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青年》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原名《青年雜誌》,1916年9月,改名為《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1915年創刊以來,高舉「民主」、「科學」做為旗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1]。
一份創刊於上海的綜合型文化月刊,其影響力延續了一個世紀,成為一座文化坐標。它所倡導的文學革命,所開啟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徹底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推動着時代巨變的步伐。
簡要經歷
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由陳獨秀創刊於上海,這是一份綜合性文化月刊,每號約100頁,六號為一卷。後因與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上海青年雜誌》同名而改名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終刊。
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社告中言明「本刊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
10月1日,陳獨秀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新青年》從第4卷第一號(1918年1月)起實行改版,改為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帶動其它刊物形成了一個提倡白話文運動。十月革命後,《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 成為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2]。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發表了一篇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3]。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號陳獨秀發表文章答顧克剛關於政治思想問題。
第四捲起改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刊登新體詩。
1919年1月15日,陳獨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上發表。
該年下半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達130餘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編輯部移到上海編印。從1920年9月的8卷一號起,成為中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它與當時秘密編輯發行的《共產黨》月刊互相配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理論上正式的準備。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後期的《新青年》介紹了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經驗。
出版概況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群益書社應允發行由陳主編的《青年雜誌》。
陳獨秀:敬告青年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李大釗:《青春》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在美留學期間的胡適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
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4]。
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倡導青年要有個性
1916年1月15日,陳獨秀在青年雜誌1卷5號發表一九一六年一文,號召國人從頭懺悔,改過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國家,以新社會,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時批駁了綱常名教,號召青年為三個目標而奮鬥: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從事國民運動,匆囿於黨派運動。
《青年雜誌》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陳獨秀著文駁斥康有為"定孔教為國教"論
10月1日,陳獨秀針對康有為一意要把孔教訂為國教的論調,在《新青年》二卷二號上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關係,說「別尊卑、重階級、事天尊君」這些孔教思想,正為歷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為國教,不但違反思想自由之原則,而且違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則。他認為民主國之祀孔,正如主張專制國祀華盛頓、盧梭一樣的荒誕不經。
1917年初﹐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編輯部也隨之從上海移至北京。
毛澤東論說體育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發表了一篇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文章首先對體育的涵義作了科學的解釋:「體育者,人類自養其身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他指出:知識和道德誠然可貴,但身體也很重要。身體猶如「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無體是無德智也」。他強調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課程,對學生只能起到「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的嚴重危害作用。「體育於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
陳獨秀著文答顧克剛
7月4日,《新青年》三卷五號陳獨秀發表文章答顧克剛關於政治思想問題:「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若夫博學而不能致用,漠視實際生活上之冷血動物,乃中國舊式之書生,非二十世紀之新青年也」。
陳獨秀召開編輯部會議改組《新青年》
1918年1月﹐陳獨秀召集《新青年》編輯部會議。宣布「本自第四卷第一號起,投稿章程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公同擔任」;「採取集議制度,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胡適、沈尹默參加編輯部。從7月開始,《新青年》採取輪流編輯辦法,陳獨秀負總責。
編輯部改組擴大﹐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參與編輯工作﹐曾一度實行輪流編輯的辦法,適應形勢的需要。
12月﹐《新青年》同人又創辦報紙形式的周刊《每周評論》。
陳獨秀駁斥康有為
3月15日,陳獨秀在新青年2卷7號上發表駁康有為共和平議。駁斥康有為關於「中國不宜民主共和,而宜虛君共和」的種種論點,指出:「共和建設之初,所以艱難不易現實,往往復反專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會之惰力,阻礙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反動所至,往往視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勢也。然此反動時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滅,勝利之冠,終加諸改革者之頭上」。
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4月18日,因倡導文學革命而倍受攻擊的胡適再次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他在文章中說:我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的國語。
中國二千年何以沒有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學?」這都因為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學都是用已經死了的語言文字做的。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所以我以為我們提倡新文學的人,盡可努力去做白話的文學,儘量採用《水滸》、《紅樓夢》的白話;不夠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話來補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來補助。這樣做去,決不用愁沒有標準白話。中國將來的新文學用的白話,就是將來中國的標準國語。造中國將來白話文學的人,就是制定標準國語的人。
他又說,創造新文學的次序,約有三步:工具,方法,創造。我們的工具就是白話。應該趕緊籌備這個萬不可少的工具。
方法一是,多讀模範的白話文學。
方法二是,用白話做各種文學。有志造新文學的人,都該發誓不用文言作文:無論通信,作詩,譯書,做筆記,做報館文章,編學堂講義,替死人作墓誌,替活人上條陳,都用白話來做。
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
1919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釗的演說《庶民的勝利》一文。李大釗針對當時各帝國主義國家和北洋軍閥政府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指出:「這回戰勝的,不是聯合國的武力,是全世界人類的新精神。不是為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們慶祝,不是為那一國或那一國的一部分人慶祝,是為全世界的庶民」。我們慶祝,不是為那一或那國的部分人慶祝,是為全世界的庶民慶祝。不是為打敗德國人慶祝,是為打敗世界的帝國主義慶祝。這回大戰,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社會的。政治的結果,是「大.......主義」失敗,民主主義戰勝。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原來這回戰爭的真因,乃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民主主義勞工主義既然占了勝利,今後世界人人都成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們對於這等世界的新潮流,應該有幾個覺悟:
第一、須知一個新命的誕生,必經一番苦痛,必昌許多危險。有了母親誕孕的勞苦痛楚,才能有兒子的生命。這新紀元的創造,也是一樣的艱難。這等艱難,是進化途中所必須經過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
第二、須知這種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們應該準備怎麼能適應這個潮流,不可抵抗這個潮流。人類的歷史,是共同心理表現的記錄。一個人心的變動是全世界人心變動的徵兆。一個事件的發生,是世界風雲發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國革命,是十九世紀中各國革命的先聲。一九一九年的俄國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
第三、須知此次平和會議中,斷不許持「大........主義」的陰謀政治家在那裡發言,斷不許有帶「大........主義」臭味,或伏「大.......主義」根蒂的條件成立。即或有之,那種人的提議和那條件,斷歸無效。這場會議,恐怕必須有主張公道破除國界的人士占列席的多數,才開得成。
第四、須知今後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我們應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工人的機會,不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強盜的機會。凡是不做工吃乾飯的人,都是強盜。我們中國人貪惰性成,不是強盜,便是乞丐,總是希圖自己不作工,搶人家的飯吃,討人家的飯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廠,有工大家作,有飯大家吃的時候,如何能有我們這樣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照此說來,我們要想在世界上當一個庶民,應該在世界上當一個工人。
女性解放的宣言
9月1日,《新青年》第九卷第五號上發表《中華女界聯合會改造宣言》。《宣言》指出:「最近這解放的福音吹到東方來,就是被陰陽尊卑的孔教壓迫而失了精神上呼吸的中華女子,也得着一點新鮮空氣,想抬起頭來發出一點微聲要求解敵,是我們人類可以樂觀的地方。糾合我們中華要求解放的女子,使我們要求的聲音一一天強大起來,這正是我們中華女界聯合會的責任」。《宣言》共分10條,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學校上學,與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及從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動的權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不久雜誌社遷到廣州繼續出版。同年9月,陳獨秀由廣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也隨之遷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又查抄《新青年》編輯部,拘押了陳獨秀等人,後經馬林、孫中山等營救,陳獨秀等人被保釋。《新青年》一度停頓。
中國首次大規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號「勞動節紀念號」出版。發表蔡元培「勞工神聖」的題詞、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題詞和李大釗的《「五一」運動史》、陳獨秀的《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等文章。同時,還登載了《旅法華工工會簡章》及唐山、山西、長江等地的勞動狀況調查。
1920年9月,第8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一度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陳獨秀主編。8卷1期起﹐被迫遷回上海印行﹐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小組的機關刊物。
《新青年》第一次在進步的中國思想界自覺地舉起了民主和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大旗幟﹐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青年的職志,要予中國勞動平民以知識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羅針。《新青年》季刊是繼《新青年》月刊出版的由翟秋白譯的《國際歌》的中文歌詞,首次在這個刊物上發表。
1925年4月《新青年》介紹了蔣光赤的一本謳歌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旅俄詩集《新夢》是現代中國文學界的「一個響雷、一盞明燈」次年《新夢》又由新青年社作第三次印刷發行,改為橫排本。4期後停出。4月,刊物改為不定期刊﹐共出5期。
1926年7月最後停辦
《新青年》刊行於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末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它以激進的態度﹐投入了五四運動前後反對封建文化思想和傳統的革命潮流﹐成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重要陣地。
《新青年》創刊號發表具有發刊詞性質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隸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六項希望﹐已經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學」兩大思想為武器反對封建思想主張的萌芽。
曾刊載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李大釗的論文《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主義的勝利》,陳獨秀的論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的覺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青年》成為當時第一個全部用白話文宣傳新思潮的刊物。1918年,魯迅的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的《狂人日記》﹐充滿了對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傳統的批判精神。這篇小說和以後發表的《孔乙己》﹑《藥》﹑《風波》等的出現﹐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標誌《新青年》提倡的文學革命已經突破了單純理論的倡導而走上了創作實踐的道路。此後在《新青年》上發表新詩的還有李大釗﹑陳獨秀﹑魯迅﹑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沈兼士﹑沈玄廬﹑汪靜之﹑陳衡哲﹑陳建雷等人。發表小說的除魯迅之外﹐還有陳衡哲。《新青年》進行過關於舊劇問題的討論﹐並發表了最早的話劇創作《終身大事》(胡適作)。刊物還開闢「隨感錄」一欄﹐專門刊登時評及針砭舊思想舊文化的短文隨筆﹐魯迅在這裡發表了許多短文﹐成為雜文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的濫觴。
思想傾向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雜誌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1918年以後﹐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5卷5號上發表了《Bolshevlsm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5]﹐較早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
1920年9月8卷1號起﹐《新青年》遷至上海。
於1922年 7月﹐出至9卷6號停刊。以後復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創刊辭
由陳獨秀撰寫,帶有綱領性的政論。他針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隸的;②進步的而非保守的;③進取的而非退隱的;④世界的而非鎖國的;⑤實利的而非虛文的;⑥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提倡的科學內容包括了科學和民主[6]。
時代影響
《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許多高級共產黨員(如毛澤東)都受到過《新青年》的影響。
《新青年》雜誌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橋樑作用。
《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更新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走自己的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7]。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號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推廣白話文,以打破舊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動文學改革為目標。
1918年5月15日4卷5號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10月5卷5號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等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號陳獨秀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提出「本志同志本來無罪,只因擁護那德謨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學)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大罪的。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第一次將科學與民主稱為「賽先生」與「德先生」[8]。
歷史地位
《新青年》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雜誌,是舊中國時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啟蒙刊物,也是中國最早介紹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刊物。凝聚了當時中國一大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如魯迅、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稱是一代大師的群英會。可以說,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響力可與《新青年》堪比,即使時至今日,當今的許多青年依然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力量。本書為去年上市的國內第一部簡體橫排版《新青年》雜誌全集的精選本,同時還保留了全集中各卷各號的總目錄索引,以方便讀者查詢。為使讀者一窺《新青年》原貌,精選本也附了《新青年》原稿,以供讀者對照欣賞。
視頻
《新青年》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陳獨秀:《新青年》宣言,語文資源網
- ↑ 《新青年》:五四運動的號角,梅州網, 2019-05-07 10:20
- ↑ 《體育之研究》,好奇心研究所
- ↑ 做新時代的新青年——讀《敬告青年》有感,中國民生網 ,2018-05-04 15:24
- ↑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背後的故事:預示一個偉大政黨即將誕生,搜狐網,澎湃新聞,2017-11-27 15:36
- ↑ 陳獨秀:《新青年》創刊詞,騰訊網
- ↑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對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啟示,2016-04-12,人民網
- ↑ 百年五四:「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精神建構,中國作家網,劉勇 張悅 2017年05月03日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