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筆記小說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特點即是篇幅短小、內容繁雜。筆記小說於魏晉時期開始出現,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分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主要類型。
筆記小說[1]基本上受到史書體例的影響,多標榜其記事之確實,以史家的態度書寫筆記,所以並非有意識的小說創作。而在藝術表現上,其故事情節多為直線發展的筆記體,缺乏人物形貌與心理的描寫,也沒有特別鋪張情節的發展。基於以上理由,在加上作者欠缺創作的自覺意識,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成熟的小說,頂多算是唐傳奇的前身。
歷史由來
魏晉南北朝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佛道兩教盛行,求仙煉丹成為社會風尚,於是產生了很多談神仙鬼怪、報應、隱士異人的小說;再加上秦漢舊有的傳說,遂形成雜談怪異的「志怪小說」。
魯迅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是中國本就信巫,後來又經過秦漢神仙之說的流行和小乘佛教的傳入而使此風大盛。但漢魏之後流行的「雜傳」也有所影響。
魏晉士大夫崇尚清談,喜歡品評人物,於是有人便把一些名人的言行軼事匯編成軼事小說,或稱「志人小說」。
分類
志怪小說
志怪小說講說鬼神怪異的詭譎故事,如託名曹丕的《列異傳》、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王嘉《拾遺記》、託名陶淵明的《搜神後記》、吳均《續齊諧記》、王琰《冥祥記》、顏之推《冤魂志》等。也有廣搜地理博物的瑣聞,如張華《博物志》、郭憲《漢武洞冥記》、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十洲記》等等。
志人小說
志人小說或稱「軼事小說」,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取生活片斷來表現人物,如劉義慶《世說新語》[2]、裴啟《語林》、郭澄之《郭子》、沈約《小說》、邯鄲淳《笑林》、楊松玢《解頤》、侯白《啟顏錄》等。
「志人」一詞是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首次提出,用以和「志怪」相對,並廣為學界接受使用。此類小說在魏晉時主要是以記述歷史上真實人物的逸事與瑣言為主,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當作史料所引用。
特色
六朝小說以鬼神志怪為主[3],僅以記述筆調,寫鬼神或人間故事,多為零碎的短篇敘述,粗陳梗概,甚少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
視頻
志怪小說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筆記小說的概念、演變及價值,豆丁網, 2014-3-18
- ↑ 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世說新語》,搜狐, 2017-2-19
- ↑ 古典小說知識譜系一——漢魏六朝小說,新浪博客 , 2015-2-2