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培正中學
澳門培正中學(英语:Pui Ching Middle School;葡萄牙語: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原為廣州培正中學[1] 在澳門開設的分校,它是澳門一所傳統名校。1938年,因為抗日戰爭的關係,廣州培正全體師生遷校至澳門,使得培正不至因為戰亂而停辦,這又視為澳門培正之始。
目录
歷史介紹
早期, 1889年,李濟良、馮景謙、廖德山、李賢士及楊海峰等人為實現興辦新學,籌劃興辦華人基督教(新教)學校。融入基督教教義,並按照《聖經》十誡,免學童入塾跪拜偶像。學校取名「培正書院」,其名意義取「培植教會子弟,免送俗塾,有失正虞也。」創校首30年,多次因財政困乏而險告停辦。
1907年,培正於廣州東山買地,與建校舍,為長遠辦學作出計劃。直至1915年,學校陷入嚴重財困。張立才和張新基發起「培正維持會」,楊海峰曾說:「寧我儕先培正而死,勿令培正死於我儕之手。」
近代
1918年,培正校友黃啟明接任校長,並受校董會命令於創校30週年期間前往國外籌款十五萬,以作培正未來發展之用。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屢犯中國國境,培正員生負起抗日救國職志,組織宣傳隊宣揚愛國思想。
1938年1月,學校由廣州遷址至澳門,以保培正教育事業。戰火期間,在澳門、鶴山、坪石、桂林、湖南及江西均有培正員生上課,保持教學素質。培正員生在外更投入抗戰工作,包括繼續組織宣傳隊傳播愛國思想、向難童提供免費學額以助其學業等、發起「每人每日一仙捐款運動」、「節衣運動」及「募集寒衣運動」。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培正隨即進行復員工作,澳門員生分批返回廣州。數月之間,廣州及香港兩地校舍次第回收。
澳門方面,繼續以分校形式留設小學,由趙璧蘭(黃啟明校長遺孀)出掌主任。
1947年,澳校重設初中。
1949年,為慶祝成立十周年紀念,特新建教室四間。
現代
1950年,原遷澳之「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李炎玲出任校長。
1953年,李炎玲校長調職,傅漁冰接任校長,並於同年開辦高中。
1962年,傅漁冰校長離職,林湛繼任校長。林湛校長在任期間,因澳門受經濟衰退及社會動盪不安的時局影響,師生合力在困難中謀求發展,以穩定校務。同年,澳校率先改中學五年制,由中一開始實施,並於1967年秋開辦中六(大學預科)課程。林湛校長籌建「七十五周年紀念堂」,於1972年啟用。
1974年,林湛校長榮休,鄺秉仁接任校長,並提出三大辦學方針,以配合學校發展需要。包括:
- 「提高教學質量」:為首要任務,課程設置參照港澳兩地,按實際需要制訂施行。
- 「改善學習環境」:先後籌建D座課室大樓、興建「創校九十周年紀念培正大樓」及E座教學大樓「創校九十五周年紀念堂」。
- 「保持嚴謹校風」:重視同學之品德教育,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服務社會為標的,要求學生德、智、體、群、靈五育並重,以發揚校風傳統。
1976年,鄺秉仁校長獲澳督委任為第一屆立法會議員,於1980年連任,於1981年獲葡國總統頒授公共教育文職功績司令級勳章,以表彰其對澳門教育之貢獻。
1985年,鄺秉仁校長榮休,康顯揚接任校長,秉持澳門培正辦校三大方針,並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1995年,康顯揚校長榮休,李祥立接任校長,並在培正百年輝煌的基礎上,銳意提高母校師生的學術水平,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出版《培正學報》;鼓勵師生合作,開展各科的研究型課程,並提倡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建立各科的網上學習平台。
當代
2003年,澳校以「繼續開來,與時並進」的理念,訂定「發展優質教育,創建美好校園」發展計劃。
2012年,開始建FABLAB創新科教館,并開始有設計科學課程。
2015年夏,C座教學大樓進行外牆瓷磚翻新工程,從褐色更新至黃色。
2019年,130周年校慶。
現況
規模
澳門培正包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部,全校學生人數超過三千二百人,教職員逾二百四十位。
學制上,幼稚園實施三年制、小學六年制及初、高中各三年制。澳門培正是一所文法中學,實行母語教學。
畢業生以升學為主,每年有97%以上考進國內外及澳門等地的大專院校深造。
幼稚園有信,望,愛,善四班小學各級設有信、望、愛、善、正五班, 初中設有信、望、愛、善、正、光六班(由2018年開設光班),而高中設有信、望、愛、善、正五班,其中的信、望為理組班,愛、善為文商組班,正為文理組班。
培正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訓,堅持「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積極貫徹「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環境,保持嚴謹校風」的辦學方針。
校址位於高士德大馬路7號,佔地七千五百平方公尺。
環境及硬件設施
校園中央矗立有A座行政大樓,原為盧家住所,古色古香,建築別具風格,被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先後興建之五棟教學大樓,每層走廊設有花槽,綠化和美化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