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社會公益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創建於1957年8月,是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系和農藥係為基礎,首批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1]五個直屬專業研究所之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要任務是以農業有害生物和農藥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植物保護的重大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開展國際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合作與交流,為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據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共有在職職工238人,在籍博士生79人,碩士生217人;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重點二級學科的碩、博士學位授權點。

目錄

歷史沿革

1949年4月20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舊農林部中央農事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的基礎上成立,設植物保護系、農業理化系,以解決國家的糧棉增產為首要任務,承擔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和農藥合成研究工作。

1957年8月27日,以原華北農科所植物保護系和農業化學系農藥研究部分為基礎,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建院初期首批五個專業研究所之一。工作重點以面向社會主義新中國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農業生產技術為宗旨,開展控制病蟲害研究,增加農作物產量,保障農產品供給。

文革時期

1966年,全國「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植保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衝擊和影響。

1969年底,植保所人員被拆分數處,病蟲害部分下放河南新安縣農業生物研究所、農藥部分下放四川重慶中國農科院柑橘所等。

1971年,河南新安縣農業生物研究所搬遷至河南新鄉中國農科院灌溉所東牧村,保留單位名稱,撤銷處室建制。後來農藥室改建成四川農業科學院農藥研究所。

1974年,提出了中國植物保護工作方針。

1978年,12項技術研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開拓發展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植保所重新回遷北京原址,恢復建制。年底,植保所下放河南新鄉(病蟲害部分)與下放重慶北碚(農藥部分)的兩地人員返回北京,開始恢復重建;同年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

1989年,原子能所微生物[2]室劃歸本所。

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1992年、1996年,植保所在農業部組織的「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開發能力綜合評估」活動中,兩次獲得榜首,並獲得「全國農業基礎研究十強研究所」稱號。

1992年,承擔的「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對國內外開放運行。

2006年,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物防治學科整體併入植保所科研創新體系。

2013年,設施先進、功能配套的1.6萬平方米國家農業生物安全中心開始運行。同年入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第一批試點研究所。

2014年,研究所新增作物線蟲病害流行和防控和天然產物農藥生物合成與調控機理兩個創新團隊。

視頻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相關視頻

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
第八期專家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桂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