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撒拉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撒拉族

撒拉族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

起源和历史

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唐代时住在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13世纪取道撒马尔罕,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循化地区,与周围汉、藏、回、蒙古等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在元代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刻”、“沙刺簇”、“撒拉儿”等。

宗教信仰

撒拉族在由来的传说中就是有关于古兰经,所以撒拉族一直都是信仰者伊斯兰教。对于伊斯兰教来说,古兰经是非常重要的,是穆罕默德亲手抄写的,对于信仰者来说是珍贵的。

服饰特点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颜色鲜艳明快,富有民族特色。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2008年6月14日,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略为宽短,长衣较为狭窄。冬天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织稿子,脚着布鞋或用牛皮制成的“洛提”(撒拉语,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鞋,里面装草取暖)。妇女喜欢色泽傃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饰。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

建筑特点

典型的撒拉族民居 , 夯土打的院墙保留着中亚西亚风格 , 房屋土木结构 , 但坐北朝南的正房又融入汉族庭院建筑风格 , 房檐门窗大都是精美细巧的雕花 , 刷一层清漆显得素朴美观。会有篱笆以及墙来混合,是一种结合,有着墙倒楼不倒的特点。很多撒拉族人都是以三合院式为主,很多都是都是上下两层,上层多为客房。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传统节日

1、撒拉族人称开斋节为“肉孜艾依提”,人们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份,斋戒一月后,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即行开斋过节。节前,打扫庭院,准备吃点。节日早晨、洗礼盛装、成年男子到坟地诵经祈祷,回来,同众人结队赴“卡尔”(较高的宽旷地)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

2、古尔邦节,意为“宰牲节”或“牺牲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举行。相比之下,撒拉族人尤其重视古尔邦节。届时,须沐浴盛装,举着绿色长杆旗,在阿訇带领下,结队赴向“海卡尔”举行会礼,听阿訇讲经。礼毕散场,即赴坟地诵经祈祷。

3、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相传也是穆圣的逝世日。事先各教筹集钱宰牛、煮麦仁饭、炸油香;届时,举行会礼,由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此外,在斋月的第十二天,妇女还要过“发图买节”,纪念穆圣的女儿。。届时,要煮麦仁饭、炸馓子,以示纪念。[3]

饮食文化

多饮奶茶,食手抓肉,烹调之法仍带中亚色彩是撒拉人早期的饮食特点。后来,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以面食为主。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4]

相关视频

撒拉舞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