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百草园 |
中文名称: 百草园 外文名: Baicao Garden 地理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景点级别: AA级 著名景点: 三味书屋 |
百草园是周家的一个菜园子,位于鲁迅故居后面。这里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趣味横生的描写,成为大多数游人共同的儿时回忆。如今的百草园大致还是当年的样子,里面种植着一些蔬菜,高大的皂荚树枝繁叶茂,让人依稀能感受到旧时光的影子。大园西边有一垛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邻居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1]
历史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即使现在“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象。
小园中的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在童年鲁迅的视野里,百草园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生活乐园.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厚的生活情趣,鲁迅在这篇散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好回忆,无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自然景色,由此引起了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故居小堂前天井里的台阶形石条上,他种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余种。
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朱阆仙将新台门改建为“庐盘”后,又扩充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百草园的主要部分大园至今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风貌。
关联事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文全篇或节选多次入选语文教科书。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交通指南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29号
公交:乘坐专0003路、通勤专线专0005、8路、8路支线、24路支线、24路、30路、68路、88(A)路、88路、108路、177路、315路、316路C、316路B、专1001路到鲁迅故里站。
参考来源
- ↑ 鲁迅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搜狐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