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伐利亞州市鎮列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伐利亞州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巴伐利亞州

首府 慕尼黑

面積 • 總計 70,550.19 平方千米

(27,239.58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2月31日)

• 總計 13,140,183人

• 密度 186人/平方千米

(482人/平方英里)

巴伐利亞州市鎮列表,見巴伐利亞自由州德語: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州,又稱拜恩州拜仁州,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南部的一個聯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國第一(占全國面積1/5)、人口第二(次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府位於慕尼黑[1]

巴伐利亞州的西北部與巴登-符騰堡圖林根薩克森、黑森諸州接壤,東部與捷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蘭肯行政區紐倫堡為該州第二大城市,北巴伐利亞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奧格斯堡,一座古羅馬時代就已存在的當時的古羅馬國家的邊境城市。

巴伐利亞的文化與德國其他州,尤其與北方不同,主要為宗教信仰(天主教為主)和語言(三大方言)差異。巴伐利亞為德國乃至歐洲的一強勁經濟體,許多德國企業總部均位於巴伐利亞境內,諸如寶馬、奧迪西門子英飛凌彪馬阿迪達斯等。

名稱由來

「巴伐利亞」來自拉丁文「Bavaria」,德文「Bayern」音譯應作「拜恩」、「拜仁」。

地理

多瑙河橫貫中部,南部多冰漬壠和冰蝕湖,南緣阿爾卑斯山區有楚格峰,海拔2963米[2],為德國最高峰,其北丘陵起伏,邊緣多山。

冬寒夏暖,年降水量600-1400毫米。

歷史

巴伐利亞出自Bayuwaren,是羅馬帝國統治該地時羅馬人給予該地的名稱。指的是「來自波西米亞的人(Boii人)」。大約於520年法蘭克人也提及此名。在8世紀早期聖波尼法爵傳播天主教,使當地居民一律皈依。從此巴伐利亞一直信仰羅馬天主教,16世紀巴伐利亞抗拒宗教改革,未曾改宗新教,而至今仍然堅持信仰羅馬天主教。

大約由550年至788年,阿芝諾芬家族統治巴伐利亞公國,直至最後一位公爵泰西羅三世被查理大帝罷黜為止。在接着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統治公國,很少家族能傳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韋爾夫王朝的獅子亨利,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獅子亨利被他侄子腓特烈一世罷免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的名銜之後,在1180年,巴伐利亞被給予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作為封地,從此巴伐利亞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下。1255年巴伐利亞第一次分裂成若干數個公國,但在1506年巴伐利亞再被統一,而慕尼黑也成為唯一的首都。1623年三十年戰爭早期巴伐利亞公爵取代了他們的表親普法爾茨伯爵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內強大的選帝侯名銜,從那時起不但決定了巴伐利亞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而且獲得在帝國法律之下的特別正式地位[3]

拿破崙撤銷帝國名號的時候,巴伐利亞於1806年升格成為了一個王國,而在1815年普法爾茨也與巴伐利亞合併。在1799年至1817年之間巴伐利亞首相馬克西米連·約瑟夫·馮·莫約拿斯伯爵(Maximilian I. Joseph, 1756/05/27-1825/10/23)跟隨了一個嚴厲的現代化方針,建下了行政結構的基礎,即使當時仍是君主政體。而這方針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個新憲法通過(以當時為標準),設立兩院制議會,包括上議院("Kammer der Reichsräte")及下議院("Kammer der Abgeordneten")。該憲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君主政體倒台之前仍然有效。

獨立意識

之後普魯士透過戰爭手段迫使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帝國,但其仍擁有王國地位,並保留獨立的郵政、鐵路與軍隊等事務的自主權(即所謂的「保留權利」Reservatrechte)。

現在巴伐利亞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獨特性,許多當地的居民都強調自己和德國其他地區(尤其與北方的原普魯士各州)的區別。並且強調自己語言的不同。

視頻

巴伐利亞 相關視頻

德國巴伐利亞州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節」,整個小鎮都沸騰了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迷人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