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庭瑤(1892年-1974年12月16日),安徽無為縣人,字月祥,祖上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父是鄉中的舉人,有大儒之名。
早年在安徽蕪湖皖江中學就讀。1912年畢業後,考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被編入第四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1]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出身。獲頒青天白日勳章。被稱為「裝甲兵之父」。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無為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2年自請退役,1974年於三軍總醫院逝世。
「裝甲兵之父」
中國裝甲兵、機械化部隊的鼻祖,中國坦克之父——徐庭瑤。
民國初年,剛剛步入成年的徐庭瑤預感到時局動蕩,必將發生戰亂,於是果斷投筆從戎,考入了保定軍校第三期,和白崇禧、張治中、蔡廷鍇、[黃紹竑]]等人成為同學。
從保定軍校畢業後,徐庭瑤曾在安徽地方軍閥倪嗣衝的部隊效力。但是,這些軍閥只知道搶地盤,根本不顧老百姓死活,徐庭瑤一氣之下辭官回家,當了一個教書匠。在家中呆了兩年,徐庭瑤受友人邀請南下廣州,加入了粵軍許崇智的部隊。這一年,徐庭瑤26歲。進入皖系軍閥後,徐庭瑤擔任見習排長,為安武軍出力。
徐庭瑤明白,軍閥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的志向是革命。於是,讓很快脫離軍閥,加入了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從此跟隨蔣介石一路東徵北伐。在抗戰過程中,徐庭瑤感覺到日本機械部隊恐怖的毀滅力量,他以石匣鎮之役遭遇倭賊多為機械化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之後。上書蔣介石,指出我軍舊式裝備過多,若不興以機械化,實不足以鞏固國防。
1933年,日軍佔領熱河,進犯長城,蔣介石迫於輿論壓力,急調徐庭瑤率領第十七軍北上馳援,徐庭瑤的部隊也成為當時長城附近唯一的國民黨中央軍。3月,日寇進攻古北口,徐庭瑤命令杜聿明率二十五師抗擊來犯日軍,杜聿明指揮所部與日軍血戰三天,斃傷日軍兩千多人,古北口抗戰是長城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這場戰役中,在這場戰鬥中,徐庭瑤親眼目睹十七軍官兵以血肉之軀抵抗武裝到牙齒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於是上書蔣介石要組建中國的機械化部隊,[2]裝甲兵之父徐庭瑤:第一個在中國提出機械化作戰
1934年,徐庭瑤率團赴歐美諸國考察軍事及機械化裝備之運用。在歐美,凡經意、德、俄、法、英、美等十一國訪問和學習,收穫甚多。回國後,徐庭瑤撰呈考察報告凡六十餘萬言。並籌辦交通兵、輜重兵、通信兵三校,負教育長重任,為中國陸軍培植骨幹。之後,庭瑤奉命立裝甲兵團與戰車營於南京方山,國軍機械化就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的。
在他的主持下創建了「陸軍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於此,徐也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
此後,他的裝甲部隊在第三戰區、遠徵緬甸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他十分低調
提到國民黨第五軍軍長,人們自然會想到杜聿明,但第五軍的締造者卻是這位來自安徽無為縣的徐庭瑤將軍。
在第五軍中,他帶出了一批赫赫有名的猛將—杜聿明,黃杰,鄭洞國,戴安瀾,廖耀湘,邱清泉等。最早組建培育了中國第一支被譽為「機械化」的部隊,不僅是軍政部的王牌部隊,還是「世界第五個裝甲師」。
這支王牌中,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有名的功勞。重創了日軍有著「鋼軍」之稱的第5師團步兵第21旅團,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獲得崑崙關大捷。
在入緬作戰中,抗擊四倍於己的日軍,殲敵三四千人,一戰成名。
崑崙關大捷
1939年下半年,日軍佔領廣西軍事要地崑崙關,妄圖切斷中國生死攸關的西南交通線。關鍵時刻,徐庭瑤臨危受命,出任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擔任北路軍指揮官。接到任務後,他立刻任命杜聿明第五軍的主攻部隊。這支軍隊是當時中國唯一的一支軍建制的機械化部隊,也是徐庭瑤苦心培育而成。此時,扼守在崑崙關的正是日寇最精銳的板桓第五師團所部號稱「鋼軍」的第十二旅團。徐庭瑤指揮第38路集團軍,歷經十數天血戰,終於一舉攻克崑崙關。
此役之中,他組建的機械化部隊在此次戰役中發揮了威力,火炮、戰車、坦克多兵種協同作戰,予敵人於重創,殲敵6000余人,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等也在此役中斃命,該旅團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這是中國抗戰期間攻堅戰取得的首次勝利。
1943年,經徐庭瑤謀劃,從機校選派800名官兵赴印度盟軍基地培訓。徐和中印緬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商定,在印度成立中美合作的坦克訓練班,中方名為「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度戰車訓練班」,美方名為「美軍駐印戰車學校」,中美聯合訓練戰車人員。結業後,新編的兩個戰車營,從印緬交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中打出來,在緬北戰場配合盟軍協同作戰,痛殲日軍,揚威異域。
經歷
國民革命軍第3師團長。
獨立第4師副師長第1師師長。
1932年5月參予國軍對蘇維埃區第四次圍剿(以鄂豫皖區為主)。
第十七軍軍長。這個軍本身就是為參加長城抗戰而組建起來的。下轄2師、和25師、83師:長城戰役。
第八軍團總指揮。 訓練總監部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機械化學校教育長。
新編第十一軍軍長。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裝甲兵司令。
東南軍政副長官。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
晚年
1949年,國民黨敗走台灣後,徐庭瑤作為蔣介石嫡系也隨之遠走,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1949年,被任命為陸軍裝甲兵司令授上將軍銜。
1974年,他在台北遺憾離世,享年82歲。[3]
儘管遠在異鄉,徐庭瑤卻一直心系家鄉。在晚年,他一直叮囑兒子一定要回到家鄉看一看,有需要幫忙的一定不要推辭。
大陸開放之後,1997年,徐庭瑤的兒子徐先濤、徐先匯和學生劉魁鬥共同發起了徐庭瑤獎(助)學金,主要是為了實現徐庭瑤先生一生教育為先的理念,特別是要對家鄉教育做番事情的遺願。
該基金每年對家鄉無為應屆高中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文、理科狀元進行獎勵,對考取大學、家庭困難的品學兼優的學子進行資助。
該項基金自1997年設立以來,已發放了20期,受獎學生80名,受助學生339名,獎助金額達97萬元,幫助了無數學子完成夢想。
鐵甲已遠去,但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卻永遠都是安徽無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