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宜黄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宜黄戏

中文名称;宜黄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江西省宜黄县

遗产编号;Ⅳ-38

别名;宜黄班、宜黄调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江西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宜黄戏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1]

2006年5月20日,宜黄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8。

历史渊源

宜黄戏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宜黄戏是清代初期,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发音"宜"、"一"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2]

宜黄戏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

清代乾隆年间初期,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变为胡琴腔。

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

宜黄腔崛起后,流行很广,现赣剧徽剧祁剧中所唱的"二黄腔",是直接由宜黄腔传去的,所以宜黄腔对我国许多剧种中"二黄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宜黄戏为主要唱腔,清代末期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文化特征

唱腔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

角色

宜黄戏的角色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犷古朴,严谨工稳。有些戏中表现人物骑马,不用马鞭代替马身,而采用元明杂剧的方式,将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跑马的身段。

身段

生角表演有:修书、阅信、奏折、上下马、点吹灯、舞剑、饮酒、升堂、坐帐等;必备基本功有"抢背"、"扑虎"、"旋子"、"克子"、"僵尸"以及甩发动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垫步"、"跪步"等。旦角的表演身段表演有:开关门、洒扫、抚琴、卷帘、装扮等;必备基本功有"卧云"、"鹞子翻身"、"乌龙绞柱"以及水袖功等。

伴奏

宜黄腔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 。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 ,"二犯"分作4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

流行地区

江西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等地区。

代表剧目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大、小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多是以腔定本。其内容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其曲调以唱宜黄腔居多。据已知的宜黄戏早期剧目中,专唱宜黄腔的有五十八种,这是现今全国皮黄戏剧目保留二黄腔最多的一个古老剧种。

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龙凤阁》、《拷打春桃》、《八仙飘海》、《卖梨招亲》等。

宜黄戏的艺术古朴,表演严谨。有些演出剧目还保留了早期的关目和排场,如《龙凤阁》一剧,较京剧多出《赵飞搬兵》、《抱龙登基》等场次。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宜黄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了突出的地位,它的形成、发展、衰落过程已成为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宜黄戏正是探索研究戏曲衍变规律的理想标本。[3]

传承现状

在当今社会,宜黄戏的生存、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有必要从调拨资金、加强宣传、培养后继力量等方面入手,使这个古老的剧种获得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长留于世。

传承人物

邓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宜黄县申报。申报项目:宜黄戏。

保护措施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传承人。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制定政策,给资深的宜黄戏艺人固定的津贴补助,对宜黄戏专职艺人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以便安心地教授新的艺人和一些有关宜黄戏的表演技能,让宜黄戏可以这更好地传承下去。

让宜黄戏走进课堂。可以将宜黄戏引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把宜黄戏中的音乐元素与课视唱练耳的教学相结合,既能改变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宜黄戏的戏曲文化。

当地的政府或一些企业可以定期举办有关宜黄戏的艺术展演,展示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供人观赏并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使宜黄戏在江西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60年7月,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暨第一届全省青年演员会演,《齐王哭殿》获演出奖,应用贤吴松龄熊碧云获演员奖。

1979年,唐冬兰张小平在江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调演大会上获演员奖。

1981年,青年演员在全省会演时演出《孟良搬兵》剧目,张小平张建中获表演奖,并录成电视片播放。

1983年冬,改编现代戏《妻儿老小》,参加地区创作剧目调演,获剧目与表演奖。

重要活动

1982年秋,改编排演《紫钗记》中的《别钗》、《思钗》、《圆钗》三个折子戏,参加文化部、中国剧协、省文化厅、省剧协举行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

濒危状态

一、宜黄戏已无专业演出团体。 二、业余演出团只剩一个尚能演出。 三、老艺人皆已亡故,原宜黄戏剧团的青年演员也已高龄退休,身体日差。 四、其它专业演员也均改行流散、人变艺退。 五、尚无任何相关专职机构。 六、后继无人。 七、剧本面临失传,相关资料没有系统整理。

相关视频

宜黄戏《三娘教子》——建成影视

宜黄戏《装疯骂殿》——建成影视

参考资料

  1. 宜黄戏 , 神州戏曲 2009-06-29
  2. 一位古稀老人的宜黄戏情怀 , 抚顺新闻网 2019-07-24
  3. 宜黄戏“草根传人”夏子风(图) , 中国江西网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