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宁县是中卫市辖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东临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总面积419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13年末)。全县辖6个镇、5个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大战场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喊叫水乡、徐套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在辖境内。县政府驻宁安镇。
境内有黄河、清水河流过。属大陆性季风气侯,日照充足,干旱少雨,年均气温9.1℃,年降水量221.6毫米,年蒸发量1947.1毫米。矿产有煤、石灰岩、石膏、陶瓷粘土、水泥粘土、重晶石、砂岩和铁、铜等。包兰铁路、109国道、2806省道、迎永线、宁卫线等在县境交会,黄河大桥沟通南北,宝中电气化铁路过境。古迹有唐代建筑[1]群石空寺石窟,亦称大佛寺和安庆寺塔。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眴卷县,属安定郡。东汉永初五年(111)发生羌族起义,迫使安定郡和北地郡内迁,眴卷县成为羌族游牧区,县的建制从此废弃。北魏时期属薄骨律镇。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朱旃为庆王,鸣沙归王府卫队中护卫屯守。建文元年(1399)设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的张义堡、威武堡以西属中卫,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城。
清雍正二年(1724)废除卫所制度,宁夏中卫改为中卫县,中宁地区属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代表中卫县衙管理渠口、宁安一带事务,其辖区略大于今之中宁县。辛亥革命后,县的建置未变,渠宁巡检司撤销。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驻宁安堡。民国23年(1934年)1月1日正式设县。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
1949年9月18日,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批复同意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城关镇和洼路、新堡、东华、舟塔、白桥、康滩、恩和、朱台、鸣沙、长滩、白马、彭恩、余丁、石空、关帝、枣园、渠口、广武等18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宁县常住总人口249270人,其中,城关镇18391人、鸣沙镇15005人、石空镇18537人、宁安乡18877人、舟塔乡15368人、康滩乡15530人、新堡乡19394人、东华乡15875人、恩和乡19147人、长滩乡6543人、白马乡12371人、余丁乡15914人、枣园乡10153人、古城子乡3538人、长山头乡7612人、大战场乡17665人、马家梁乡5527人、长鸣地区2560人、长山头农场5018人、渠口农场624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中宁县常住总人口312921人,其中,宁安镇74330人,鸣沙镇19038人,石空镇25608人,新堡镇22356人,恩和镇19276人,舟塔乡23794人,白马乡7118人,余丁乡12322人,大战场乡49680人,喊叫水乡30913人,徐套乡3915人,长山头农场8732人,渠口农场15839人。
视频
中宁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全国尚存四座唐代建筑,全在这里!,搜狐,2017-04-12
-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政府网,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