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犀金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叉犀金叉犀金龜屬 Trypoxylus,鞘翅目Coleoptera犀金龜科Dynastidae昆蟲。體長20-85毫米。觸角10節,鰓片部短小。體型長卵圓,體色深紅至紅褐至黑褐,體表光滑或有絨毛 。三對長足強大有力,上面長有許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爬攀的有力工具 [1]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中的叉犀金龜特指戴叉犀金龜,同屬的雙叉犀金龜即獨角仙為三有保護動物。
叉犀金龜成蟲常棲息於樹上。善于飛行,卵生成長,幼蟲以腐朽木材為食。生活史比較長,一般1年完成1代,以幼蟲過冬。成蟲將卵產在15~20厘米深的土壤中,每次產卵30~100餘粒。化蛹30天左右羽化為成蟲,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2]
目錄
分類爭議
1771年,生物學家林奈發現雙叉犀金龜,並將其命名為Scarabaeus dichotomus。但是Scarabaeus屬是以一種蜣螂為模式種建立的,而雙叉犀金龜事實上和蜣螂相去甚遠,所以此分類並不合適。1867年,[澳大利]]亞昆蟲學家Ludwig Redtenbacher發現雲頂兜,將其命名為Myrina pfeifferi。但是1807年丹麥科學家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已經用Myrina命名了寬尾灰蝶屬,根據生物命名法的優先律,雲頂兜不能再使用Myrina命名,所以Myrina pfeifferi是無效的。1878年,Deyrolle和法國昆蟲學家Léon Fairmaire發現戴叉犀金龜,將其命名為Xylotrupes davidis,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姬兜的一種,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分類也是不正確的。
1911年,英國昆蟲學家Gilbert John Arrow將雲頂兜重新命名為Allomyrina pfeifferi,這個學名是合法的,並一直使用至今。而雙叉犀金龜和戴叉犀金龜由於和雲頂兜形態接近,也被置於此屬中。
1920年Minck建立Trypoxylus屬,包括戴叉犀金龜和雙叉犀金龜。此後,爭議主要集中於:雙叉犀金龜和戴叉犀金龜到底應該和雲頂兜同屬Allomyrina,還是獨立的Trypoxylus。2013年,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希臘塞薩利大學的研究表明,根據染色體分析,雙叉犀金龜和戴叉犀金龜的親緣關係很近,與雲頂兜相對較遠,而三者和姬兜也都有比較近的親緣關係。所以Minck的分類法更為合理。
生活習性
成蟲有趨光性,會在夜間飛向燈光。
成蟲較笨重,不善飛翔,一般在樹上吸取樹液。有趨光性和假死現象。成蟲喜歡水果和樹的傷口流出的汁液,幼蟲以腐殖土為食,生活史比較長,以幼蟲過冬。 [3]
生長繁殖
屬完全變態類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一般1~2年完成1代。成蟲將卵產在15~20厘米深的土壤中,每次產卵30-100餘粒。卵經10~15天孵化為幼蟲,幼蟲在腐殖土或朽木中取食。幼蟲有三齡,經過兩次蛻皮後變為老熟幼蟲。老熟幼蟲在15~20厘米深的土或朽木中做圓形蛹室化蛹,化蛹30天左右羽化為成蟲。
棲息環境
叉犀金龜成蟲夜間活動,常棲息於樹上,白天鑽進地下休息。幼蟲棲息於腐葉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土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吉林、華北、華東、中南、華南、西南及台灣)、朝鮮、日本、菲律賓。 [4]
物種分化
國內種類
雙叉犀金龜 Trypoxylus dichotoma戴叉犀金龜 Trypoxylus davids(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外種類
雲頂兜 體長20-40mm,渾身布滿金色絨毛。雄蟲有額角,Y型分叉,前雄背角短而寬,兩個分叉很短。
分為指名亞種(ssp. pfeifferi)、蘇拉威西亞種(ssp. celebensis)和棉蘭老亞種(ssp. mindanaoensis)。
雙叉犀金龜
雙叉犀金龜 即俗稱的獨角仙,體型大,分布廣,數量多。
體長35-85mm,背面光潔或微絨毛,腹面有絨毛。雄蟲有長而直的額角,末端分四叉,前胸背角分兩叉。體色變化大,從深[[紅色]到紅褐色再到黑色都有。
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東部等地。
分為中國亞種(ssp.dichotomus)、日本亞種(ssp.septentrionalis)、泰國亞種(ssp.politus)、台灣亞種(ssp.tunobosonis)、沖繩亞種(ssp.takarai)、久米亞種(ssp.inchachina)、口永良部亞種(ssp.tuchiyai)等。另有2006年在緬甸北部發現的Trypoxyluskanamorii,可能是一個亞種也可能是獨立物種。
犀金龜
戴叉犀金龜(Trypoxylus davidis)。
雄蟲體長34-43毫米,體寬19-23毫米。體型長卵圓,體色深棕褐至黑褐,光澤較晦暗。頭較小,額角端部深分叉成2支,角柄近中部兩側各橫生一棘突。唇基深凹。觸角10節,鰓片部短小。前胸背板短闊光潔,縱肋不顯,有微細刻點;中央有一前傾前胸背角,端部深分叉。小盾片短闊三角形,有中縱溝。鞘翅光潔。臀板橫闊近梭形,光滑、強烈隆拱。胸下密被絨毛。足壯實,前足脛節外緣3齒,基齒遠離端部兩齒。雌蟲漆黑光亮。額部微凹無突,表面頗粗糙。前胸背板端部密被圓刻點,向基部逐漸細小;中部有一「早」形凹坑,其扁圓部分前緣隆升呈橫脊,後緣中央有兩小瘤突。臀板有一寬橫溝 。
叉犀金龜體長3~8厘米,體寬1.8~3.8厘米。體呈長橢圓形,脊面隆拱,為體栗褐色或深棕褐色。頭部較小,觸角為10節。雄蟲頭部角狀突起的頂端對稱地分叉,分叉的頂端與角狀突起的中軸幾乎是垂直的,背部滑亮。雌蟲體型略小,頭胸上均無角突,但前胸背板有丁字形凹槽,頭面中央隆起,橫列有3個小突。三對長足強大有力,上面長有許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爬攀的有力工具。
人工飼養
養殖設施
- 飼養房最好建於地勢較高、陰暗、潮濕、安靜的地方,閒置房屋、舊廠房均可利用,如進行規模化養殖,以建造溫室大棚為好。繁殖池則用長100厘米、寬60厘米、深50厘米的水泥池,內鋪20厘米厚的腐殖土。
- 低齡幼蟲用小玻璃瓶單頭飼養,內放10厘米厚、透氣性較好的土壤。
- 老熟幼蟲單獨放於15厘米高、20厘米寬的器皿中,內鋪15厘米厚的腐殖土,置於黑暗的環境中待其化蛹。
環境條件
飼養以溫度26℃、空氣相對濕度50%~60%為最佳。溫度低於20℃時,叉犀金龜的活動能力明顯減弱,高於30℃,則幼蟲的殘廢率會增加。幼蟲需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成蟲生存環境過濕,則易生蟎蟲。
保護級別
戴叉犀金龜
戴叉犀金龜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暫無 。[5]
叉犀金龜屬所有種被列為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三有保護動物。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將戴叉犀金龜定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89年3月1日施行。
視頻
;
參考文獻
- ↑ [王成斌.中國犀金龜亞科分類研究及區系分析 (鞘翅目, 金龜科):華中農業大學. 碩士,2010]
- ↑ [英]克里斯托弗·奧圖爾.昆蟲百科全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 ↑ | 昆蟲視界,引用日期2014-07-10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編,中國農業昆蟲 上,農業出版社,1986.12,第533頁]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引用日期2015-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