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国联军侵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国联军侵华

来自 派谷网 的图片

名 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发生时间: 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

地 点: 中国北部(京津冀地区)

参战方: 八国联军 VS 清政府、义和团

结 果: 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清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参战方兵力: 联军:51755人,51艘军舰 清军、义和团:160000人

伤亡情况: 联军:阵亡约2500人 清军、义和团:阵亡约15000人

战争导火索: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刺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俄、日、法、意 、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E·西摩尔率领联合特遣队2000余人分批由天津租界进犯北京,经廊坊之战,伤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7月14日,占领天津。8月4日,联军自天津出发,先后攻占北仓、杨村、河西务、通州等战略要地。14日攻陷北京,尔后 纵兵抢掠3天,并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此后,继续增兵,自京、津出兵四向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京津四周要隘。联军初期没有成立联合指挥部,作战时通过司令官联席会议分配任务。8月17日,决定由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任联 军总司令。10月17日,瓦德西进京,设总司令部于紫禁城,并成立军事殖民机构“北京管理委员会”于理藩院衙门。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1]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清帝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大清帝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1894年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并大清帝国。

中国内政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戊戌变法,因与守旧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大清帝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的活动方式是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并逐渐发展壮大。

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可以用来借助排外。慈禧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王。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战争起因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

1900年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并破毁铁路。至14日,德军扬言要以武力镇压。

1900年3月13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显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国。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 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

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

列强调兵

1900年5月,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5月20日,公使团会议,提出调兵来北京。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美、法、俄、日、意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军达2000余人。

1900年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廊坊之役

1900年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计划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 前往北京。

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 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11 日下午,联军到达廊坊南10公里的落垡车站东大桥处,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义和团2000余人,在首领倪赞清的指挥下,手持大刀长矛向火车上的联军发起冲锋。这场战斗又称东大桥之战,虽然伤亡惨重,但义和团凭借团民的英勇,成功震慑了敌人,拖慢了联军进军北京的步伐,打响了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仗。此后,部分义和团民又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把侵略军围困在落垡车站近两天时间。

6月13日夜,联军到达廊坊车站,由于铁路被拆毁,加上增援而来的清军和义和团民,双方在廊坊形成数日的对峙。

14日,八国联军到达廊坊火车站,前面的铁道被义和团拆掉。

6月18日下午2时许,义和团向廊坊火车站发起攻击,战鼓声、呐喊声、刀枪撞击声惊天动地,数千名义和团民如潮水般冲向车站。这一仗直到下午4时结束,共打死联军50多人,伤100多人。义和团阵亡500多人,清军阵亡200多人,伤300多人。在廊坊的多次战斗,义和团和 清军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廊坊一战后,联军只能选择向天津撤退,等待支援。


大沽口之役

1900年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

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义和团民的上谕。但一天后慈禧接到手下守旧派大臣伪造八国出兵实际是要求她退位让光绪复位的情报后,愤怒之下让守旧派统领义和团。

战争导火索

1900年6月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被守军击毙。

实际是日本人代表各国去清廷总理府衙门要求保护使馆区的情况下途中被清军神机营军官恩海伏击杀死,导致战争真正意义上爆发。

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并且在北京贴出赏文悬赏杀洋人。

清政府“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

1900年7月,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

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但实际上守将聂士成一直与义和团有矛盾,认为义和团是拳匪,认为他们只会祸国殃民,导致义和团在聂士成死守天津时偷袭其后方。

1900年8月中旬,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 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 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

1900年8月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

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征伐。9月,俄军在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议和与谈判

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匡、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

1901年1月15日,奕匡、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

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 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之多。

1901年5月11日,奕匡、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政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 。

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匡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俄军入侵东北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罗斯,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日-21 日,俄罗斯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罗斯军队占领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自杀殉国;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 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罗斯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企图把俄罗斯独占东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因遭中外反对而作废。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联军暴行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

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 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庆亲王奕匡为全权大臣,李鸿章为协办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

战争结果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出兵八国外,另外又加上三个国家——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 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 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石牌坊。

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战争评价

清政府向来都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只顾自己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清朝的军队大都软弱无能,贪生怕死。在武器上,跨入20世纪的清军早已在此方面实现了近代化,甚至部分军队的武器优于联军。

杨村战役之后,西方各报纸来自前线的消息已被封锁,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所以武器的落后并非失败的真正原因。

清朝的所有军费大都被慈禧用来干其他的事情,而并非发展军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守将大都逃跑,慈禧也向西安逃去,致使守城 官兵大都未开一枪,弃城而不顾,致使北京城沦陷。

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的万余天津小站新编精锐陆军在整场战争中并未参战,甚至隔岸观火。南方各省亦联合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致使整场战争变成了北京的皇族势力与列强之间的较量。

政治方面

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后来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 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

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也在1920年宣布放弃 。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方面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

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 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

赔款要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经 济实力极度落后。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 银的“罚金”;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文化方面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着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

生活方面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当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城禁止随地大小便。这种全城禁止,纯以武力威慑为后盾。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见到“另一国人士为了宣扬他们清洁的信条,射杀任何在公众场所便溺的人。


给东北亚的影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亚非拉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

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

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

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

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