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府城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州府城隍廟位於浙江湖州,俗稱「廟裡廟」。始建於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十一月。據清同治《湖州府志》引《五代會要》中稱,「從兩浙節度使錢王瓘奏」,「敕湖州城隆神封阜俗安成王」。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簡介
廟址在現府廟西。又據宋嘉泰《吳興志》,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知州事趙叔涔重建廟宇」。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朝廷又「敕封湖州城隍靈公」。明成化《湖州府志》載,湖州府城隍廟於「洪武二年徒於今所」。至明萬曆元年(1573),始尊「湖州府城隍勞公神」,並於原廟中專修「勞公神廟」,故俗有「廟裡廟」之稱。「勞公」,即明成化八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勞龯,字廷器,汀西德化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在任興學府、重農桑、清匪徒、修府志。據《湖州府城隍勞公神廟碑》,勞(同上)於威化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卒於湖州任上。那天,「忽沐開堂,與士大夫訣別,無疾而逝。」其死後百年,被尊為期州府城隍神。
歷史
湖州府城隍廟始建於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重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阜安坊西遷至北街現址。成化十年(1474年)勞鉞任湖州知府時重修。勞鉞在任時曾修《湖州府志》,且頗有功績,於萬曆元年(1573年)被尊為第三代城隍神,並於廟中專修「勞公神廟」(勞公祠),俗稱「廟裡廟」,與「塔中塔」飛英塔、「橋下橋」潮音橋並稱為「湖州三絕」[1]。以後又經過多次重修。
清同治初年遭焚毀,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
舊時湖州府廟為道教正一派主持的道觀,同時也一直是市民的娛樂中心。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時曾擬拆除,民眾力爭,改為「勞公祠」。1949年以後遣散道士,府廟由曲藝書場接管,後又改為民房。
現狀
湖州府廟現有牌坊兩座(分別在北街口和府廟前街)、大門五間(內側出戲台三間)、東西廂樓各七間、正殿五間和寢殿五間,正殿尚保留明代建築式樣,前有光緒時所建井亭和新建鍾亭各一(警鐘之意)。1994年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重修並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同時改造外圍的民居,建成的府廟文化商城(古玩、小商品市場)於1996年開放[2]。
視頻
湖州府城隍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湖州三絕--能不憶江南(四),新浪博客,2017-12-30
- ↑ 湖州府廟簡介,欣欣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