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赤啄木
大赤啄木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Dendrocopos leucotos 目/科/屬 啄木鳥/啄木鳥/綠啄木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23-28cm/99-112g |
別名:白背啄木,雌雄略異。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腳鉛褐色。
臺灣特有亞種insularis
- 雄鳥
- 眼先及顎線黑色,額淡褐色。頭頂紅色、臉乳黃色,在臉、頸和喉之間有一條"y"字黑紋。
- 體背及翼黑色,翼有白點斑。翼展開呈排列不規則性。
- 體下淡褐色有黑色細縱紋,下腹至尾下覆羽紅色。
- 尾羽黑色,外側2枚淡褐色有白橫斑。中央二枚尾羽極堅韌。
- 雌鳥頭頂全黑色。
- 飛行時呈波浪狀。
目录
棲地&習性
繁殖
從4月下旬開始,但從2月開始大量求愛;季節延伸到五月或六月。構巢於樹洞中。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發出柔和的低“gig”,示警時發出“ kyig gyig”音。
外觀相似性
小啄木體型較小,臉側無"y"字形黑色紋。下腹及尾下覆羽無紅色。雄鳥頭頂無大片紅色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D. l. leucotos (Bechstein, 1802) –W挪威,瑞典,芬蘭和波蘭S。在歐洲至瑞士E,瑞士,奧地利,N塞爾維亞和喀爾巴阡山,並通過E俄羅斯至堪察加,薩哈林,中國東北和韓國。
- D. l. uralensis (Malherbe, 1861) – 西伯利亞W從烏拉爾山M到貝加爾湖。
- D. l. lilfordi (Sharpe & Dresser, 1871) – 比利牛斯,意大利C,巴爾幹和伯羅奔尼撒,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區,金牛座山),高加索地區和高加索地區。
- D. l. tangi Cheng Tso-hsin, 1956 – 中國C(四川西)。
- D. l. fohkiensis (Buturlin, 1908) – 中國東南部(福建北部)。
- D. l. subcirris (Stejneger, 1886) – S Kuril Is和N Japan(北海道)。
- D. l. stejnegeri (Nagamichi Kuroda, 1921) – NC日本(本州)。
- D. l. namiyei (Stejneger, 1886) – 日本C&S(S本州,四國,九州)。
- D. l. takahashii (Nagamichi Kuroda & Mori, 1920) – Ulleung I (Dagelet), E韓國。
- D. l. quelpartensis (Nagamichi Kuroda & Mori, 1918) – 濟州島(Quelpart),位於韓國南部。
- D. l. insularis (Gould, 1863) – 台灣。[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white-backed woodpecker,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