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屈家岭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家岭文化红陶瓮原图链接来自 文化 的图片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州,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约2200年前。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1]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从遗址中可发现屈家岭文化稻作的痕迹,动物方面有等遗留,出土的大量陶纺轮证明其纺织甚为发达。建筑方面,烧土块作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发现大量墓葬建筑,多有陶器随葬。陶器继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岭文化大部分陶器相当朴素,有些则有压印或彩绘图案。屈家岭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现许多带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现的许多纺锤状螺旋涡纹图案显示当时织品纺织可能十分盛行。

分期

根据地层关系和陶器形制,屈家岭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

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下层,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鹰台遗址下层,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中层等。

这一期的特点是,石器磨制较为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痕迹。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纺轮颇有代表性。陶器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较发达,其中朱绘黑陶最具特征。彩陶多为厚胎,有些纹饰具有仰韶文化的风格。

中期

中期是屈家岭文化的鼎盛时期,分布范围最广,代表性遗存有:屈家岭遗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龙泉遗址中层,宜都红花套遗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等。

这一期的房屋发现较多,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早期精细,陶制工具较少,以彩陶纺轮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数量很少。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长颈扁腹壶等。彩陶数量增多,蛋壳彩陶是屈家岭文化的代表[2]。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锅、器皿等,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征。

晚期

晚期的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丹江口观音坪遗址下层等。

晚期的石器以长方形石斧、双孔石刀和有铤石镞为代表。彩陶纺轮数量更多,形制变小,有太极图式和对称双弧线中夹斜线彩纹。陶器仍以灰陶为主,红陶数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已经向青龙泉文化三期过渡。

视频

屈家岭文化 相关视频

最美农谷屈家岭形象片
《谁来影响中国》之屈家岭文化的诞生

参考文献

  1. 关庙山遗址,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5-07-20
  2. 屈家岭屈陶文化创新探访:穿越5000年 聆听泥土歌唱,搜狐,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