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木成 | |
---|---|
出生 |
1904年 22x20px 大清福建省惠安县净峰乡五群村 |
逝世 |
1993年11月 中国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 |
职业 | 石匠 |
张木成(1904年-1993年11月),福建惠安县净峰乡五群村人,庙宇石匠师,作品常见于台湾传统庙宇[1],对日后台湾打石业影响颇大[2]。
生平
其父为著名泉州石匠张火广,张木成自幼天资聪颖,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初期父亲并不希望他从事石雕工作,不愿儿子张木成从事石雕。因此张木成他经常在惠安的沙滩上堆沙,以此增进雕塑技巧,并以身体亲自演练、体会武术的姿态、关节的施力以及攻击的张力。
台湾在清末到日治时期因经济好转,对于庙宇修筑的兴致高昂,吸引许多打石匠师来台工作,其分布范围多少近全台。张木成为进一步学习石雕技术,十九岁时偷瞒父亲搭乘渔船抵达台湾,张火广看到儿子张木成的决心,遂答应带他入行,并一同定居台北大稻埕。[3]。后与父亲定居台北大稻埕。
1937年,父亲于淡水清水岩施工期间过世,石雕工作由儿子张木成续作完成。三十四岁的张木成,在大稻埕迪化街开设打石店接揽业务,字号为“张协成石厂”。他兼任店主和师傅头,采用前店后场的手工作坊模式进行经营[1]。邻近的280巷旧称“打石仔巷”,因位于此打石店旁得名[4]。
1948年后,两岸对立使他不能回到老家与看望原配陈澳与儿子张水枝,只能托人以汇款方式养家,甚至在西元1978年偷渡大陆探望妻儿。[5] 张木成个性纯朴老实,在台湾娶的妻子林月桃却好赌欠债,将他的店宅抵押。经济压力使他必须南北奔波到处接案子为稻梁谋,因而留下许多作品[6][1]。
具当年台湾指南宫的筹建人介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的三百多名石雕匠师中,三个师傅的手艺最佳。而张木成的功夫更是首屈一指,他承建完成的工程量,则占三分之二[3]。
后来打石店搬迁至同样有打石业的八里,约在1986年左右停止打石生意[4]。八里的打细石习艺系谱分为三种,其中一个就是张木成系统[2]。
1987年,八十多岁的张木成得知可以返乡探亲,兴奋过度,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坏死[3]。直到1991年开放探亲后方才返回,隔三年后,因气喘发作在故乡大儿子家离世。[1]。
2007年,原位于大稻埕的张协成石厂被台北市文化资产审查委员会录为台北市文化资产列表[3]。
石雕皇帝
西元1933年,张木成27岁时首次承包了澎湖马公城隍庙的石雕工程,开始独当一面,也结识一批来自澎湖西溪村的打石师傅群,如郑庆厚、郑庆云等人。更在此时,与参与此工程的大木工匠─谢自南结识。
西元1949年,台湾天后宫重建,庙身由宜兰师傅陈阿屘负责完成,石雕的部分则由张木成负责。西元1955年,台北龙山寺正殿重建,为刺激匠师充分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创造力和工艺水准,采用对场的形式进行,石雕对场的双方是张木成与蒋银墙。对此工程,张木成深感责任重大,他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大殿周边的一根石柱上同时雕刻两条龙,上下各团蜷一条,美其名为“天翻地覆”;在腾云驾雾的龙身罅隙间,又有很多的人物、战骑点缀其间,气势非凡。这对龙柱成了以惠安为代表的南派石雕艺术的经典作品之一,也让张木成声名大噪。
西元1965年,张木成收起店面生意,不再贩卖住家建筑构材,专心承包庙宇石雕工程为生。好友谢自南也经常引荐他作为搭配其设计庙宇的石雕匠师,或是向庙方推荐他的手艺,如西元1964年高雄市三凤宫、西元1971 年嘉义市地藏庵等。 西元 1967年澎湖白沙中屯村的永安宫,因之前的石雕匠师不愿意继续承包此庙宇之石雕工程,庙方紧急要求张木成前往澎湖帮忙收尾,在当地所招揽的石匠高保运、郑顺意、黄天煌、黄欲齐、王清等人,尔后,也成为张木成承包中南部的庙宇石雕工程时的主力匠班。
因其出神入化的创意、精湛绝伦的技法,张木成在台北民间有“石雕皇帝”的美誉。据当年台湾指南宫的筹建人表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约有300多名石雕匠师,唯有三人的功夫称得上“头手”,张木成即是其中之一。[5]
主要作品
- 台湾
参考来源
- 邱圣杰,《北台地区石匠张木成作品特色初论—以大台北地区庙宇为例》,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民国98年
- ↑ 1.0 1.1 1.2 1.3 研讨会文章张木成打石事业初探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 ↑ 2.0 2.1 打细石 奇岩打石歌
- ↑ 3.0 3.1 3.2 3.3 惠安石痴成台北“石雕皇帝”泉州网
- ↑ 4.0 4.1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张协成石厂
- ↑ 5.0 5.1 庙宇石雕大师“木成师”- 张木成 . 大稻埕纪行. 2016-03-28 [2019-07-28] (中文).
- ↑ 台湾历史辞典 - 十一画 - 张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