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株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株洲(湖南省地级市 )

株洲市原图链接

简介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为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接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线、浙赣线和湘黔线在株洲交汇使株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株洲

面积:11262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Zhuzhou

人口:402.15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

别名:槠洲

方言:湘语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省

著名景点: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与梦幻王国等

下辖地区:5区、3县、代管1个县级醴陵市

机场:株洲通用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政府驻地: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天台路58号

火车站:株洲站、株洲西站、株洲北站

电话区号:0731(+86)

车牌代码:湘B

邮政区码:412000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部偏北

行政代码:430200

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地区生产总值:2580.40亿元(2017年)

人均生产总值:64165元(2017年)

市树:樟树

市花:红檵木

历史沿革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

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府”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

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

民国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

民国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

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

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

行政区划

根据2018年政府官网显示,株洲市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渌口5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3县,代管县级醴陵市,另设有云龙示范区。市政府驻地天元区。

地理环境

地形地势

株洲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气候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

植被

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40余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245株。全市森林覆盖率42.2%,活林蓄积量1179.85万立方米。炎陵县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积10万多亩。

水系

株洲市域的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341条,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

自然资源

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锡、铀、铜、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人口民族

概况

根据《2013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株洲全市总人口395.8万人,常住人口393.5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36.6万人,乡村人口156.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6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1.2万人。

构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株洲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6.9万人,占51.07%;女性人口为188.7万人,占48.9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38。另外,株洲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株洲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约六万,文盲率为1.75 %。

风景名胜

景区景点

AAAA级景区

  • 炎帝陵景区:位于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鹿原陂,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潇湘人文八景。
  • 株洲方特欢乐世界:位于云龙新区,华中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
  •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炎陵县十都镇,保存着中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的10万亩原始森林,景区内珠帘瀑布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3.6万个/cm3,为亚洲第一。 
  • 云阳山风景区:位于茶陵城关镇十八丘,第八代神农炎帝封地。
  • 酒仙湖景区:位于攸县酒埠江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 神农城:位于天元区,全球华人炎帝景观中心。

AAA级景区

  •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
神农公园原图链接
  • 李立三同志故居:醴陵市立三路7号。
  • 先农坛:醴陵市东正街30号。
  • 仙人桥风景区:攸县漕泊乡七里村。
  • 大京风景区:株洲县大京管委会。
  • 芦淞服饰市场群:芦淞区芦淞路三交叉巷28号,湖南省首个国家级购物旅游景区。
  • 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县新市街02-4号,全国首家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
  • 新世纪陶瓷艺术馆:醴陵市左权南路198号。

其他景点

  • 株洲湘江风光带:湘江沿岸,将被打造成“东方莱茵河”。
  • 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天元区天台路旁,湖南省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
  • 湘山公园:炎陵县炎陵西路, 湖南省级森林公园。
  • 洣泉书院:炎陵县新市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酃峰(神农峰):炎陵县下村乡,湖南省第一高峰,海拔2115.2米。

历史遗址

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境域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醴陵两千多年的城市聚落发展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炎帝广场原图链接

红色旅游

株洲是革命老区,革命史迹地众多: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毛泽东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肃反的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著名人物

政治军事

谭震林 龙永图 左权 周玉书 谭冬生 李立三 霍揆章

耿飚 宋时轮 杨得志 肖旭初 谭仲麟 刘鼎汉 张少松 刘三吾

程潜 陈明仁 蔡申熙 罗学瓒 罗哲 廖海光 刘咏尧 何孟雄 张平化 何键 周里 张经武 唐纵[2]

文学艺术

杨华方 冯子 欧阳一叶 蔡仪 邓文来 袁昌英 李东阳 李铎 李立 潘力生

科学技术

苏纪兰 李惕碚 胡跃福 唐来仪 郭光荣 杨仁斌 汤飞凡 丁国华 肖启明 金庆民 黎澍

体育娱乐

刘若英(祖籍株洲) 马可 汤灿 王丽达 邹翔 李珍妮 邓莎

教育理论

胡庶华 颜元叔 何炳麟 易鼎新 李传信 陈志武

参考文献

  1. 美丽株洲-总概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
  2. 历史人物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