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笋壳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笋壳鱼
sun ke yu

中文学名:笋壳鱼

拉丁学名:Oxyeleotris marmorata (Bleeker,1852)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塘鳢科

属:尖塘鳢属

笋壳鱼的体形略延长,粗壮,前段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头扁平、较大,体宽约为体长的1/3.5,嘴角下斜,与眼同宽。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颌两侧为齿带,下颚长于上颚。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鳞片呈梳齿状,有四圈黑色斑纹,腹部的颜色较浅,体表的颜色会随着周围水质和环境而变化。[1]

形态特征

亚马逊笋壳鱼头大而尖扁,体形略延长、粗壮,中后段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口上位,上、下颔齿多行,齿细小。眼小而高。体被栉鳞。腹鳍分离,背鳍Ⅶ,8~9,分为前后两个,胸鳍大,臀鳍较小,尾鳍圆形。其外部形态与泰国笋壳鱼相近,但其体色偏黑,体侧无斑纹,体色随生活环境变化而改变。

生活习性

笋壳鱼为底栖穴居性鱼类,常栖息于水质较清或有微流水的江河、水库池塘的底部沙泥或草丛中,也常栖息于岸边的沙石缝隙、洞穴及杂物中。游泳能力不强,不能快速和长距离游动。性温驯,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喜藏进泥里。适温范围15-35℃,最适温度25-30℃,10℃以下大量死亡。可适应pH值为5的酸性水体及15‰的咸淡水。在自然界捕捉它比较困难。

笋壳鱼为肉食性鱼类,但与其他肉食性鱼类如斑鳢鳜鱼等相比,它生性并不凶猛。其食物组成随不同的生长阶段而不同,鱼苗阶段主要以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及底栖水生昆虫幼体和环节动物为食;成鱼主要以水中的各种小鱼、小虾、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幼体为食,也食一些新鲜的动物肉碎屑等。对食物先窥视后吞食,不追逐捕饵。耐饥饿能力很强,一次饱食后可多天不摄食。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1.5厘米以上鱼苗可摄食家鱼鱼苗和虾苗。

在东南亚,笋壳鱼当年的鱼苗经养殖可长至体长15-20厘米,体重50-100克;第二年养殖可达30厘米以上,体重400-700克。一般100克以下的笋壳鱼生长较慢,100克以上生长逐渐加快,100克的鱼种养殖一年有的体重可达900克。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台湾于1975年自高棉引进,因是热带鱼种,野生的笋壳鱼主要分布在嘉义以南,其中又以乌山头水库一带最为知名。

视频

斑节虾遇上笋壳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