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松 |
中文名:水松 拉丁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科 类:杉科 属 类:水松属 别 名:水棉、水石松 |
水松(學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为柏科植物。水松主要在中國生長,少數分佈在越南與老撾,為水松屬唯一一種,是孑遺植物,别名,刺海松、刺松藻、软软菜、鼠尾巴、青虫子、鹿角菜。
形态
半落叶乔木,高8至10米,最高可達25米,枝稀疏;有屈膝状呼吸根;小枝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两型,一年生的到冬季和叶子同脱落;叶子互生,在苗枝上的呈针形或线形,老枝上的呈鳞形;雌雄同株,雄球花有15至20個螺旋狀排列的雄蕊,雄蕊通常有5至7個花藥;雌球花卵球形,有15至20枚有兩個胚珠的珠鱗。
分布
水松在白堊紀至新生代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第四紀冰河時期後期在歐洲、美洲、日本及各地滅絕,現僅存化石。水松主要在中國生長,分布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閩江下游、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廣東東西部、福建西北及北部、四川東南部、廣西及雲南東南部也有零星分布,也有少量分佈於越南及老撾。
特性
水松喜好光而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平均15至22℃為最適生長溫度,但能承受40℃高溫和10℃以下低溫。雨量越多對水松生長越有利。水松多生於河流兩岸、堤圍及田埂上,在潮水線上15至30厘米土地上生長最好。水松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能耐受鹼性泥土,在中性或微鹼性,且高含量有機質的土壤上生長得最好。主根和側根發達、疏鬆、有通氣組織。種子在天然狀態下較難萌發。花期2至3月,球果9至10月成熟。
葉有三种,鱗形葉較厚或背腹隆起,長約2毫米,螺旋著生於多年生或當年生的主枝上,有白色氣孔點,冬季不脫落;條形葉兩側扁平,長1-3厘米,寬1.5-4毫米,背面中脈兩側有氣孔帶;條狀鑽形葉兩側扁,背腹窿起,先端漸尖或尖鈍,微向外彎,長4-11毫米,條形葉及條狀鑽形葉均於冬季連同短枝脫落。[1][2]
生态习性
属于低海拔地区的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树种。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水湿环境。不耐低温和干旱。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除重盐碱土外,其它各种土壤都能生长,但最适生于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萌芽更新能力比较强,可按需要修剪树形。花期1~2月,球果10~11月成熟。
主要产地
中国特产,是第四纪冰川后的孑遗树种。主要分布广东珠江三角洲、福建中部以南、广西灵山、云南东南、江西中部以及四川合江地区。在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也有少量栽培。
园林用途
水松大枝平展,树冠呈卵形或倒卵形,春叶鲜绿色,入秋后转为红褐色,并有奇特的藤状根,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适用于暖地的园林绿化,最宜于低湿地成片造林,或用于固堤、护岸、防风。
管理养护
用种子繁殖,发芽率达85%以上。在华南无霜地区宜当年采种即播,或次年2~3月播种。经20~25天发芽出土,因幼苗易受日灼及霜害,需适时搭棚保护。当年生苗高约30厘米,经分盆栽育的2年生苗高达1~1.5米。水松自播的成苗率也较高,可移植利用。也可用扦插繁殖,春插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进行,宜选用东芽饱满的1年生枝,插前用50ppm萘乙酸处理20~24小时,更利于发根。播种或扦插的繁殖苗床均应保持土壤适润,切忌过湿或干燥。在长江流域一带栽植,通常不必修剪,但应注意防寒越冬,以免受冻害。[3]
現況
水松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IUCN紅色名錄中極危物種。分佈中國的野生水松總株數不到1000株,而且數量不斷減少,中國以外的水松則更少,越南得樂省(Dak Lak)的農業暨農村發展廳於2012年9月6日,公布成立水松植物棲息地保護區管理處。根據記錄,現在世界上存在的水松分佈地區只限於中國、越南與老撾。在越南,只有得樂省還存在兩個水松群體,數量低於200棵。[4][5]根據IUCN紅色名錄報告指出,鑑於目前數量的下跌趨勢,在不久的將來水松可能成為野外絕滅物種。
參考文獻
- ↑ 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 Koch 中國植物誌>> 第7卷 >> 杉科Taxodiaceae >> 水松屬Glyptostrobus
- ↑ 濒危植物网-水松
- ↑ 水松 园林植物网,2008-04-02
- ↑ 湘南發現“植物活化石”野生水松最大樹齡達260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1-21.
- ↑ 越南成立瀕臨滅絕的水松植物保護區[失效連結]
外部链接
- 水松 Shuisong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英文)
- 水松
- Template:C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