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寯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祁寯藻(1793年-1866年),字颖叔、淳浦,避讳改实甫,号春圃、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他是清乾隆年间史学家、地理学家祁韵士之第五子。幼少时从父读书,淹贯经史。曾为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幼年就聪明过人,父亲祁韵士爱他如掌上明珠,常和友人叙谈说:“莫谓松柏小,已具栋梁才。”
生平简介
清朝中晚期一位较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三代帝师,做过道光皇帝的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的太子太保衔、同治皇帝的弘德殿授读,他以体恤民隐,固民心名扬天下,并且在任期间重史治、荐贤才,提倡朴学与义理并重,这些都为清廷和士林所推崇。他的传世著作《马首农言》被公认为我国农学的宝贵遗产,其诗作达三千多首,书法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从其作品和为人处事方面体现了其具备浓厚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给清朝中晚期的社会带来了些许光明。论学主张通训诂、明义理二者不可偏废,欲调和汉、宋学。论诗亦重学识,以为“非学无以扩识,非识无以范才。至于穷通显晦,境遇各殊,敦厚温柔,体要斯在,则视乎其人之自得”(《䜱䜪亭集自序》)。诗多咏物、纪游、感恩、扈从,及官场酬应之作,清真瘦硬。少数篇什关心民生现实。陈衍尤赏其《题䜱䜪亭集》等诗,谓其“证据精确,比例切当,所谓学人之诗也,而诗中带著写景言情,则又诗人之诗矣”(《石遗室诗话》);又谓“文端学有根柢,与程春海侍郎为杜、为韩、为苏、为黄”,“而后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言合,而恣其所诣”( 《近代诗钞自序》),将祁、程并推为近代喜言宋诗一派之倡导者。[1]
仕官经历
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进土,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二十年,其父谢世,他急扶枢归葬,服阕,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直南书房。三年,督湖南学政,裁革新生红卷陋规,湘人对他称颂不已。十一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累迁礼部侍郎。后遭母丧,回乡守制。其间,著《马首农言》。 十七年,调户部右侍郎,督江苏学政。二十年,奉命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宜,查禁烟犯,捕治汉奸,皆有成效。时林则徐在广州推行禁烟,祁隽藻撰写新乐三章,刊示各处,予以支持。是年二月,任兵部尚书。四月,奉命巡视闽浙,与闽浙总督邓廷桢筹备海防经费,简练水师将领事宜。六月,英军犯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之,忌者谓之不实,道光帝命祁隽藻往查,他具陈说:“邓廷桢所奏不诬,定海不可不迅复,水师有专门之技,宜破格用人。” 鸦片战争时,祁寯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闰三月任户部尚书。九月任军机大臣。当时,清廷对英主和主战意见不一。祁隽藻支持林则徐、邓廷桢主战,并与主和派正色争辩。二十九年二月,任上书房总师傅,七月,又任协办大学士。 咸丰帝即位,命祁寯藻为体仁阁大学士。咸丰元年(1851),调工部,兼管户部三库事宜。二年赏加太子太保衔。时咸丰帝问其用人行政之道,他答以言路为国家气脉,气脉通,无论强弱,均以为国。他常以“君明臣直”进谏,对咸丰帝有过相当影响。四年,因与权臣肃顺不合,称疾,以大学士军机大臣致仕。 同治元年(1862),被垂帘听政的慈禧特诏起用,命以体仁阁大学士衔授礼部尚书。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学,命他授读。四年八月,他以疾致仕。五年九月病逝。谥文端。
子孙
其子祁世长历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其孙祁友蒙历任南河同知、湖北知府,玄孙祁式潜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诗词
祁寯藻儒学博大精深,精训诂,善诗赋,曾给道光、咸丰、同治三帝当讲官与老师,还教同治书法,世称“三代帝师”。 他一生集诗近3000馀首,自编《谷曼谷九亭集》十二卷,《谷曼谷九亭后集》十二卷,被人尊为道光年间诗坛领袖。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称“祁文端为道、咸间巨公工诗者。”刘禺生撰《世载堂杂忆》说“当时都下以名高位重之祁隽藻、陶澍、张洋河等为领袖,芸集都下。”对他在京都诗坛的地位作了肯定。
著作
《马首农言》、《入山记》、《勤学斋笔记》、《京口山川考》、《䜱䜪亭集》三十二卷、《后集》十二卷。生平见《清史稿》本传、秦缃业《祁文端公神道碑铭》等,其传世的书法墨宝及碑刻亦甚多。
《马首农言、农谚》
祁寯藻纪念园区内,充满农耕趣味的陈设令人耳目一新。在景区有一本巨大的书状雕塑,《马首农言》,这是祁寯藻所著的一部重要农业著作,祁寯藻不仅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有文采的高官,而且他还是一个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好官,是近代高官里,唯一一个写农业著作的人。 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些谚语大多依然活在寿阳(春秋时称马首邑)广大群众之中。《马首农言》搜集记载的不仅有农谚、方言、地势、气候、农具、病虫害、畜牧、水利等多方面的农业技术,而且还记述了祀祠、织事、物价、人情、风俗、古建等方面的民风俗尚和社会知识。 寿阳县古称“马首”,祁寯藻的《马首农言》就分别从农耕、水利、畜牧、桑蚕等方面,论述了寿阳一带与农业相关问题,全书共3万馀字。这部系统论述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优秀著作,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广为传阅,而且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史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借鉴价值。 道光十六年,祁寯藻著作《马首农言》成书时,他将回族人“包头菜”种植方法,该菜的习性、播种方法等收录其中,命名为“茴子白菜”。今天寿阳已是全国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出产的“寿绿”牌茴子白供不应求,名气依然不减。[2]
《祁寯藻集》
祁寯藻集》是清代“三朝帝师”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学者祁寯藻现存全部著作结集,是一部能够集中反映祁寯藻多方面成就的个人全集。该书被列为全国古籍整理专项支持项目、国家清史编纂文献丛刊项目,并荣获了2010年度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祁寯藻农学思想研究》是将祁寯藻的农学专著《马首农言》影印,并将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一套丛书。
2011年2月,任国维(山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祁寯藻研究会会长)任总主编的大型文献《祁寯藻集》,由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全书共3卷,计270万字。内容包括谱传、日记、信札、马首农言、随笔、杂记、附录(以上为一卷);诗词、校勘、批注及考证(以上为二卷);奏议、题本(以上为三卷)。 祁寯藻(1793~1866),山西寿阳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考中进士后,一路升迁,官至首席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而且身历四朝,充任三代帝师。他在朝居官50余年,学粹品端,忠清亮直,是影响清代政治的重量级人物;又系当时学界、书坛为人称颂和推崇的大家、领袖。因此,编辑出版《祁寯藻集》,不仅对我们了解祁寯藻本人和他的为政思想、学术成就、社会贡献及其产生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现代学术研究开掘出一湾活水,为清史的编纂和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3]
读史札记·寓廉于艺
他一生践行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支持禁烟运动,曾为抵御福建沿海英军入侵作出积极努力;大力整顿吏治,改革赋税盐政,主张河海两运,关注农业生产,支持兴学育人。咸丰皇帝称赞他“在军机处行走有年,实力匡襄,殚心竭虑,自军兴以来,夙夜在公,勤劳倍著”。祁寯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清史列传》卷四十六),在朴学、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位列“晚清四书家”(窦镇:《国朝书画家全录》),其柳楷更是被誉为清代“楷书之首”(《水窗春呓》)。正所谓“字如其人”“心正笔正”,祁寯藻把艺术追求与立身处世结合起来,在书法活动中推行勤政廉政理念,期望以此达到约束自我、砥砺亲友、改良风气之效。
后来祁寯藻又通过顺治时邑人张所赋撰写的《蓝公教织记》,详细了解了蓝知县耗尽家产千方百计解决乡民纺织困难的事迹,并深深为之折服,认为“公传宜补循吏中,公祠宜傍泮水宫。大书深刻碑穹隆,要使城乡市镇九十有二所,人人歌舞公之功”。为此,他专门创作了长诗《蓝公教织歌》,希望使蓝知县“勤政为民”的典范形象和可贵精神得到广泛弘扬。在祁寯藻的大力倡导和鼓舞下,寿阳民众于咸丰六年在县署附近集资修建了蓝公祠。祁寯藻不仅为建祠捐银五十两,还用端严秀美的楷书恭录了《蓝公教织记》,用流美俊朗的行楷书写了自己创作的《蓝公教织歌》,刊布于蓝公祠的东西壁。此外,他又亲自撰联“赍布想文翁,千载馨香留石室;鸣琴闻单父,万家机杼答弦歌”,连同匾额一并手书,悬于祠门之上,希望通过自己的书法使之流播后世,成为激励仕宦为民造福的鲜活教材。
他平叛淮西功勋卓著,唐宪宗命韩愈执笔撰写了《平淮西碑》以示嘉奖。可惜该碑很快被毁,宋人重刻碑到明清时也遭毁失。祁寯藻对此感喟不已,因此当裴氏后裔请求书写碑记时,他便慨然应允。这篇碑文洋洋洒洒达1580字,占满四通大碑,每幅碑面净高2.54米,宽0.78米,字径两寸,从其宏大的气势、精美的书法,可以想到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祁寯藻在《裴晋公祠补书韩碑歌》中写道:“书之亦堪警素餐”,“安得天弧扫馀焰,便清瀛海回狂澜”,表达了他期待士人建功立业、勤政有为的心情。裴晋公祠中至今屹立的巨碑被后世誉为功业、文章、书法“三绝碑”。
纵观祁寯藻的成长与仕宦经历,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能够廉洁自律、并且终生致力于推动官德政风建设,除了正统的儒学教育及强烈的责任担当外,还应与其童年遭际有一定关系。嘉庆九年,其父祁韵士任户部郎中,因前任监督失察造成国库亏损受到牵连,被革职入狱,后发配新疆。少年祁寯藻曾在狱中服侍父亲八个多月,对贪腐危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他立志成为勤政廉洁、疾恶如仇的清官,“历事四朝,久参密勿,侃侃持正论,不少阿附取容”(秦湘业:《祁文端公神道碑》)。祁寯藻为官五十馀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却“不受私谒,有馈赠者必却之”。虽然位居高位,但其老宅却破败不堪,无法居住,以至晚年回乡养病时只能藉住寺庙,时人借用赞誉宋代名相寇准的诗句“有官居鼎鼎,无地起楼台”来赞美他。也正因为如此,通常被赋予怡情养性的书法活动,在祁寯藻这样具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生活中实现了政艺合一、相得益彰的功效。祁寯藻晚年出任同治皇帝的领班师傅,他给皇帝推荐的法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以集字内容“为御殿箴”。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正直大臣,其“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主张是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行“笔谏”的经典范例,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