店楚简”轰动海内外,其记载的《老子》曾一度改写中国思想发展史,被誉为中国人文历史的大发现。
境内的最古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新时期时代(距今4600多年前)长江流域人类的聚集地屈家岭文化和沙洋马家院文化遗址。最具影响的历史遗迹是唐代新罗国(现朝鲜半岛一带)太子墓、西汉绿林起义遗址。荆门市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精品近万件,有“中国第一湿尸”的郭家岗战国女尸(距今2300多年),郭家岗楚墓丝绸,中国最早的漆绘人物画-包山《迎宾出行图》,世界上最丰富的先秦楚简-郭店楚简等十余件中国第一的文物。荆门人杰地灵,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贤。春秋时期(公元前6-5世纪)道家创始人老莱子隐居荆门,躬耕讲学,斑衣娱亲;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楚辞赋家宋玉、民间歌舞家莫愁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绝唱,宋代(公元12世纪)理学大家陆九渊曾任荆门知军,并在荆门度过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岁月,民族英雄岳飞曾在荆门筑城抗金,唐朝陈子昂、刘禹锡、杜牧、宋代苏氏三父子、欧阳修等在荆门留下了许多诗章。
旅游
景区景点
巍然耸立的东山宝塔,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依然形态稳健,气势轩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龙泉书院古朴典雅,学风浓厚,培育出一代代英才,点缀其间的象山四泉(龙泉、蒙泉、惠泉、顺泉)闻名遐迩;以捉马洞、仙人岩为主的三国古战场遗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依山傍水,清新幽静;老莱子山庄、圣境山、九龙谷、白云楼等道教遗迹和名胜源远流长;形成于中生代的天然溶洞-香龙洞内钟乳石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被湖北省列为“着力建设的10个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之一。
有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墓群和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明显陵”;1998年发掘出土的“战国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稀世国宝”;城区南郊的东宝石,曾是三国名将关羽驻兵之地;城区还建有隋代的东山宝塔、建于清代的龙泉书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龙、顺、惠四大名泉等。是湖北省精华旅游线路“世界文化遗产 三国文化之旅”上的热点地区。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东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漳河和圣境山两个风景名胜区以及仙居乡村游风景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经专家实地调研、考察,全区旅游资源实体65处,大致可分为山水生态旅游、乡村游、红色旅游等三类资源。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漳河风景区和圣境山风景区,其中漳河为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乡村游资源分布在仙居、栗溪、马河等乡镇,以寺沟瀑布、香龙洞为核心景点。红色旅游资源以罗集部队和北山革命根据地为主,此类资源以叶云会议旧址、阅兵场、防空洞、打靶场等为主景点。
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区已初步形成漳河、九龙谷、寺沟瀑布、香龙洞等景点,推出了城区至漳河、圣境山、仙居乡三条旅游线路。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打造“绿色东宝,乡村旅游”这一品牌,着力抓好三大旅游片区(漳河风景区、圣境山风景区、仙居乡村游风景区),重点建设10个旅游景点(九龙谷、真武观、龙凤潭、珍珠溪漂流、寺沟瀑布、香龙洞、沙滩河、仙人岩、北山红色旅游、漳河休闲观光),推出2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条是城区—子陵—仙居—栗溪—马河—漳河—城区的外环线路,另一条是城区—真武观—玉皇阁—团坊古道—土林奇观—城区的内环路线),形成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经济成为东宝区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东山宝塔耸立在荆门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东山宝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长30.6米,七层飞檐,八棱翘角,隔面设窗,攒尖式塔顶。自底层有螺旋状青石阶梯上塔顶。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七八十里外可遥望,领略它的壮丽、巍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宝区为湘鄂西片区。
本地特产
主要有漳河柑桔、荆门市仙居红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仙居红”系列旅游产品(包括麦酱、香菇、木耳、红萝卜、土蜂蜜、土鸡蛋、茶叶等多种农副产品)、天台山有机茶、迎接有机茶、虹鳟鱼、鳜鱼、银鱼、荸荠、“山缘”牌香菇、木耳、八角雪枣、挂面等。
交通
焦枝、荆沙、长荆铁路与207国道、襄荆高速(襄阳至荆州)公路纵横交错,皂当(天门皂市至宜昌当阳)、荆潜(荆门至潜江)、荆南(荆门至南漳)等省级公路贯穿全境,已全线动工的武荆高速(武汉至荆门)和荆宜高速(荆门至宜昌)将在东宝汇合,与沪蓉高速、京珠高速联网,届时在1个小时内到达宜昌(三峡),1个半小时内到达武汉。长江航道的沙市港及沙市机场、襄阳机场、三峡机场距东宝均只有100公里左右。
相关视频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旅游文化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