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庙街 (俄罗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庙街 (俄罗斯)
[%E4%BF%84%E7%BE%85%E6%96%AF 图片来自easyatm]

庙街,俄语名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是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尼古拉耶夫斯克县行政中心,邻近黑龙江出海口俄罗斯于1850年建市,2014年的人口统计有20,774人。本市距离黑龙江口约80公里,距离伯力约977公里、共青城[1] 火车站约582公里。

历史

该地在元朝被征服与管辖,属辽阳行省,并在黑龙江下游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其治所奴儿干城即与庙街相去不远。到明朝永乐年间明廷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军事建制机构,其驻地亦为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址。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名为永宁寺。后属清朝管辖,满语名为庙街。1689年清朝沙皇俄国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规定庙街属清朝。不过,由于清政府在1860年代前曾长期对内地汉族封禁东北,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开发。而同时因为满族入关的缘故,东北满族和通古斯土著的人口非常的低,导致东北边防十分空虚。随着清朝的衰落,清政府在康乾时代定下的巡视东北边境的制度,也逐渐荒废。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帝国开始重新向中国东北渗透。1850年8月13日,俄国人根纳季·涅韦尔斯科伊在当地开设尼古拉耶夫斯基驿站,为俄国至当地的武装移民提供邮政服务。他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名,将其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其后,俄国在当地大幅殖民,并在当地兴建教堂警察局赌场金库等各种基础建设。在1856年,俄国设立滨海边疆州,此城就被俄国承认其城镇的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而永久割让予俄国。

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滨海边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滨海边疆州一分为二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别被海参崴伯力所取代。直到现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罗斯联邦远东区的重要港口。1920年,此地发生日军和日本裔移民、俄国白军和俄罗斯裔居民被无政府主义者雅科夫·特里亚皮岑的军队杀害的事件,史称庙街事件(尼港事件)。此后,庙街遭到大面积的轰炸邮电局及各种通讯设备都被完全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重建,最终回复昔日的光彩。

名称

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中国传统名字是庙街,一作庙尔庙屯(ᠮᡳᠶᠣᠣ ᡤᠠᡧᠠᠨ)。在满语中,“miyoo”是“”的意思,“gašan”为“村庄”的意思,因此地曾有明朝建立的永宁寺而得名。

1850年,沙俄军队侵入黑龙江流域,筑寨于此,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名,将其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此地正式被清政府永久割让予俄罗斯。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地图将此城标记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2003年5月9日发布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汉语版地图中“尼古拉耶夫斯克”之后必须括注中国名称“庙街”,汉语拼音版地图和外文版地图除外。但是“庙街”之名在各地华人仍然普遍使用。日本人则称此地为尼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