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犀牛式驱逐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犀牛式驱逐战车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犀牛式驱逐战车德文:Nashorn),初期型称为胡蜂式驱逐战车(德文:Hornisse),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1]三号/四号战车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驱逐战车,赋编型号Sd.Kfz.164。

战绩

胡蜂 / 犀牛式驱逐战车主要配发于重装甲猎兵营(schwere Panzerjäger-Abteilungen),共装备了六个营:第560、655、525、93、519与第88重装甲猎兵营,每营装备30辆。

犀牛式驱逐战车的主炮是大战期间最有效的战车炮之一,它的Pzgr. 40/43碳化钨包芯弹头可以贯穿1000公尺距离外倾斜30°的190mm轧压均质装甲,主炮强大的威力使得犀牛式驱逐战车可以在敌方战车火炮射程外攻击对手。

犀牛式驱逐战车初次登场是在库尔斯克会战,表现不错。它的长程火炮攻击能力抵消了本身装甲薄弱、火炮外露部份过多以及过高车身曝露在俄国大草原平坦地形的不利缺点。如同德国其他装载Pak 43 / KwK 43战车炮的装甲车辆,犀牛式驱逐战车可以击穿任何盟军战车的正面装甲。根据1945年初的报告,犀牛式驱逐战车可在4,600公尺外击破苏联的IS-2史达林重战车,同时它也是德军为数不多拥有击破美国M26潘兴战车勋绩的战车,潘兴战车只在欧洲战场战斗结束前几个月才有非常少的数量参战。

开发过程

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当时与苏联的T-34KV-1系列等重装甲高防御力新型战车接战,觉得非常需要有一款驱逐战车可以击破这些重装甲战车。

1942年2月,柏林的Alkett武器公司(Altmärkische Kettenwerke GmbH)以自己开发的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为基础,设计出一款新型驱逐战车。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是一种三号/四号战车混种车体,结合了三号战车的驾驶、转向系统以及四号战车的引擎、悬吊系统,这型车体同时也用于野蜂式自走炮上。此款新型驱逐战车后部搭载一门Pak 43/1 L/71 88mm 71倍径的长炮身反战车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与火炮;位于车体后部的战斗间上层结构为顶部开放式,有装甲围绕火炮并可给予乘员一些防护,火炮射击角度为:水平角度左右各15° / 俯仰角度-5°~20°。由于考虑到车身重量,导致装甲部份有所限制无法太厚重,仅能保护乘员对抗爆炸与轻兵器攻击。

此型款在1942年10月提交予希特勒并于1943年初进入生产,正式赋编型号 "8.8 cm PaK 43 (L/71)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I/IV (Sf)" 或 "8.8cm PaK43 (L/71)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d. Kfz. 164)",另外一个称呼为"Panzerjäger (驱逐战车) Hornisse (胡蜂)"。

1943年上半年,胡蜂式驱逐战车的一个新车型导入生产,这个车型修改了驾驶前方的装甲还有其他地方小差异,新车型跟先前车型看起来几乎看不出差异。在希特勒命令下所有车辆稍后改名为"Nashorn (犀牛)"。

胡蜂式驱逐战车与犀牛式驱逐战车总共生产了494辆,绝大部份是在1943年生产。做为驱逐战车,它很快又被其他更新型的驱逐战车如四号驱逐战车(Jagdpanzer IV)、猎豹式驱逐战车(Jagdpanther)取代,但是仍缓慢地持续生产至1945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