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校园民歌 | |
---|---|
艺人或艺术家 | |
国籍 | 中国 |
演奏乐器 | 吉他 - 钢琴 - 钢弦吉他 - 口琴 - 鼓 - 小提琴 |
校园民歌,就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民谣”、“校园歌曲”、“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
目录
概述
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是台湾在1970年代发展出来的流行音乐风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乐为台湾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主流。但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逊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1978年中美断交后,激发了国内青年人面对自我文化觉醒,因而触发台湾青年学子不再高唱西洋音乐,转向「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并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号,被称为「民歌运动」,在艺文界的参与以及电器业者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广下,造就了校园民歌的诞生。
校园民歌为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在1980至90年代起飞奠定了基础,其参与者有不少在日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要角。
起源与发展
民歌採集运动
1940年代,音乐人许石开始进行民歌採集的工作。[1]学术界的「民歌採集运动」始于1964年,由许常惠与史惟亮共同倡导。他们对台湾全省的田野民俗音乐(包括原住民音乐及汉民族传统音乐)作了全面性的调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台湾山地与平地原住民歌谣。此活动发掘了多位民间艺人,包括演唱民歌的陈达。[2]。
1968年台东救国团成立「知本野营队」,营队老师到各部落採谱填上中文词作为团康歌。这些来自原住民部落的歌曲,透过救国团活动逐渐风靡全台。[3]
词曲创作风气
1971年由洪小乔主持的音乐节目《金曲奖》(由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公司音乐出版部合作製播,由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鼓励优良歌曲创作。其源起在于当时台湾的电器业品牌的较劲,其中较为弱势的歌林电器有意多角化经营,于是成立了唱片部门,欲由音乐事业带动其家电事业,当时中视製作人顾英德会同东方广告递了一个电视歌唱节目企画案给歌林唱片,于是开启了「金曲奖」节目。[4]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学校社团及救国团营队活动中,已可见到学生创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据称创作于1967年;由当时就读台大中文系的吴统雄和山野服务的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偶然〉据称创作于1973年[5] [6];这一类小歌的作者又包括有创作〈盼〉的周兴立,其创作据称始于1972年,当时他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7]这些学生创作歌曲连同各地民谣被编成方便携带的小歌本,使用于学生的团康活动,在民歌运动开展之前已经在校园中传唱。[8]
另外,透过学校社团及传播媒体发表歌曲的例子还有当时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的叶佳修在1974年写下的处女作〈流浪者的独白〉,透过吉他社联谊的场合被广播人凌晨听到后引介到「平安夜」广播节目发表。[9]这些早期校园创作歌曲在日后校园民歌兴起及商业化的潮流中陆续被灌录成唱片。
「现代民歌」与「淡江事件」
1974年,当时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获得余光中的欣赏与鼓励。1975年,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发表八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创作曲,并且由洪建全基金会策画出版了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被视为是台湾现代民歌发展的开始。洪建全基金会是由电器业者台湾松下以创办人洪建全为名而成立的,继歌林电器之后电器业者持续发挥对音乐艺文界的影响力。[4]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一场民歌演唱会上,淡江大学数学系肄业的李双泽在台上抛掉可乐瓶(但当时的主持人陶晓清表示当晚李双泽并没有抛掉可乐瓶,「那只是后人增添的神话」),拿起吉他开始唱起台湾民谣〈补破网〉和爱国歌曲〈国父纪念歌〉,史称「淡江事件」,随后李双泽改写陈秀喜诗作创作了〈美丽岛〉、改写了蒋勳诗作创作了〈少年中国〉等歌曲,揭开「民歌运动」的序幕。淡江大学的民歌运动推动者如李双泽与杨祖珺等人,也受到当时在淡江大学授课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运动的老师王津平的影响;王津平也是《夏潮》等杂志的编辑者。[10]有别于杨弦与余光中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这一派被称为「淡江夏潮路线」,具有左翼的意识。[11]
广播人陶晓清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一个发表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朱介英、吴统雄、吴楚楚、杨祖珺、韩正皓、胡德夫、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大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陶晓清因此也被视为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
民歌创作比赛与商业化的校园民歌
1977年,来自日本的电器业者新力牌用「新格唱片」作为副品牌投入音乐市场,推出「金韵奖」[4],1978年海山唱片创办「民谣风」;这两项民歌创作比赛以及比赛合辑的出版,将民歌带向商业化。很多民歌时期著名的歌手与创作者都经历过上述的比赛:由「金韵奖」比赛出身的民歌手有陈明韶、包美圣、黄大城、李建复、王海玲等人;叶佳修、蔡琴是「民谣风」的代表人物;齐豫、苏来则是跨越两个阵营。王梦麟、杨祖珺、赵树海等人也搭上这一波比赛出辑的风潮,进入唱片市场。银霞、潘安邦、陈淑桦、刘蓝溪等具清新风格的流行歌手也以民歌曲风推出专辑。[12]
这一时期其他唱片公司也陆续加入,如环球唱片在1979年推出《现代歌谣》合辑,四海唱片于1980年推出「新民风」系列并且帮「天水乐集」发行唱片,乡城唱片在1980年推出《乡城组曲》,歌林唱片在1981年推出《新金曲奖》合辑,亚洲唱片1984年在高雄举办「第一届高雄新人奖创作歌谣比赛」并推出合辑。于1980年创立的滚石唱片,推出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等人的民歌专辑,后来在1982年发行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专辑,开启了国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滚石唱片的吴楚楚与彭国华后来组成了飞碟唱片,推动了民歌之后新一波的国语流行音乐。
儘管国语流行歌曲变化更迭,1984年开始的《大学城》(由天鼎传播公司製播,由台湾电视公司播出)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直到1993年共举办了十届,延续了校园民歌的风潮。「大学城」出身的歌手有张清芳、江明学等人。此外还有民歌餐厅举办的比赛如木船民谣歌唱大赛,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持续为喜欢唱歌创作的青年提供舞台。
商业化校园民歌前期的代表作品是〈龙的传人〉,作者为侯德健,首唱者为李建复。后期的代表作品是〈动不动就说爱我〉作者为林秋离和熊美玲,演唱者为芝麻龙眼。
发展进程
初期发展
最早的校园歌曲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能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歌曲的雏形便出现了。这首歌曲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爱。明治维新期间,攻打德川幕府的战役,政府军的战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冲上火线。此后,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歌曲热在日本走向低潮。
中期发展
70代中期,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如果说日本的校园歌曲是校园歌曲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台湾则是校园歌曲真正成型的诞生地,并将校园歌曲推向了辉煌。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歌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歌曲成名地,谈到校园歌曲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歌曲。
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歌曲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
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歌曲高潮渐渐低落。
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1979年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内地将台湾的校园歌曲《橄榄树》、《踏浪》、《我们情诗》等一大批歌曲介绍到内地听众,受到人们的欢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浅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1980年朱逢博还率先演唱内地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拉开了大陆校园歌曲的帷幕。
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歌曲有了自己的名字。制作人黄小茂写道:“这盘专辑中的歌,都是曾经是校门里的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人自己写的。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们,生命无偿,而年轻美丽,它生于年轻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轻的心灵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
在这盒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歌曲,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现代民谣
校园歌曲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栽。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当我们回首青春的时候,所有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迷惘的片段扑面而来,就像我们静静坐在窗前准备用一生去记忆的一道风景。而当它随风而逝时,除了美丽,谁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每一种色彩,谁能把它讲述得像那个瞬间一样真实。校园歌曲只是人们有意识的给定的一个名字。其实校园歌曲的土壤永远在那些心怀无限梦想的校园里。
作为沃石唱片推出的“大象青春系列”民谣EP中的代表作之一,由大星担任词曲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恋爱的消息》正式发行,让人在动听的旋律中回忆青春的情愫。
“风在传递恋爱的消息,指引我们相互靠近,终于相遇在思念的季节里;咖啡香气包围我和你,一起唱歌一起呼吸,每分每秒都不愿意分离……”画面感十足的歌词,让每一个有青春故事的人都有所共鸣。《恋爱的消息》在旋律进行中把故事的节奏融入其中,由缓到急,那段过往青春跟随着旋律进行开始在眼前浮现。曾经的山盟海誓,一生一世,都变成了此刻一个又一个的七彩音符。一起去过的咖啡厅,一起走过的校园操场,还有那夕阳西下不舍离去的青青草坡,如今都只能用一段五线谱去回忆。
从1994年高中的时候开始,大星便喜爱上了校园民谣,之后虽考入了工科大学,但毕业后做了娱乐记者,2005年开始从事文化产业,而大星一直梦想着做属于自己的音乐。据悉,《恋爱的消息》与之前发行的另外三首大星演唱的歌曲《云里》、《那年秋天》、《时光流转》一起,将作为“大象青春系列”的开篇,抛砖引玉,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民谣歌手融入进来,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吟唱心里面的感动和珍惜。
民歌的定义与争议
学术界与现代民歌的论战
「民歌」的定义及正名自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面市已来即引发「严肃音乐论述」以及「现代民歌」的两派论战。[13]比如当时在《中央日报》就曾有标题为〈『民歌』」不是这样〉的短文,批评《中国现代民歌集》裡的九首歌曲被称作民歌是「名不符实」。许常惠也曾在1978年具体提出对「民歌」的严谨定义:
- 民歌不是个人,是大众一起创造的。
- 民歌因不同的地方与时间,而其演唱方式与歌词会有改变。
- 它的传授方式是口头的。
- 它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14]
民歌定义的分歧
除却上述学术界的异议,已知在参与「民歌」的演唱者及创作者中,对于民歌的定义至少有三种说法:
- 日常生活之歌。提出者包括:余光中、陶晓清、潘安邦等。
- 与诗文化结合的歌。提出者包括:杨弦、洪小乔等。
- 与群众结合的行动之歌。代表人物包括:杨祖珺、胡德夫。[15]
「校园歌曲」、「校园小品」
有部分民歌创作者不认同「民歌」这个名称。比如邱晨认为:「『我们来创造民歌』是某主持人、某诗人刻意诠释的音乐史。真正的『民歌』须经过时代的考验,所以那些歌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校园小品』。」[16]包括蒋勳等人也曾表示应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类歌曲。[14]在中国大陆早期即使用「校园歌曲」来称呼校园民歌[17],有时则可以见到交替使用「校园歌曲」与「校园民歌」的情况。[18]
校园民歌的派别
「中国现代民歌」与「淡江、《夏潮》路线」
杨祖珺曾在其著作《玫瑰盛开 杨祖珺十五年来时路》中表示,由于余光中心态上残存老一代的心结,李双泽等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反省年轻一代的处境,她将李双泽创作〈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年份视为「唱自己的歌」运动元年,并不承认杨弦与余光中那一支的历史地位。论者认为杨祖珺的想法与1977年展开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与左翼人士的对立有关。由于主张民歌的左派精神,《夏潮》的王津平、蒋勳等人并不认同新格唱片、海山唱片将校园民歌商业化的发展。[19]
「新格派」与「海山派」
在商业化的校园民歌中,由于比赛背后有不同唱片公司,又有「新格派」与「海山派」的区别。就「海山派」「民谣风」的代表人物叶佳修的看法,金韵奖比较华丽,走俊男美女、精緻包装路线;民谣风则是比较特殊的团体,参与者比较自然、比较接地气,不拘于形式。[20]两家唱片公司的背景具体的差别在于,新格唱片是日系电器业者新力牌为投入音乐市场而新成立的副品牌,海山唱片则是翻录黄梅调电影歌曲製造黑胶唱片起家的本土唱片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拓展东南亚市场并网罗作曲及作词家,曾创造出〈苦酒满杯〉等大量经典畅销国语流行歌曲。[4][21][22] 「金韵奖」製作人姚厚笙有製作过流行歌曲的资历;「民谣风」比赛及合辑的製作人林伯宜却是台大化工系毕业刚退伍的唱片界新人,大学期间曾担任救国团队辅[23]。
姚厚笙鼓励李泰祥以西洋音乐的曲调与演奏方法在新格唱片推出《乡土.民谣》系列演奏专辑,带领李泰祥进入主流唱片市场;他也启用如陈扬、张弘毅、马水龙等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年轻人做幕后製作。[24]海山唱片民谣风合辑以外的民歌唱片则是由锺光荣和桂鸣玉製作,製作的风格和民谣风比赛合辑有所差异。海山唱片延续歌曲结合电影的旧有模式推出具有校园风的电影歌曲,如〈梦的衣裳〉、〈聚散两依依〉等琼瑶电影歌曲,许多是来自左宏元等资深流行歌曲创作者的作品,海山派创作歌手叶佳修也参与过《又见春天》等电影歌曲的创作。
「民谣风」比赛出身的民歌手如蔡琴、叶佳修与「新格派」民歌手会一起到大专院校演唱,但「新格派」有人数上的优势,使得蔡琴时常感到格格不入。[25] 海山唱片流行歌手出身的民歌曲风歌手,如潘安邦,与「新格派」民歌手更是互不相熟。[26]
风格
特质
民歌的特质是歌词通俗而真挚,曲调优美而朴质、节奏明朗而生动,结构简短而自然,使人听了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歌谣具深刻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的光明面及纯正价值观。
精神
民歌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民族命运和遭遇,甚至藉著民谣,可加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其功效无可限量台湾民歌,充分表现出先民的奋斗、进取、乐观开朗的精神。
题材
在台湾各地流传的民歌,包罗万象,例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道德教化、农耕渔牧、家庭伦理、男女情爱 ( 例如由芝麻龙眼所演唱的动不动就说爱我一曲 ) ……等,都是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文化资产
民歌是人民的心灵寄託。 由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了解该民族文化内涵,及该民族的心声。
民歌运动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气味,包括中国景物怀咏、古典文学意识等等。 初期有洪小乔、李双泽、叶佳修、苏来、李建复、黄大城、刘蓝溪、邰肇玫、包美圣、施碧梧、金智娟、齐豫、陈明韶、赵树海等歌手及后期的、潘越云、郑怡、芝麻龙眼、郑丽丝、费玉清、潘安邦、刘文正、林佳蓉 (台湾)、黄韵玲、许景淳、施孝荣、王梦麟、银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团、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词者则有靳铁章、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周兴立、许翰君、陈云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人心鼓动,在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与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 、蒋勳等人的作品,而随著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李寿全的作品的流传,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特色
校园民谣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裁。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当我们回首青春的时候,所有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迷惘的片段扑面而来,就像我们静静坐在窗前准备用一生去记忆的一道风景。而当它随风而逝时,除了美丽,谁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每一种色彩,谁能把它讲述得像那个瞬间一样真实。校园民谣只是人们有意识的给定的一个名字。其实校园民谣的土壤永远在那些心怀无限梦想的校园里。
这些音乐很多是已经离开校园的人唱给还在校园的人听的,歌声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想起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被音乐感动,在音乐中成长,校园的记忆是永远难忘的,永远!
在那片枫树林里,那一束开败百合花,远望着那一条泥泞的小路,还有破旧的矮房,弹吉他的是谁?吹着口琴的又是谁?是谁,在风雨中等待?等待着那个心爱的人。湖光塔影的流光里,隐藏着多少暗语?白衣飘飘的女子,拉着油光的提琴,草坪上的歌声唱着动人的旋律,还有不太纯熟的吉他单音和断断续续的和弦,以及略带沙哑的嗓门唱着《同桌的你》。幽静的小路上依然有恋人相伴,通往教室的走廊上依然有散落的信片,躲在墙角的文科生为何而哭泣……成了沉浸在心底的又一次叹息。校园民谣,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与秘密,却是永恒的、不忘的初始……
以下是经典的一些校园民谣:
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校园的小路、梦驼铃、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青春纪念册、一生有你、朋友、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一无所有、深呼吸、恋曲1990、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让泪化作相思雨、班长、今天我们要走了、最美……
语言
多数校园民歌使用国语歌词。台语歌曲较为知名的有收录在新格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中由简上仁创作并演唱的〈正月调〉,以及木吉他合唱团专辑中的〈拼宵夜〉。海山唱片民谣风系列中,《民谣风》专辑收录有简上仁创作的〈故乡恋歌〉,由广播人李季准演唱。林诗达个人专辑中收录有两首由李临秋作词、林诗达作曲的台语歌曲,叶佳修第二张专辑中也有一首台语创作歌曲。
后续与传承
台湾民歌运动转变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 社会商业化、现代化的进展
此趋势使「校园民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开始改变,唱片业者以获利为导向,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单薄的技术水平和朴素的形式变得难以与时代和市场趋势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资本的商业行销手法包装流行歌手倾销市场。商业化趋势也使大学校园早期的社会文艺孤岛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谓「校园」民歌的最后基地--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也不复存在,甚至台湾本土化运动也无法接收「校园民歌」退潮后的校园市场,而必须从新兴的小众场域(pub、社运活动、地方政府举办的音乐节活动等)出发,抵抗商业化与市场或的衝击。1982年金韵奖停办,海山唱片结束营业,预示了校园民歌运动没落的命运。1990年代以后,以林强、陈明章、陈昇等人为代表的台湾新歌谣曾一度在市场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偶像生产模式潮流所淹没。
- 民歌作者与演唱者的星散与精神传承
基于前述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的生涯规划,校园民歌运动的主要人物、歌手毕业后出国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断层,音乐风格后继无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齐豫、罗大佑等转赴香港与大陆发展,少数歌手与作者投入新的商业化音乐和综艺事业,担任主持、选秀评审(如黄韵玲)的工作。多数人则完全终止创作和演出,转入广播界(如郑怡、芝麻龙眼中的芝麻陈艾玲)、宗教媒体(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销声匿迹,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时代遂全面结束。时至今日,「校园民歌」成为台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怀旧的象徵,并留存于KTV与怀旧的音像製品市场中。
不同于台湾因环境氛围改变,产生新的音乐潮流,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台湾的「校园民歌」仍受到广泛欢迎。受到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新加坡在1982年左右也兴起创作「新谣」的风潮。[27]「校园民歌」与部份演唱者于1980年代中后加入中国大陆市场,对其华语歌曲的发展也留下深刻影响。如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亦掀起了对台湾的「校园民歌热」,同时也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派。除此之外,中视2009年八点档连续剧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裡亦使用校园民歌作为配乐。
2015年适逢台湾民歌四十年,李建复担任「民歌40」演唱会的召集人、导演马宜中、「惊喜合唱」以民歌为主题选择在见证台湾成长交通史的板桥车站再次快闪演出,除了在现场令许多游客叫好,同时在网路上也引起广大迴响。影片在YouTube网路影片平台播放点阅至今已达700万人次。[28]
民歌是台湾当时文化界的知识份子和音乐前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质朴优美的台湾民歌,是时代背景的影子,反映出台湾人开拓生活天地的奋斗史,它潜藏著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它是民俗文学之瑰宝,保存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与台湾永恆的文化资产。台湾民歌其词意贴切,旋律又优美动人,人人应予维护并加以发扬,我们应保持先民所传下来良好的艺术文化,多从事思维和创造活动,使民间的艺术创造力重现生机;并珍惜传统的艺术文化。
分类例举
历史上台湾「校园民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怀古与历史
龙的传人(李建复演唱)、唐山子民(黄大城演唱)、中华之爱(施孝荣演唱)、古月照今晨(文章演唱)、易水寒(施孝荣演唱)、古国今昔(王梦麟演唱)、侠客(施孝荣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费玉清演唱)、梦驼铃(费玉清演唱)、变色的长城(费玉清演唱)、中华民国颂(费玉清演唱)、赤壁赋(施孝荣演唱,陈云山词)
- 乡愁
乡愁四韵(余光中作品)、归去来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复演唱)、归人沙城(施孝荣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芦歌(李建复演唱)
- 中国诗词(含新诗)
钗头凤(包美圣演唱,宋陆游词)、雨霖铃(包美圣演唱,宋朝柳永词)、秘摩崖月夜(包美圣演唱,胡适新诗)、雪花的快乐(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诗)、再别康桥(范广惠演唱,徐志摩新诗)、浮生千山路(潘越云演唱,陈幸蕙集诗词)、歌(罗大佑演唱,徐志摩译自英国女诗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短诗)。
- 文化经验
庙会(王梦麟演唱)、月琴(郑怡演唱)、今山古道(黄大城演唱)、乡间小路(齐豫演唱)、晚霞满渔船(胡立武演唱)、夏之旅(蔡幸娟演唱)
- 台湾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赵树海、王梦麟、黄大城演唱)、酒干倘卖无(苏芮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演唱)、乡居记趣(叶佳修演唱)、正月调(简上仁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流浪、告别与回归
橄榄树(李泰祥作品,齐豫演唱)、浮云游子(陈明韶演唱)、旷野寄情(李建复演唱)、就要挥别(杨芳仪、徐晓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演唱)、告别忧伤(蔡蓝钦演唱)、戏雪(张艾嘉演唱)、爱之旅(洪小乔演唱)
- 遗忘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演唱,被用为香港电影无间道主题曲)、微风往事(郑怡演唱)、忘川(李建复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
- 童年童稚
往事(陈秋霞作品、陈秋霞演唱)、捉泥鳅(侯德建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老师斯卡也答(杨芳仪演唱)、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
- 自然咏歎与怀想
兰花草(银霞演唱)、渔唱(黄大城演唱)、秋蝉(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海裡来的沙(芝麻龙眼演唱) 、小贝壳(邰肇玫演唱)、小草(王梦麟演唱)、听泉(杨芳仪、徐晓菁合唱)、守住这一片阳光(林佳蓉、许淑绢演唱)、七月凉山、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蜗牛与黄鹂鸟(银霞演唱)、夕阳伴我归(陈淑桦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郑怡演唱)
- 爱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银霞演唱)、小秘密(银霞演唱)、风告诉我(陈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邰肇玫演唱)、动不动就说爱我 (芝麻龙眼演唱)、神话(罗吉镇、李碧华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梦麟演唱)、拜访春天(施孝荣演唱)、小茉莉(包美圣演唱)、忘了我是谁(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梦麟演唱)、离开你走近你(王梦麟演唱)、风中的早晨(王新莲马宜中演唱)、生命中的阳光(木吉他合唱团)、欢颜、走在雨中(齐豫演唱)、阳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著阳光守著你、天天天蓝(潘越云演唱)、读你、恰似你的温柔(蔡琴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云演唱)、梦的衣裳(李碧华演唱)、请拥抱我(郑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爱过(周秉钧、杨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想你(芝麻龙眼演唱)、春风. 我依然恋你如昔(王瑞瑜演唱)、散场电影 (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 友情、亲情、救国团团康歌曲
看我听我(包美圣演唱)、歌声满行囊(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神采飞扬(涂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圣演唱)、那一盆火(包美圣演唱)、欢乐假期(王梦麟演唱)、爱的真谛、踏著夕阳归去(叶家修原唱)
- 励志、和平
小草(王梦麟演唱)、梦田(齐豫、潘越云演唱)、祈祷(翁倩玉演唱)
相关学术研究与史料举隅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书籍篇章及期刊论文不收入)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刘玉林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节目纪念册。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陶晓清统筹, 杨嘉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专书。台北:大块文化。
- 蔡明振,2004,「时代乐府」:民国六○年代(七○年代)校园民歌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刘季云,1996,论校园民歌之发展:从民歌运动到文化工业。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马世芳主编,1995,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陶晓清总监。台北:滚石文化。
- 苗延威,1991,乡愁四韵: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社会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余光中诗、杨弦曲,1975,中国现代民歌集。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会。
- 张钊维,1992,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钊维,1994,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北:时报文化。
- 张钊维,2003,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台北:滚石文化。
相关条目
视频
参考文献
- ↑ 陈峙维. 被中国管理员绑架的「维基百科」. 苹果日报. 2015-08-29 [2015-09-03] (Chinese (Taiwan)).
- ↑ 台湾音乐群像──许常惠. [2019-04-11].
- ↑ YouTube上的吹过岛屿的歌《第六集》唱过的岁月-山地工作队.救国团.民歌
- ↑ 4.0 4.1 4.2 4.3 曹郁美. 【我的青春我的歌】 金曲.小乔.家电业. 人间福报. 2016-08-01 [2019-12-22].
- ↑ 「偶然」正名事件. [2019-04-11].
- ↑ 曹郁美. 【我的青春我的歌】吴统雄与他的〈偶然〉. 人间福报. 2019-08-08 [2019-12-24].
- ↑ 周兴立─在民歌以前就开始创作的人. [2019-04-11].
- ↑ 团康─在民歌以前唱的歌. [2019-04-11].
- ↑ 郭丽娟. 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让爱重现 (PDF). 源. 2007, (62): 50-59.
- ↑ 洪珮瑄. 用歌声纪念温暖的「王老师」 催生校园民歌的王津平告别社运传奇一生. 中国时报. 2019-11-11 [2019-11-22].
- ↑ 张钊维. 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 台湾: 滚石文化. 2003-10-23: 65. ISBN 9867718062.
- ↑ 吴礼强.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 中时电子报. 2013-02-05 [2019-11-24].
- ↑ 郭丽娟. 民歌风华专栏 (PDF). 源. 2006, (57): 57-58.
- ↑ 14.0 14.1 曹郁美. 【我的青春我的歌 】民歌不是这样?. 人间福报. [2016-8-29] (Chinese (Taiwan)).
- ↑ 石计生. 时代盛行曲:纪露霞与台湾歌谣年代. 台湾: 唐山出版社. 2014-05: 65. ISBN 9789863070108.
- ↑ 吴孟芳. 就在今夜 又见邱晨. 新台湾新闻週刊. 2000-11-17.
- ↑ YouTube上的《上海电视台》:1981年上海电视台春节电视点播大联欢
- ↑ YouTube上的【人间心灯】 周兴立 -- 词曲创作 校园民歌先锋 Hsinglih Chou with Pan An Pang
- ↑ 陈嘉文. [1 一九七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的发展与变迁]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论文). 2005 [2019-12-22]. - ↑ 叶佳修故乡入歌 华语写情. 苹果日报. 2015-07-06 [2019-12-22].
- ↑ 熊儒贤. 桂林琤琤──从三袋塑胶粒创办「海山」唱片. 独立评论@天下. 2016-05-14 [2017-02-23].
- ↑ 张梦瑞. 我对你怀念特别多 ──海山唱片浮沉录. 《台湾光华杂志》. 2005年11月 [2019-02-10].
- ↑ 民歌偶然35年--重聚. 2008-07-22 [2019-12-23].
- ↑ 民歌40/姚厚笙催生「金韵奖」 开创流行乐新市场. 联合影音. 2015-05-07 [2019-12-24].
- ↑ 蔡琴谈民歌40 揭新格派海山派秘辛. 中央社. 2015-5-27 [2019-12-22].
- ↑ 吴礼强. 民歌分派别 30年歌手走了5人. 中时电子报. 2013-2-5 [2019-12-22].
- ↑ 新加坡民谣”新谣“:那些年,我们唱着的歌. 新加坡眼. 2014-07-07 [2019-01-06].
-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1194&type=Blog&p=1 「民歌四十」快闪幕后》我们的十九岁与那条「日光大道」. 商业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