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波茨坦會議於1945年7月17日至1945年8月2日在德國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宮舉行[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的同盟國一方在此聚首,討論決定如何管理八周前(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的納粹德國,以及在戰勝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帝國及履行開羅宣言等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會議目標還包括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應對戰爭的後果。
概況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魯門和溫斯頓·丘吉爾(1945年7月28日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下台、為新上任首相的艾德禮所代替)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關於蘇、美、英、法4國占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是: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消滅壟斷集團,重建德國經濟。關於德國戰爭賠償問題,最後商定賠償應由每個占領國從自己的占領區徵收,蘇聯還從西方占領區取得所拆遷的德國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是無償獲得,15%用糧、煤交換[2]。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會議決定設立蘇、美、英、法、中5國外長會議,負責準備同歐洲戰敗國的和約。此外還討論了對意、羅、保、匈、芬等國的政策及其加入聯合國組織的問題。
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3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占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並重申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必須實施。1945年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
背景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結束以後,戰爭形勢發展很快。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在歐洲大陸地區的戰爭宣布勝利結束。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占領硫磺島和沖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戰爭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已於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第一次代表美國參加會議。會議進行期間正值英國大選,因此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半途回國參加大選。由於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下台,新任英國工黨首相艾德禮偕新外長貝文於1945年7月28日參加了最後幾天會議。
視頻
波茨坦會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上的7月17日:波茨坦會議舉行,搜狐,2015-04-17
- ↑ 回望75年前波茨坦會議:現代世界秩序初建之時 ,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